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6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迅猛,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资金困境成为制约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瓶颈。因此,探寻合理的筹资机制就成为草根NGO发展的重要议题。文章以福州市"简单助学"为对象,针对当前草根NGO的资金困境现状,研究其问题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草根NGO走出资金困境的筹资对策。  相似文献   

2.
博客虽然令blogger有了信息发布权,但是信息发布权不等于话语权。话语权应该放到传播过程中来考虑,意见和观点的传播必须要有受众才有存在的意义。在博客中,点击率就意味着受众。通过分析新浪博客中点击率的现状,我们发现精英与草根在话语权上是严重失衡的。要改变这种失衡很难,因为草根要求发出更多声音与现实社会结构的顽固性(精英偏向)是一对固有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注册登记与业务主管制度并不是造成草根组织制度困境的全部原因。一系列登记制度带来的后续影响造成了草根组织的制度困境。草根组织并不总是社会组织发展的初级阶段,或者可以被武断地断定为低劣的服务提供。组织登记不应成为社会组织的身份标识,进而成为获得财政支持、社会认可等资源获取方面差异对待的标识。公募基金或操作型组织的草根组织的专项资金支持、业务分包、以及与企业CSR战略耦合,都可以促进草根组织的发展。草根组织的"去精英化"不应绝对化。  相似文献   

4.
沈东川 《理论界》2010,(8):184-185
文章将当前比较热点的城市社区内部草根抗争的这一学术问题置于城市社区阶层化这一背景下进行观察,笔者认为阶层化后的城市社区不具备改善抗争环境的作用,相反会导致缺位更加突出,无法摆脱甚至加深之前种种困扰于"集体行为"上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社会史研究取向始终将学术眼光向下,学者走出书斋亲临历史现场进行考察,调动了基层草根文史工作者的热情.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十年来的历程表明,学者与草根之间的互动,无论在研究方法还是史料发掘利用上,都为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摸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缘于地理环境和历史遭遇的交叉作用,"草根文化"成为台州文化的特色精魂.其内涵包括:在处理主客体关系时,表现为"自主性"、"独立性";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鲜明的以生存为旨归的功利倾向;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刚"性与"灵"气.这种具有地域特色的"草根文化"对改革开放以来台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既有正向作用,又有负面影响.如何提升"草根文化",已成为台州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当今中国存在着数量众多,具有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特征的自发成立且未注册非政府民间社团组织(草根NGO)。由于草根NGO未在政府相关部门登记并取得独立的法人地位,其在规范、信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网络及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均很有限,具体表现为内部社会资本和外部社会资本存量双低。这是影响草根NGO发展的关键主因之一,也是草根NGO突发事件爆发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应根据草根NGO社会资本的内容构成,对其主观行为和客观环境进行规范,这是避免社会突发事件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自秦汉以来,大一统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轴。近代以来,大一统国家继续居于主导地位,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统领着整个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并在这一进程中使自身通过再造而得到承续。一百多年来,人们环绕着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还是汉民族单一民族国家、建立单一制国家还是联邦制国家、建立新的集权制国家还是三权分立的分权制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还是广泛实行地方自治的国家、建立一党制或以党治国的国家还是两党制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国家、建立继续以家国共同体为本位的国家还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国家、建立实行精英主义精英治国的国家还是坚持草根主义草根治国的国家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展开了异常激烈的反复争论,并通过色彩斑斓的各种实践论证和检验他们的主张。20世纪以来的全部中国历史,在走过非常曲折的道路,总结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后,终于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对于大一统国家体制如何承续又如何适应新的时代而变革与再造,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9.
自秦汉以来,大一统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轴。近代以来,大一统国家继续居于主导地位,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统领着整个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并在这一进程中使自身通过再造而得到承续。一百多年来,人们环绕着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还是汉民族单一民族国家、建立单一制国家还是联邦制国家、建立新的集权制国家还是三权分立的分权制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还是广泛实行地方自治的国家、建立一党制或以党治国的国家还是两党制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国家、建立继续以家国共同体为本位的国家还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国家、建立实行精英主义精英治国的国家还是坚持草根主义草根治国的国家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展开了异常激烈的反复争论,并通过色彩斑斓的各种实践论证和检验他们的主张。20世纪以来的全部中国历史,在走过非常曲折的道路,总结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后,终于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对于大一统国家体制如何承续又如何适应新的时代而变革与再造,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揭示城市居民的社会网络构成对其阶层地位认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人们的阶层地位认同受自身客观社会阶层地位的影响,以及受自身社会网络关系人的地位的影响。研究表明,精英关系人的"地位信号",能为其拥有者提供符号性社会资本,从而提升人们的阶层地位认同。因此,城市居民无论自己是否为精英,其社会网络中拥有精英关系人、精英关系人的符号性社会资本,均能导致其阶层地位认同提升。而且,社会网络精英关联度越高,拥有者的符号性社会资本就越丰富,阶层地位认同就越高。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精英吸纳"战略的实施,推动了我国政治民主化和科学化进程,但也不可避免地忽视了"非精英"的大众阶层。因此,在实施"精英吸纳"战略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到社会精英阶层的政治参与,更要关注和吸纳非精英阶层的政治参与,最终全面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以达到我国民主政治的整体进步。  相似文献   

12.
南方农民工小说的草根创作是农民工小说创作的半壁江山.底层平民立场是草根创作区别于农民工小说精英创作的重要特征.对分隔城乡户籍制度的否定、对现行城市治安管理的嘲讽与否定、对保护富人政策的质疑、对生存权平等与人格平等的吁求,是草根创作底层平民立场的具体表现.草根创作的底层平民立场既是一种"形而下"的创作姿态,又是一种贫民性的文化立场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美学"一直是一个很神圣的词语,似乎涉及"美学"或"审美"问题时总会有那么一点不食人间烟火、超尘拔俗的味道。人们在研究美学或美学史问题时,也往往是从静态的、共时性的角度出发的,不大愿意去追索在"审美"背后蕴含的社会历史原因及其生成过程。而事实上,美学问题也和其他任何社会文化现象一样,都是历史的产物,都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并且发挥着某种社会功能,而且是被依照某种规则建构起来的。在以往研究中,中古美学也有被神化的倾向,诸如"魏晋风度""正始之音""竹林七贤"等等都让人悠然神往。然而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中古美学,我们就会发现,其中也饱含着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利益关怀,也有着种种矛盾与冲突。就其主流倾向而言,中古美学体现的是士族阶层的精神旨趣。而士族阶层乃是传统秦汉士大夫阶层的变体,是"贵族化"的士人,对于这个特殊阶层来说,审美意识具有确定其特权身份的重要作用,承担着某种"阶级区隔"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4.
自有人类社会历史以来,人们就自觉或不自觉地生活于社会之中,并不免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各种不同的阶级、阶层或集团.而研究这些不同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存在状态、政治态度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则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特别是研究政治史,若不涉及各种不同利益的阶级、阶层或集团,不研究其代表人物,是很难揭示历史真相的.这种研究方法,就是习称的阶级分析方法.其实,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历史,早在马克思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以后不少资产阶级史学家也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历史,所以阶级分析方法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创造和专利.  相似文献   

15.
论当代中国“人”的历史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的人学研究 ,必须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 ,为此 ,必须研究当代中国“人”的历史定位问题 ,准确把握解决这个问题的理论实践前提 ,具体判定当代中国“人”的现实状态和发展方向。当代中国“人”是已经超出传统社会、向着现代社会转变的人 ,也是具有多元组合并在实践中梯队式迈向未来的“人”。当代中国“人”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一是要确立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是要找到通过改革、开放、发展来实现目标的前进之路 ,三是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 ,壮大社会先进阶层 ,扩大中等阶层队伍 ,带动社会后进阶层的人们。支持、鼓励、争取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经济富裕、政治进步、思想高尚的三位一体的社会精英。  相似文献   

16.
精英阶层的社会心态是整体社会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中,伴随着新兴产业的崛起,形成了新兴的精英阶层。新兴的各个场域精英在结构性处境上有相似性,他们形成精英联盟,在社会心态上有共同性特征。他们依附于统治精英,既和统治精英权力共谋,形成利益集团,通过媒体话语权建构社会地位的合法化,又表现出脆弱性与不安全感的首鼠心态。虽然精英阶层的心态和他们的结构性处境相关,但作为社会转型中的既得利益群体,精英阶层需有精英意识,承担起精英的社会责任,建设积极良好的社会心态,能够被期待主导这个时代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王玉琼 《天府新论》2009,(5):102-104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成为全人类维护文化丰富性、多样性及文化主权的重要话题,为促进其科学、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草根性等基础性问题展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草根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属性,具体体现为朴素性、民众性、隐蔽性和顽强性特征.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草根性的探讨,可从保存其文化"基因"、维护其生态系统、民间力量介入和加强其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18.
在针对当代视觉文化的考察中,形象始终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核心命题。草根传媒文化不仅带来了较之从前远为驳杂、丰富的视觉形象,同时也在"形象"与"情感"之间建立起了难以割裂的密切关联。依托网络这一新兴技术平台,草根传媒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转型期人们的社会、文化心态,从而与当代人产生了情感上的呼应、沟通与契合。同时,公民在当下情境的特定情感体验,又促使某些视觉形象得到了不断的演绎与凸显,并由此形构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情感的类型学"。正是形象与情感的互动使人们对转型期社会文化状况的深度开掘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正一、发展草根金融是解决草根经济融资难的根本途径中国有1200万户小微企业,约5000万个体经营户和2.1亿的生产性农户,它们组成了庞大的中国草根经济体,它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城乡就业和社会和谐起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但它们普遍遇到不同程度的融资难问题。如何认识和解决草根经济体融资难问题,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以及发达国家德国,通过政府大力扶持小额信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艺主要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文艺,其发展业已经历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后移动互联网阶段,正朝人工智能时代发展。它和当代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主要通过大众化、精品化和民族化反映出来。网络文艺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征:互联网阶段是精英阶层为主导的先锋文艺、异域文艺,移动互联网阶段是草根阶层为主导的通俗文艺、本土文艺,后移动互联网阶段正朝创意阶层为主导的算法文艺、世界文艺演变。我国网络文艺的迅猛发展,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艺学派创造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