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卡夫卡与犹太传统密切相关,因而,解读卡夫卡应当从神学进路入手,才能接近卡夫卡作品的本质。从神的叙事、神临在下的处境意识、神学观念的文学重构三方面分析,卡氏作品具有神学的一切特征。  相似文献   

2.
尼采的神之死标志着作为父权化的权力意志主体之神的终结,尼采之后的当代神学诸如“神之死”的神学、生态神学、女权神学、存在神学对此都做出了积极的回应,但这种回应能否经受住费尔巴哈式的批判仍然是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哲学、宗教和神学之间具有多样性,它们之间具有互惠关系。三者的区别体现在:哲学指研究万有或整个实在的第一原则或第一因;宗教在源初意义上涉及人和神之间的关系;特定的神学在基督教中发展起来,用以解释旧约和新约中神圣启示的内涵。从比较哲学和宗教来看,它们之间的区别有:宗教直接献身于神,哲学的对象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宗教以将自身献身于神圣权威的信仰为基础,哲学在其自身的知识领域之中则是自主的,以人类理性为其唯一权威;宗教态度热望获得拯救、修和以及与神圆融,哲学志在获得有关实在的原因的知识。宗教和哲学之间的共同点在于都具有实在主义精神。从比较宗教和神学来看,宗教和基督教神学在信仰神上是一致的,但神学以科学方式研习神圣启示的内涵。从比较哲学和神学来看,哲学没有信仰,神学具有信仰,其共同点是实在主义。今天人们尝试着将神学和生存主义哲学联合起来,其中序言部分是哲学,结论性部分是神学。  相似文献   

4.
从康德的宗教哲学着手,涉及到他论述人性的根本恶与神之恩典,奇迹与拣选,德行的王国与奥秘,对神之侍奉与蒙恩,证实神之此在的自然神学与道德神学,乃至由自然的目的论而确立人作为道德存在者才是自然之终极目的,进而确认人之极善者即圣人孔子.  相似文献   

5.
希腊哲学以早期自然神学作为开端,经过古典时期的理性神学的发展形成了理性神和一神的观念,最终在希腊化时期以理性与启示的调和为基督教神学所汲取和接纳,并被基督教护教士们用来为基督教信仰作辩护。  相似文献   

6.
燕京大学宗教学院和金陵神学院是1949年前中国新教教会最重要的神学教育机构,其中一所为大学神学院,一所为独立神学院,两所神学互争雄长,各领风骚,掌揽着中国新教高等神学教育发展的大势。对此两所神学进行比较,可勾勒出中国新教高等神学教育发展的基本面貌,并且可看出中国新教神学教育的重心发生从大学神学院到独立神学院的迁移,乃是此两类神学发展的必须趋势。  相似文献   

7.
维柯是启蒙运动时期意大利杰出的学者。其历史哲学一方面强调人创造了神和历史,另一方面也强调神创造万物,显示出矛盾性。神学是其历史哲学的基础,人学是建立在神学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关于天神意旨的民政神学。  相似文献   

8.
希腊哲学以早期自然神学作为开端,经过古典时期的理性神学的发展形成了理性神和一神的观念,最终在希腊化时期以理性与启示的调和为基督教神学所汲取和接纳,并被基督教护教士们用来为基督教信仰作辩护.  相似文献   

9.
浅析《史记》中刘邦的"形""神"和谐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对圣人进行神学渲染中,数刘邦最多.刘邦以一介平民而成为帝王,司马迁用神秘文化为他阐述了合理性,从神学角度阐述了"神"与"形"的关系.刘邦从"形"与"神"之间的关系中找到了一种天道与人道的和谐而成就帝业.  相似文献   

10.
维柯是启蒙运动时期意大利杰出的学者.其历史哲学一方面强调人创造了神和历史.另一方面也强调神创造万物,显示出矛盾性.神学是其历史哲学的基础,人学是建立在神学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关于天神意旨的民政神学.  相似文献   

11.
被人普遍认为是"无神论者"的伊壁鸠鲁主张神的存在,这究竟是不得已的妥协,还是真诚的认信?从两个认识论标准来看,他对神的存在的信念是真诚的.因为伊壁鸠鲁相信感觉-影像是可靠的,而我们灵魂中确实有关于神的清楚明白的"影像";而且,人类普遍拥有关于神的"前把握观念"--神是"一种不朽的和幸福的存在".但是,从神是完满的"前把握观念"出发得出的神"绝世独立"的结论,却让许多人相信伊壁鸠鲁是"无神论"者.因为大众关于神的本性的"前把握观念"首先是神为"万物第一因",所以他们无法接受"不动心"的神.一些哲学家为迎合大众,也认为如果说神没有愤怒和偏爱,那就是在否认神的存在.大众的神的政治神学意义在于强调神的威严和仁慈,甚至成为那样的权威,否则就把一切托付给神和权威.伊壁鸠鲁的神的政治神学意义则昭示我们应该成为自由而宁静的人,于是神就成为"不动心"的政治神学楷模.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胁迫下,基督教在理论上的反应是建构自然神学.自然神学超越了传统神学的历史视野,将关怀扩展到整个造物世界.这就要求在观念上必须抛弃人与自然的二元论,克服人类中心主义.过程神学作为一种基督教的自然神学,以怀特海哲学为依据,从泛经验主义的观点出发,强调人与自然的连续性,为教会最新的"造物完整"提供了哲学论证.同时,过程神学也从<圣经>出发,坚持神中心主义而否认人类中心主义,按内在关系模式理解上帝和世界的相互作用.在实践中,过程神学作为一种真正具有包容性的自然神学,体现了生态学与社会学的双重关怀.  相似文献   

13.
试论形神学说在亚健康状态调治中的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形与神的辩证统一 ,以及亚健康状态与心理障碍的相互因果关系出发 ,分析了西医学与现代临床心理学在该领域的不足 ,进而从中医学长于调整状态之优势及中医形神学说“治神以形 ,治形以神”的辨证体系出发 ,论证了形神学说在亚健康状态调治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托马斯.阿奎那是欧洲中世纪著名的神学思想家。他一则很好地承袭和整合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一则又具有浓厚的中世纪基督教情怀,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其庞大的神学伦理学思想体系。文章仅从"两种幸福"与"两种德性"、"神恩成全自然"、"哲学是神学的婢女"三个方面加以具体分析和探讨,并从三者的内在逻辑关系角度,进一步探究其神学伦理学思想体系的精神实质,也为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和享用的资源和养料。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著作中论述了一种对后来西方哲学史具有重大影响的本体论与神学糅为一体的哲学观。他认为,哲学是为“神”所有的科学,“第一哲学”就是神学,“神”即“不运动的实体”,就是思想本身,追求哲学就是分享“神”的快乐。  相似文献   

16.
大量文献记载表明,除梓潼的地方神信仰外,古代的天文历算学亦是道教文昌信仰产生和发展的重要背景。宋元之际,文昌神与梓潼地方神合流后,逐渐衍变为主管科举、文运、官禄之神,文昌信仰中的天文(自然)因素,亦渐渐向人文回归,文昌星神遂成为中国文化的守护神文昌帝君;而相应地,梓潼神亦被赋予了天文内涵,神学位阶得到极大的提升。文昌信仰反映了道教独特的神学形态:信仰依赖于科学实证传统,信仰不以神而是以文(人文)为中心——这正是文昌信仰独特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施米特发表《政治神学》后,“政治神学”这个概念受到战后德国新一代理论家布鲁门伯格的“世俗化”挑战,并因此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公共话题.但是,新一代理论家并未看清施米特政治神学和“那种”政治神学的真正源头.通过梳理施米特和布鲁门伯格之间的通信和论战文章中的关键细节,并论析政治神学、施米特的政治神学和“那种”政治神学之间的隐秘关联,可知施米特政治神学的现代处境,呈现了政治神学家和政治哲人对于“神”的不同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8.
卡夫卡的短篇小说《藏身洞》可以看作是一篇寓言,借以阐明二十世纪小说中的上帝形象与人的主题。卡夫卡在这里把带有宗教思想的许多文学家在这个二十世纪非宗教世界中的好象无法解脱的处境戏剧化了,他还以戏剧手法生动地表现了现代艺术家另一种苦恼心情——艺术家的离羣索居之感。他总会感到这个“外在世界’的轻视和敌意,也还有艺术家自己内心深处的种种疑虑和妥协。卡夫卡在寓言结束部分还提出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我毕生全力以赴的这件艺术品在上帝看来究竟有没有意义,究竟有没有价值?这并不是好的神学或哲学,卡夫卡在实在中所看到的烦忧景象是种有限的景象,是神学或哲学不容许我们视为终极的。真正的艺术家总要在他自己的主观经历和他所隶属的那一代人的经历中找出一个意义。有时候他所能断言的唯一意义只是他自己的特殊禀赋容许他通过语言媒介而加于生活的美的秩序或艺术秩序。卡夫卡就是如此,他的文学作品形式的本身在相当程度上证实了他的怀疑和遭受的挫折。他作品中所透露的乖离感、寂寞感、犯罪感、焦虑感对于我们这一代、对于我们的时代都有意义。他已经在显著的程度上使他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我们自己的公开世界接近到足以揭示后者的地步。  相似文献   

19.
论柏拉图攻击文艺的神学缘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柏拉图诗学强烈的道德意味与其坚定无比的神学主张密不可分。柏拉图不仅在一定的宗教背景下展开其诗学批评 ,而且执意让诗和戏剧创作听命于理性神学的伦理规范。正由于此 ,柏拉图对有渎神倾向的诗和戏剧大加挞伐 ,其最终目的是维护宗教神圣和对神的中心信仰  相似文献   

20.
关公是京津时期义和团崇拜的神灵群体中出现率最高的神位。团众拜关公属于官方赞许和民间拥戴的结果,关公本人从关羽、关公到大帝、关圣的复合身份,启示了义和团从"草民"和"义民"身份更换的认同。关公多元的身份和处境暗合了义和团在直东和京津时期的境遇转移。晚清宫廷和民间频繁的关戏演出为义和团拜关公铺设好了信仰体系与接受美学的土壤。关公的神学和戏曲传播学地位构成了团众的精神支柱。严酷历史状况下团众的悲情表演,不仅迫使团民还原了其世俗性地位,亦使得关公的正神形象蒙受耻辱,从而为后世中国废除关公的神学地位提供了文化阐释的依据。义和团拜关公现象促进了中国神学体系的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