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8 毫秒
1.
11世纪初随着中亚局势趋向稳定,阿拉伯乳香开始大量输入,西域诸国对北宋的乳香朝贡贸易也络绎不绝。北宋中后期政府因财政困难而限制朝贡贸易,西域诸国相当部分乳香朝贡贸易也因此转为西北边地民间贸易,其兴盛程度甚至超过朝贡贸易。回鹘、于阗、大食等商队在当时扮演着重要贸易角色。北宋社会的巨大乳香消费需求、陆上丝路交通顺畅、西域诸国和北宋的重商政策等诸多因素都促进了当时陆上丝路乳香贸易的兴盛。  相似文献   

2.
明代丝路史可分为三个时期:1.明初至天顺末(1368~1464),该时期左右丝路上国际关系和政治形势的两大政治势力是明王朝和帖木儿帝国。丝路继元朝末年曾一度关闭,才得以恢复。2. 明成化初至嘉靖二十四年(1465~1545)。该时期土鲁番作为一个新兴的政治势力梗塞在丝路要冲,交通受到严重阻碍。3.明嘉靖二十五年至明末(1546~1644)。新航路开辟,西方势力涌入亚洲,丝路渐趋沉寂。  相似文献   

3.
早在15世纪欧洲人绕过非洲好望角的1500年前,东方中国和西方地中海世界就各自开始了海上交往通道的探索和开拓,经过不懈努力,海上丝绸之路萌发于汉代,勃兴于唐代,拓展于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世界双向开拓的结果,古代西方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由海路东来的主动态势,尤其是其勃兴于唐代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以及后来居上,是由于它在地理环境和其他各种真实或潜在的利益上远远优于陆上丝绸之路,这种优势吸引中外商人逐渐把贸易交通的重心转移到了海路。  相似文献   

4.
草原丝绸之路与西域戈壁绿洲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丝路网络中的四大交通干线,是沟通中国与俄罗斯、南西伯利亚、中亚与西方的交通大道,经历了兴衰和再复兴的过程。本文选择了法国的几名探险家、地质学家、外交官和传教士对草原丝路的考察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与非洲交往的历史进程中 ,唐代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既继承了两汉以来中非交往的成果 ,又为五代宋以后中非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体现了承上启下的时代特征 ,这一特征在唐代中非交通史中尤为突出。对唐代中非交通史的了解将有助于唐代中非关系史和整个中非关系史的研究。一 唐代中非交通线的开通和发展唐代的中非交通线主要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无论陆上丝路 ,还是海上丝路 ,都是唐以前中非交通线在唐代的继承和发展。中非陆上交通线的开通大致在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二世纪间 ,并被纳入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6.
围绕着海上丝路中外瓷器文化的交流历史,国内外学界形成了四大研究领域,对中外瓷器艺术与审美文化交流之维的研究是其中重要一维。瓷器所具有的"艺术—审美属性"维度,同"日用—商品属性"及"高技术—稀缺资源属性"一起构成了中外瓷器文化交流的"三大动力",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在于艺术与审美文化交流的维度较薄弱,而未来研究可能集中在三大主要领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丝路影像在影视创作与研究领域备受关注。“一带一路”倡议开启了扩大对外开放,与世界共发展的新篇章,丝路影像则是弘扬丝路精神,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文章梳理了丝路影像的概念和创作历史,通过对丝路影像作品的传播效果分析,提出了既要有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树立鲜明的国家形象,又要具有开放性,符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合作精神,还应当具有美学感染力,将中国文化精神的表达融入美学风格的丝路影像文化内核。在此基础上,文章从中国影视作品海外传播的成功经验切入,围绕“东方美学”概念,尝试提出了丝路影像创作在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8.
早在汉朝 ,中国就开辟了由日南、合浦、徐闻为始发港 ,至东南亚 ,南亚远至非洲东岸肯尼亚等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但在过去海上丝路研究中 ,对合浦是海上丝路始发港多有忽略。以汉时合浦在航贸、地理、文物、资源、军事等方面的地位与作用 ,对合浦是中国汉代海上丝路始发港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宋代是陆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不为学界所重视的阶段。朝贡贸易依然是这一时段陆上丝路贸易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朝贡的频率有所改变,朝贡贸易的规模和期限亦有一定的限定。在朝贡贸易以外,丝路民间贸易也有发展。  相似文献   

10.
西南丝路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条通道,考古发现为此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古代文献也有很多重要记述。四川境内发现的一些早期佛教造像表明,印度佛教很可能是由西南丝路传入中国的。西南丝路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浙东地处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会之处,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和自然人文环境吸引了丝绸之路上活跃的胡人。唐代有不少西域胡僧、胡商曾进入浙东传法、兴贩;浙东官员中也有不少西域胡族,有的还著籍于此成为地方士族;还有不少胡族文人因为浙东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慕名而来漫游、隐居。浙东本土胡族文学家族和流寓胡族文人的文学创作给浙东文坛增添了特别的“胡声”。浙东唐诗之路上的胡风、胡音创造了唐代胡汉文学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新典范。  相似文献   

12.
在中阿贸易发展史上,唐代是一个关键时期。在唐代之前,中阿贸易主要通过陆上丝路进行,从唐代中后期开始,海上丝路快速发展并取代陆上丝路成为中阿贸易的主要通道。这一变化是由航海技术的进步、海路商道成型、商业交往增多、陆路交通受阻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人类文明遗产“丝绸之路”是世界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产物,“一带一路”是继承与发扬“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从世界遗产视野探讨“一带一路”具有独特性。“丝绸之路”由李希霍芬在其《中国旅行报告书》中首次命名,而“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自2013年9月7日首次倡议到2015年3月28日正式推出,有一个认识与规划的完善过程。“一带一路”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其空间范围必将扩展至全球;其沿线任意两点间的交通类型千变万化,需要提前预备各种交通类型方案;其建设与维护离不开安全保障,沿线交通中转地与集散地的基础设施是建设的关键内容。“一带一路”作为中西方经济、文化、政治、科学技术成果的物质载体,必将成为21世纪初叶人类文明主流的见证。  相似文献   

14.
陆路佛教传播路线西南转向与茶马古道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伊斯兰教在中亚的扩展,使佛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受阻。吐蕃的兴起,吐蕃和唐朝、尼泊尔关系的建立,使佛教在东亚的陆路传播路线有了新的途径,佛教传播路线开始转向,由早期的丝绸之路的西北路线转向穿越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的西南路线,并进一步伸向印度、尼泊尔、缅甸,再进一步延伸到南亚和东南亚。转向的佛教传播路线把早期相对孤立的局域形态的盐运马帮古道联网成跨越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的全域网络,这为后来出现的跨越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的茶马古道提供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马秦山是舟山古代一海岛名,位于今舟山朱家尖岛。马秦一词的原意是西亚、南亚等地对大中国的称呼,也特指“丝绸之路”之重要驿站——新疆于阗。马秦山是浙东“海上丝绸之路”的港口避风泊地,因此从浙东“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和目的港考察宁波在唐宋时期与西亚地区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可能性,来推测马秦山的得名与浙东“海上丝绸之路”有关,源于西亚、南亚等地客商对宋的称谓“Machin”。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陇右南道形成于春秋时期,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获得初步发展。西汉时期,在原有西行道路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经张川、秦安、静宁、通渭、定西、榆中至兰州西固渡黄河通青海或河西的官道,称为陇右南道东段北线。东汉以后,随着行政中心南移、沿线人口减少和自然环境的劣化以及畜牧经济的发展,北线逐渐衰落,而经清水、天水、甘谷、陇西、渭源、临洮、临夏入青海的南线秦州路逐渐成为西行主干道。至唐代、北宋,陇右南道甘肃东段南线更加繁荣。但由于受区域政治形势的影响,唐代陇右南道东段北线与南线个别路段走向发生了改变。北宋以后,陇右南道秦州路趋于衰落,逐渐被由关中西入平凉,翻越六盘山至隆德、静宁、会宁,再翻越华家岭,经定西至兰州的新线路取代。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是丝绸、瓷器和玉石等货物的贸易之路,也是东西方宗教、思想与文化交流的枢纽。以当代英诗中的丝路形象为研究对象,以跨文化形象学为理论基础,以Nvivo11质性软件为具体工具,通过逐字逐行阅读当代涉及丝路元素的英诗文本,并对其编码赋值,结果发现:当代英诗中饱含着诸多的丝路形象,呈现出乌托邦化、意识形态化和褒贬并生的三大范式,其中乌托邦化丝路形象是当代英诗关于中国形象最为稳定的结构范式。作为英诗记忆符号的丝绸之路,对当代中国文化的西渐与海外中国形象的提升具有镜像宝鉴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可以借由英诗客体输入的丝路形象,为丝绸之路的复兴和丝路文学的景观发掘提供软实力的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18.
西夏与丝绸之路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与作用、西夏时期的丝绸之路交通、西夏与丝绸之路贸易、西夏对丝绸之路的经营等方面回顾、分析20世纪初至今国内外学者关于西夏与丝绸之路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