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这是栾星同志所写史学论文《李岩之谜》中的第十一及十二两节。其他诸节的题名为《李岩故事梗概》、《杞县无李岩其人》、《李岩之谜是怎样形成的》等,认为史籍所载李岩事迹,半为难于核实的江南传闻,半为小说家的虚构,史无其人。由“传说人”逐渐定型为“史籍人”,就是李岩之谜的谜底所在  相似文献   

2.
现存有关南唐的文字史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末至宋初,南唐政权统治江淮地域近40年,被认为是当时中原以外的政权中实力最为强盛的一个。由于传统正统观念的影响,它被置于历史上众多旋起旋灭的偏霸小国之中,未能引起后代史家的足够重视。今天,当我们以新的视角审视这一段历史时,会发现南唐及其前身──杨吴政权不仅在当时中国政局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其展示的一部分社会、经济及文化风貌已初露其后中国社会形态的端睨。但由于受“偏据小国”观念的影响,南唐史料的流传受到极大的限制,为后人研究这一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特殊地位的王朝造成困难。现存有关南唐史的文字史籍…  相似文献   

3.
明朝当代史的史学生态平衡,主要是国史与野史之间的平衡,但由于作为国史的《明实录》秘藏宫禁,使依据实录史料修纂可信史书成为不可能,从而导致民间野史的狂生疯长.使史学生态严重失衡。及至后期《明实录》被传抄出宫,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野史的蔓延。但由于后期的实录或流传较少,或未及修纂,使有关晚明和南明的野史又开始滋生。本文试图从一新视角探讨明代“野史之盛”局面形成的原因、史学生态问题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4.
关于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的籍贯问题,向来没有一致的意见。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说法:1.广西贵县人;2.广西藤县人;3.广西桂平县人;4.移居藤县的桂平籍人。最早提出“贵县说”的,是凌善清的《太平天国野史》卷13《陈玉成传》,此后又有郭廷以的《太平天国史事日志·附录五表》,莫一庸的《广西地理·乡贤》。以上主张贵县说的三种著作,根据何在,均未注明,但这些著作成书时间较早。这一说法与史籍记载颇有相合之处:1857年张德坚编成的《贼情汇纂》中说陈玉成是“广西老贼陈承瑢  相似文献   

5.
段玉明 《兰州学刊》2010,(10):160-163
山东兖州兴隆塔地宫近期出土有《安葬舍利碑》一方,其中记载于阗僧人法藏曾出使宋朝。此事虽不明确见于宋代正史,而其真实性却是不容怀疑的。关于法藏其人,宋代文献多有记载,从中可以看出,法藏使宋的时间最早不会早于开宝四年(971)。以前因其曾在"西天"游历,故被宋朝误会成了天竺僧人。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源流看,先有野史,后有正史。但在人们习惯印象中,似乎先有正史,后有野史。宋人首先察觉到了《春秋》文本固有的某种原始性的野史身份和来源,这使得宋人对野史的认知不但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而且还促发了新经史学观念的形成。在宋明士人看来,野史等于口碑,政治真相不是官场的口水战,而是民间的口耳相传。  相似文献   

7.
班固《汉书·艺文志》共收书38种,596家,13269卷,但他没有将史籍单列,因此,对西汉史籍加以考订,对了解西汉史学的概况以及其在史学史上的地位,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拟分史籍的概念与范围、对一些书籍是否应列入史籍的不同意见、西汉史籍逐部述略等三部...  相似文献   

8.
杜道明  张丽 《中州学刊》2012,(4):161-165
在词南方化的进程中,以吴歌为代表的江南传统声乐对词尤其是南唐词产生了特殊影响。南唐地处江南,在地理和声乐传统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以吴歌西曲为主的清商乐成为江南文化的重要内容。吴歌对南唐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词作的情感特征、声乐审美特征和艺术技巧上。要而言之,以传情为主的吴歌,其特点可概括为软、糯、甜、媚,在表情技巧上以绮艳为高,发乎情而非止乎礼义,对我国古代文学尤其是词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野史     
鲁迅重视历史典籍,对于野史笔记更为留意。他说过,读史,“尤其是宋朝明朝史,而且尤须是野史;或者看杂说。” 野史是对“正史”而言。正史是统治阶级官方修定的史书,清乾隆时选定从《史记》至《明史》等二十四部史书作为《正史》。野史指的是中国古代私人编撰的史书;杂说即杂记,往往记一时之见闻和一事之始末,或者常有掌故性质的史书。野史杂说,统称为杂史,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江宁经济起飞的启示陆剑杰“江宁”,一个好古老的名字!史籍记载:南唐元元年(公元931年)设金陵府,治所即在上元、江宁。宋初,金陵改名州,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复名江宁府。这个“江宁”就是现在的南京中,此地置县则始于秦,称秣陵;晋置临江县;唐上元二...  相似文献   

11.
清人著汉文西夏史籍亡佚者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对已亡佚的 5部清人著汉文西夏史籍进行考证 ,钩沉史籍编著者的生平事迹 ,总结编著者的学术特点 ,对史籍内容作合理推知 ,以期让人们对清人汉文西夏史籍有更全面的了解。文中还附论了沈尧的西夏学研究成果。重点考证的 5部史书及其编著者是 :洪亮吉的《西夏国志》、王昙的《西夏书》、秦恩复的《西夏书》、徐松的《西夏地理考》、陈昆的《西夏事略》。清人沈尧的研究成果包括 :《宋神宗用兵西夏论》、《宥州问答》、《与徐星伯中书书》。  相似文献   

12.
《琼州学院学报》2016,(6):86-91
《中国史学名著》和《史籍举要》分别是由钱穆和柴德赓两位先生给学生上课时讲义,经整理而成的专门介绍中国传统史籍的专著。如果只是从两本书的书名以及成书背景来看,它们应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深入分析之后会发现,两书在所面向的群体、体例、所选讲的史籍、介绍同一部史籍时的关注点以及对同一部史籍的评价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中国史学名著》和《史籍举要》在史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两书的差异性进行必要的研究,对我们更好学习史学史和史学理论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先秦纪年存在着诸多矛盾,因此,必须全面系统地比较该时代的史籍,并充分利用出土文物进行编年。利用先秦史籍,就必须对各种史籍进行细致地分析对比,从而判明它们的性质及其反映的地域。通过对《左传》等史籍的分析,可以看出“夏”和“中国”的形成及演变过程,还可以了解大禹治水传说是如何产生并同夏王朝结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4.
金滢坤 《晋阳学刊》2008,15(3):85-89
利用新近发现的唐五代墓志以及相关文物、史籍对《登科记考》进行补遗、订正,其中补遗二十一人,补正九人,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界对唐代登科情况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张泌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泌,五代前蜀词人,《花间集》列于牛峤、毛文锡之间,可见年辈较高,称张舍人。从其《江城子》有“浣花溪上见卿卿”句看,他少年与邻家女发生爱情即在成都浣花溪上,可知他为成都人,或祖籍外地而成长于成都。后来,南唐复有与前蜀词人张泌同姓名者二:一为常州人,官至内史舍人;一为淮南人,为句容县尉。过去词论者多将三人混为一人,胡适对此曾有辩析:“……《花间集》集结于940年,其时南唐建国,不及四年;后主嗣位在961  相似文献   

16.
察合台文史学名著《伊米德史》《安宁史》及其史料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察合台文历史名著《伊米德史》和《安宁史》是作者基于长期的田野经历,并结合丰富的历史文献完成的宏篇巨著。文章从史籍、田野、口碑等三个角度对《伊米德史》和《安宁史》的史料来源进行了分析,重点论述了此书中所出现的史籍,并力图澄清其来源及出处,这对于研究维吾尔族史学史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南唐是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历时仅38年。南唐立朝虽短,但其文化发展却比其他国家繁荣。从南唐君主留下的文章中,可以大致了解南唐文学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8.
《史籍考》作为一部大型史学目录著述,其编纂从发端至手稿最终毁殁,许多官员及士人参与其中。章学诚是《史籍考》编纂的最初提出者与设计者,署名周震荣的《上李观察书》对《史籍考》编纂内容与体例的陈述,乃是章学诚校雠学理论的集中体现,展现出章氏学术视野的高远及其目录学理论体系的融通,对章学诚在《史籍考》编纂中的作用需要重新评估。作为《史籍考》编纂体例的总设计师,章学诚虽然最终未能完成该著,但在编纂该著的过程中,其史学理论不断成熟,史学成果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19.
紫牡丹诗案     
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古代常识·明清部分》二九三页论及清初的文字狱时说:“著名诗人沈德潜,因其《咏黑牡丹诗》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之句,也被剖棺戮尸。”按,“紫牡丹诗案”为清初著名的文字狱,其本末野史记载纷纭。孟森《心史丛刊》之集“闲闲录案”条谓:“流俗相传,以为此《南山集》中语,及检《南山集》,乃并无此。”《南山集》为戴名世之作,《南山集》狱亦为康熙年间著名文字狱之一。孟氏复引许嗣茅《绪南笔谈》,云:“乾隆三十三年,吾郡《闲闲录》狱起,举人蔡显所作,书中多雌黄他人之作之处,郡中恶人,因摭其引古人《紫牡丹诗》句,以为狂悖,遂弃市。自来记载,罕及此事。”则谓此诗为蔡显所引古人语。柴萼《梵天庐丛录》卷十二云,东台县举人徐述夔“建  相似文献   

20.
关于武王克商之年问题,历来有二十余种说法。运用张 汝舟先生“取证于天(天象),于地(出土文物),于史(历史典籍)”的“三证合一”的方法, 对《尚书》等史籍中的有关记载的考订,推算出武王克商之年应为公元前1106年。由此也可 建立起一个《夏商周年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