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市失地农民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对武汉市失地农民生活方式调查的基础上,发现其主要采取以亲缘地域为主体、经济发展扩散型及传统现代相融合的生活方式.其特征是一定程度上的陈旧单调性、封闭分隔性和对外排斥性.新的历史时期,失地农民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其主要变化是生活方式的阶层融合化、形式多样化和创新开放化.在小康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深入研究失地农民生活方式的类型、特征及新发展,对促进他们角色的转换,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衔接与协调:失地农民“土地换保障”模式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换保障"是针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制度创新,它的实行有利于保障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水平.在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原有的"土地换保障"模式的弊病日益呈现,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衔接和协调问题则成为能否建成覆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失地农民"土地换保障"一般模式的回顾,认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要与公民无偿享有基本生产保障权利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自愿参加相协调,与农村土地资本化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衔接,因此,需要逐步取消"土地换保障"模式,将失地农民纳入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失地农民的社区融入和社区支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失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过程中,社区融入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失地农民的社区融入包括经济生活的融入、社会日常生活的融入和社会心理层面的融入等.社区融入的过程是通过社区支持来实现的,社区支持作为一种新的支持力量,正向失地农民的日常生活渗透.在社区构筑失地农民的就业支持平台、生活支持平台和精神支持平台,可有效促进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研究——以南京市A区村改居社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征地使得一些农民获得城市户口,被动性地适应城市生活.城乡在空间上的对立嫁接到拆迁安置房社区失地农民与市民身份的对立上,加深了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冲突.拆迁安置房社区失地农民生活空间的改变无法代替其行为和心理的完全转变,适应城市生活是个长期的过程.本文试图从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角度调查和分析拆迁安置房社区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状况以及这一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特殊群体在城市生活中所具有的特征.并就促进失地农民对市民身份的认同,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失地农民市民化中的文化不适与政府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  熊联勇 《天府新论》2008,(6):110-112
失地农民权益的保护,政府主要考虑到他们的经济权益,而市民化中的文化不适却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失地农民进入城市生活后,失去了原有乡村生活的诸多自由,难以寻找到心理归属感和安全感,感觉精神生活贫乏,感到生活枯燥无味,并产生身份迷茫感.这不利于城市的和谐稳定,不利于城市化的进一步推动.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下,政府应履行良好的文化服务功能,切实关心失地农民的文化权益,充当失地农民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呵护者.  相似文献   

6.
随着太原市城镇化快速发展,失地农民不断增多。他们失去了最稳定的生活保障、最基础的致富资本。所以,给予失地农民以立法性保障,是保障其基本人权的应然要求和生存现状的实际需要,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太原市政府应制定《太原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条例》,具体内容包括: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条款、社会养老保障条款和医疗保障条款以及失地农民再就业条款。  相似文献   

7.
失地农民经济贫困有许多特点.从宏观的制度设置、中观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以及微观的人力资本层面入手,可以探讨失地农民贫困问题形成的制度原因及其解决的障碍.文化、教育、年龄、知识技能和生活方式等对失地农民有明显影响.社区建设是解决失地农民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就我国推动城市社区建设而言,不应当只是将由市民所构成的社区视为建设的主战场;也不能只是强调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在城乡统筹发展大格局之下,失地农民卷入城市社会发展过程且卷入程度很深.建设“国家社会治理、公共服务覆盖以及居民利益表单元”的城市社区,失地农民在适应城市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社区形态以及社区所发挥的特定功能都应当被毫不犹豫地予以关注.随着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的解决步入深水区,当前失地农民在城市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发展瓶颈”.如何借助城市社区建设实践解决失地农民城市发展诉求满足的问题,文章以聚居型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展开了具体分析,并基于发展性视角提出了“社区重建”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9.
失地农民作为城市弱势群体的一类,其居住安置模式主要有原地安置和偏远化安置两种.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原地安置区的失地农民与偏远化安置区的失地农民相比,征地拆迁之后的社会适应程度更高,前者在就业机会以及实际就业率方面较后者有明显的优势,对于自身目前的生活满意度相对较高,交往方式更接近于城市社区居民的交往,城市认同感也相对较好.而偏远化安置区的失地农民就业困难较为突出、生活满意度明显低下、社会交往受限制、心理上的城市认同感较差.显然,不同的居住安置区位对于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积极探索社区混合居住的安置模式,是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和生活困境的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失地农民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概述了失地农民数量大,就业不稳定,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安置方法单一,失地农民生活无保障,参保率低等问题,剖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完善涉及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相关制度和努力构建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灾区大量耕地丧失、大量失地农民需要安置.但失地农民异地安置后远期发展面临经济基础薄弱、资源难以有效流转、产业发展缺乏动力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应积极构建失地移民灾后产业发展的统筹发展机制,包括确立重点方向和模式、明确发展主体、构建资源变现和流转平台、强化社会和生活保障、强化特色产业发展等.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农村征地补偿制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艳纯 《学术界》2007,(6):238-242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脚步的加快,对农村耕地的占用越来越多,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如何补偿安置失地农民,保障其离开土地后的生活成为我国征地制度中的核心内容.针对目前失地农民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应借鉴国际经验,遵循公平公开的原则,加快完善该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与发展权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弱势地位主要表现在征地程序不完善带来的农民权益受损、征地补偿费用偏低造成的农民利益流失、失地农民就业不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不完善以及传统农业观念和新型城镇生活脱节等方面.而发端于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运动虽与我国城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某些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采取如下措施来增强失地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征地程序;动态调整征地补偿,实行多元化安置策略;发挥政府积极引导作用,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创业;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提升农民融入城市生活的文明意识和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市民化调查状况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国,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存在着征地不公开、征地补偿较低、就业困难、保障不健全等问题。但是,经济发达地区,非农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就业领域较宽泛,当地政府给予的保障和就业培训较多,土地征用基本解决了失地农民将来的生活问题,失地农民在征地政策、征地意愿、幸福度等问题上的满意率都普遍较高,失地农民市民化后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比较强。经济欠发达、对土地依赖严重的地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后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比较差,生活水平较之前的农村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失地农民市民化问题已经不是农民个体的风险问题,而是影响深远的群体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宽城县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实例为基础,总结了以土地换就业安置、换商用房、换低保、换耕地、换就业服务、换生活保障金等方式,有效保障失地农民权益,促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相似文献   

16.
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性不仅取决于其拥有的人力资本,而且取决于其能否有效地利用城市弱连带的社会网络.本文重点讨论人力资本、连带关系对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当失地农民拥有较高的为城市生存所需的人力资本且能够有效地利用城市社会的弱连带网络时,失地农民才能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才能在认知以及行为上逐步适应城市生活.因此,对失地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为城市生存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失地农民提供更方便的城市社会网络服务无疑有助于提升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性,进而有助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相似文献   

17.
论土地征用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土地征用是引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缺失的重要根源.建立起土地征用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之间有效链接的制度运行模式,将是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应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引入土地价格市场评估机制,合理确定征地补偿标准.征地补偿费用的归属和分配应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相衔接,具体确定为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医疗教育保障、基本职业技能培训等三部分,以建立起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8.
因城市化而完全失地又被集中安置在城市居住的失地农民,在经由居住空间、行为空间、乃至心理空间的置换后,他们的城市生活经历就既不同于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融入",也不同于城中村村民对城市生活的"再造"。与这一群体市民化过程相交织行进的是失地农民城市生活空间的重构。"社区重建"是一条立足于发展性视角,针对集中安置完全失地农民重塑城市生活的可操作性思路。失地农民的社区重建如果由"可能"而成为"可行",那将是"社区发展"在中国本土化实践的重要经验,也将是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能有所"得"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失地农民的发展权是不可剥夺的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加强对失地农民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失地农民根本利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完善失地农民发展环境;有利于推进城市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实现失地农民的发展权为导向,从转变发展观念,保证农民的参与权,坚持民本发展,塑造“城市人格”等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20.
余和平 《天府新论》2004,(Z1):70-72
我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对失地农民生活问题还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三方面去做一是加强土地征用的法律规范;二是赋予农民新的权利;三是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特别规范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