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三”一词无所不在,它从网络蔓延到现实生活,几乎到了无人不说、无人不懂的地步。不公平的是,提到“小三”,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想到女性第三者,忽视了那些扮演着小三角色的男人的存在。尽管他们存在得很沉默。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有着传统的美德,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事迹被人们广为传颂。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却出现了许多的道德滑坡现象,“见危不救”、“见死不救”和“见义不为”等事件已经是屡见不鲜。至今,这种道德滑坡现象仍然在蔓延,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性也日益严重。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重新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与解决道德滑坡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笔者将上述三种不义行为统称为“见危不助”.本文主要通过对见危不助现象的分析,建议通过法律来规制道德失控所带来的问题,旨在逆转恶劣的道德风气;引领高尚的、正确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3.
在广东,“二奶村”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成了当地一独特的景观。  相似文献   

4.
经济和社会发展,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难已经成为困扰各个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就业率不仅关乎着院校的生存发展,也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就业”看“技能”,“技能”看“做人”,做人的成败缘由思想教育,思想教育也成了政治任务。所以,“思想政治”亦成为校园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的择偶观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人们不再迷恋于“青梅竹马”、“从一而终”、“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婚恋方式。出现了“恋爱快、结婚快、离婚快”和“草率结婚、草率离婚”的行为与现象,加之一些人对离婚的道德问题认识不够,离婚纠纷明显增多。据江苏省盐城市城区离婚登记情况调查得知,该区近3年的离婚上升率达20%以上。其中属婚姻道德的喜新厌旧、婚外恋、第三者插足案件,约占30%。男女双方感情是否破裂,是准手离婚与否的条件和标准,也是办理离婚的必备要件。但双方感情产生裂痕的原因是谁引起、是…  相似文献   

6.
郑欣 《现代妇女》2014,(7):345-346
随着我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时期的道德文化经历着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程度的演变。国内经济的发展也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发展,道德文化的建设也日益提上议程。只有不断强化国人的道德文化水平,才能为国内的和谐社会的构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文化协调发展谋求更好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面对海量信息。信息时代的政策是如何影响国内各地区道德文化的变迁和发展,树立正确的意识来辨析各类信息,旨在探索创建一个有利于国内各地区和社会发展的健康向上的道德文化环境,寻找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加强和改善国内各地区道德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以求能够帮助和引导信息时代正确认识道德文化的重要性,加强和改进信息时代道德文化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全面成长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权力行使主体道德缺失现象较为严重。为防治权力行使主体道德缺失现象的发生与蔓延。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的视角对权力行使主体道德缺失的原因进行多维度、深层次分析。  相似文献   

8.
诚信是现代社会一个基本的道德伦理范畴。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诚信道德问题凸显。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对当代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缺失现象进行多维度分析,并提出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我是在接女儿放学的时候接到“小三”电话的,听声音也就十七八岁吧。“我和陈然相爱了,我爱他,他也爱我。你赶紧离婚吧!”我又好气又好笑,说:“丫头,你知道陈然是什么人吗?”她愤怒地说:“陈然是个有才气懂感情的男人,你一个市井三八懂什么!”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日益提高,俗话说“饱暖思淫欲”,各种腐败现象滋生发展,同时受到西方“性”自由思潮和所谓人权的影响,社会上“包二奶”、养情人、纳妾、养小蜜等违背社会公德和婚姻道德的现象层出不穷,给稳定的家庭带来很大的冲击和破坏,给社会增添了不稳定的因素。对于各种违反婚姻道德的行为,就要求我们加强婚姻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1.
<正>策划人小语一提起小三,我们的脑海里就会冒出很多女人的身影:《蜗居》里的海藻,琼瑶笔下的新月格格,从戴安娜王妃手里抢走王子的彪悍小三卡米拉,还有娱乐圈里某些生猛的女星们……但实际上,小三早已不再是女人的专利。近年来,由于女性经济地位的上升,女性出轨率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调查公司统计结果显示,男小三的数量增加了两成。不知不觉中,男小三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婚姻杀手。  相似文献   

12.
王小章 《社会学研究》2023,(2):93-114+228
道德社会学将考察对象从道德哲学所思辨的抽象道德律转向由道德规范、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舆论三个基本层面所构成的经验性道德事实。构成道德事实的三个基本层面也是体现出道德情感性的三个层面。随着社会形态从传统的小共同体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大社会转变,三个层面的道德情感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因应这种变化,道德形态也须作出相应调整,包括公德与私德相分立,在日常公德中突出“消极义务”,道德形式向普遍化和正式化转变等。总之,道德须从一种习传、不言而喻的“默认一致”形态向一种“反思性”的自觉形态转变。  相似文献   

13.
李会功 《职业时空》2008,4(10):129-129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失范”就是“与道德规范不一致的社会现象,控制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越来越松弛,个人之间的道德制约丧失了”,这就是失范现象。网络道德失范,是指网络社会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道德规范体系,个人行为丧失是非善恶标准,由不同道德观、价值观相互;中突所造成的道德混乱和无序现象。  相似文献   

14.
小引 关于“超级女声”的讨论文献已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视角、内容和态度五花八门。本文不准备像其中的许多讨论那样试图对“超级女声”产生的各种现实的和可能的社会后果进行分析和预测,也不试图对这一现象的是非曲直做直接的道德评判,而是尝试从建构论和意识形态理论角度对这一造星运动做简单的社会学分析,厘清其中不同社会关系的建构、变动及其直接后果。  相似文献   

15.
食品安全问题由来已久,以往理论界对食品安全内涵都是从技术层面来界定的,存在严重的道德缺陷,伦理学的角度的“食品安全”是指人类赖以存活和发展的食品领域内围绕人类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伴随食品的供应、生产、流通以及质量等问题而产生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和行为规范。从“食品安全”的伦理概念出发,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伦理困境主要是消费者生命健康权与企业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食品添加剂和食品添加剂背后的社会道德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对“青”(清)的图腾化,对“青童”的神格化,使得对“青”(清)的崇拜具有一种超越时间的象征。因此,“青年”的概念很可能原创于道教的经典。“青年”概念不仅符合“长生不老”和“还年”这样一种永续性思想.而且也具备了“积清成青”的道德文化;而“方诸”(镜像)与青童并列,虚像与实像、现实与真实并存的现象,使青年从一开始就有了相互主体性的特征。道教对超越性和道德性的终极关怀,以及其自然史观的历史哲学,使得中国的“青年”概念自原创以来一直是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特征和对作为人的本质的青年现象的理解与诠释。  相似文献   

17.
说起来,社会风尚就如同钟摆,常常从一端摆至另一端。曾经有过一段时期,我们的社会是唯道德至上,大众全是“雷锋”的“粉丝”,“为人民服务”是流行语。当然,这一时期人民的幸福指数如何,不提也罢。于是迎来了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风尚即刻发生180度大转弯,一夜间大众似乎全成“利益”的“粉丝”,“道德”则犹如昔日明星少人问津,难受追捧。但近20年来我们所遭遇的尴尬却是,随着GDP的一路上扬,道德水准却一路滑坡,腐败、社会不公等现象时有所闻。于是,有学者站出来呼吁,眼下“中国需要道德重建与社会建设运动”(见秋风,《南方周末》2007年2月8日“视点”)。其用心可谓良苦,但这样的道德重建运动是否有着足够的合理依据?我以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懒猫 《当代老年》2006,(8):35-35
记得有一位名厨曾这么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怎样努力,都不可能符合每一个人的胃口。”厨艺诚如斯,做人亦如此。从自己的立场看,别人未必都会适合自己的胃口,但从别人的立场看,你也未必就能符合每个人的胃口,所以我们都应该怀抱宽恕包容之心。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就是恕道。  相似文献   

19.
程云蕾 《职业时空》2008,4(9):61-61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然而,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漠视学生生命、扼杀学生个性的现象常见不鲜,不少教师以“为了学生的将来发展”等美丽的借口,从事着并不道德也不太理想的教育教学。作为促进学生个体道德自主建构和引导学生心灵成长的德育教学,就更加需要构建合乎道德的理想课堂。  相似文献   

20.
林秀丽 《现代妇女》2014,(10):236-237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一直是人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的逐利心理将社会责任远抛在经济利益之后,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会发现价值观扭曲、道德诚信缺失是食品安全问题幕后的重要黑手。本文从今年7月份的两起食品安全事件出发,重新定义食品安全,浅述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旨在从价值观角度分析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并由此引发对如何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