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随着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对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和我国高校对留学生的跨文化管理的研究和探讨也越来越深入。文章针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各方面,从文化习得的视角出发,提出高校留学生管理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文化习得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华留学生由于文化差异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及跨文化适应问题,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化解文化冲突,顺利度过跨文化适应阶段的重要方式。文化习得是提高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培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杨颎 《兰州学刊》2012,(12):211-213
近年来,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如何帮助众多留学生克服"文化休克",顺利完成跨文化的心理适应已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文章就留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强调针对留学生开展心理工作要尊重规律,认为可将西方熟悉的罗杰斯心理思想与受留学生喜欢的东方传统心理思想结合,进行心理咨询及其他心理辅助工作。  相似文献   

4.
基于心理资本的跨文化适应模型指出,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是个体-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个体资源与外部环境互动过程的产物,其中心理资本是跨文化适应最具活力和可干预的要素。学校和个人可通过组合心理资本的主要结构维度--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对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进行干预,在个体层面,引导留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韧性;在管理层面,加强初级预防、整合资源,实现心理资本提升的重点突破,最终促进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留学生跨文化心理探究与高校外国留学生管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秋红  李纯丽 《兰州学刊》2009,(Z1):212-215
外国留学生在华能否顺利完成学业,不仅取决于高校能否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物质和学术条件,也取决于他们能否在学习期间顺利完成跨文化的心理适应过程。文章探究了高校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心理状态,运用情感管理法帮助留学生克服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不适,使他们尽快适应在中国的学习与生活,进而有效实施科学管理,推进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庆委 《南方论刊》2010,(8):80-81,79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同时也体现了时代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要求。本校通过来华留学生管理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实践,不断完善了来华留学生的管理机制,为今后更好地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完善新疆高校图书馆的留学生图书文献服务,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了解中国,新疆高校有必要对现行的图书馆结构和功能做部分调整,增加为留学生服务的内容。建立留学生专用阅览室,在功能上实现专用;建立适应留学生使用的检索系统;丰富留学生书籍种类并及时更新;完善网络学习,建立专用途径;改善服务环境和手段。  相似文献   

8.
留学生管理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留学生教育的广泛开展对留学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留学生管理问题的成因,有助于制定留学生管理策略。留学生管理既要加强制度建设,又要掌握解决具体问题的灵活性。引导外籍学生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帮助他们解决跨文化交际的社会心理问题,也是优化留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试论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现状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来华留学生教育能以最快捷和直接的方式使中国高教与全球教育一体化接轨.本文论述要正确评估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肯定成绩.同时,要认识到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赶不上我国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和国际人才市场竞争的需要;名牌大学与普通高校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数量和规模的差异.提出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创建新的办学模式,研究如何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育质量与教育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跨文化问题也逐渐成为影响留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相对来说在教育环境、教学方式、教育体系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留学生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为此,可在外部提升、内部建设、体系建构等方面进行改进,完善留学生跨文化教育的环境,提升留学生"学"与"研"的能力,构建"教、学、研、管"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切实提升留学生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中亚来华留学生是来华留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管理上有其特殊性,文章在借鉴跨文化管理模式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适合中亚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依据中亚来华留学生的现状与文化特征,文章提出坚持"以我为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文化认同感来教育中亚留学生,实施情感管理,从而建立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交际对重庆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重庆市留学生规模的快速扩大,留学生日常生活环境不适应、语言交流障碍、教育环境满意度不高、人际交往面狭窄、心理问题突出、管理政策实施困难等因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问题,日渐成为重庆市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瓶颈.根据跨文化交际理论,实行"趋同"管理,建立多种形式的信息沟通网络,加强留学生管理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充分挖掘留学生资源,加强留学生的社会支持等途径,将对重庆市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地方高校外国留学生管理策略浅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艳 《学术探索》2006,(5):129-132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的规模不断扩大,留学生层次日益多样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对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结合高校实际,在实践中摸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建立有地方特色的留学生管理体系,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才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日益加快、来华留学生规模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做好留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4.
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等方法的基础上,对朝鲜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风格倾向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分析年龄、学习时长、学生类别差异对学习风格倾向的影响,以及学习风格倾向差异与学习成绩的关系.针对朝鲜留学生的主要学习风格倾向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与建议,可为中朝文化交流和朝鲜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提供帮助与支持.  相似文献   

15.
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运行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研究的核心问题,系统深入分析这一问题有利于深化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认识,推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提高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运行是教育者依据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特点和规律,设计运行教育方案并付诸于实践的过程,主要包括教育活动的准备,教育活动的开展和教育活动效果强化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6.
很大一部分东盟留学生来华学习是出于将来从事旅游职业的需求,旅游汉语也日益成为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从实际教学经验出发,分别从目前旅游汉语专项教学与课外实践存在的问题、东盟留学生汉语学习特点、开展面向东盟留学生的旅游汉语专项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提出了旅游汉语能力培养模式,以期对东盟留学生的旅游汉语教学研究做出一些贡献。  相似文献   

17.
刘海涛  洪岩 《理论界》2004,(4):173-173
作为来华外国留学生中的最大群体,韩国留学生的教育管理越来越受到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通过对中韩文化、韩国留学生类型及学习目的的分析,简要阐述了如何做好韩国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8.
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与管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自编问卷对68名在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其中适应水平最低的前三位分别是"学习和使用汉语"、"参加中国学者主持的研究项目"和"参加中国的文化课";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年龄、出国经历等因素对其跨文化适应状况具有显著影响;据此,讨论了对留学生的管理工作,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留学生生活在异国他乡,文化不同,沟通不畅,因此出现跨文化适应障碍,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妨碍其个人的发展。本研究利用箱庭疗法的非言语特性,为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和受保护的空间。在这个"自由和受保护的空间"里,来访者内心世界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内心的负面情感得以自由地宣泄,心理状态有了较好的改善,同时为咨询师解读留学生的心灵困扰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20.
车晓庚 《理论界》2010,(12):222-223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把来华留学生对辽宁的整体形象和第二语言课堂教学相结合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来华留学生认为辽宁人口众多,物价低,人们热情;经济上地域特点鲜明;公共服务需要提高。当学生体验和需求与教学相结合时学生学习热情、语言能力以及与本地人交流等方面都能得到提高。文章建议应从学生实际需求入手,增加学生兴趣进而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