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化社会对利益的追求使人们逐渐淡化了传统以血缘亲情为基础、以人与人情感关系为纽带的伦理情怀。人们过分张扬理性,追求个性,结果导致社会情感匮乏、精神贫困。2008年的汶川地震使得中国的传统伦理情怀重新被唤醒,血缘亲情的情感文化所具有的重大价值被彻底表现出来。相信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血缘情感、民众对国家和同胞的大爱,势必会成为中国今后复兴最为重要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小说创作中充斥着“零余者”形象,这不无颓废主义气息的文学形象,向我们呈示的是在中国现代伦理变革过程中,现代个体从传统道德构架和文化范式中脱胎而出,寻找、建构自我的艰难心理历程的一个侧面。同时,郁达夫笔下的性描述与性欲话语表达作为中国现代伦理变革这场影响深远的价值范式转型的一个组成部分,参与了对自我、族群以及现代伦理道德的重构。这是以一种弗洛伊德式的“影响的焦虑”记录了现代个体对于传统伦理道德的一种美学反抗。某种意义上,郁达夫小说的颓废书写是中国现代情感伦理变革历程中的一个显著文学事件,为现代感性自我这种全新的主体模式提供了一种存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3.
张福安 《社区》2015,(9):44-44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随之增大,这就需要加强精神层面的调剂。以居民区为阵地的社区文化,恰恰是满足人们精神和情感需求的重要媒介,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满足社区居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手机成为人们交流和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它给人们的日常交流带来了经济便捷的沟通方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获取的沟通手段.但是非物质社会从一种"硬件形式"转变为一种"软件形式".人们在谈论手机设计时,更强调的是体验.传统设计关注人的生理和安全等基本需求,而非物质社会产品设计则更关注人的自尊及自我价值实现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更加体现以"人"为核心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5.
桂林民歌传承人秦国明的人生旅程与他对民歌的情感相依,自觉创作民歌、传承民歌是他对"歌之情感"的另类表达。"歌是命来命是歌",秦国明把自己对山歌的情感表达到了极致,其原真的"自我"情感是自身传承和传播民歌的内生动力。秦国明情感的流变与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在社会变迁的大环境下,秦国明人生旅程中的"社会人"情感的变化正反映了桂林民歌的历史传承和桂北的社会进程。"自我"微观情感与"社会人"宏观情感共同构筑了人的情感世界,激发了人的文化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6.
谈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手段之一。人的创造意识和协调能力是情感教育的基本内容。这些能力的培养要以理性工具文化和情感精神文化为基础。情感教育还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在认清这些的基础上,培养创造意识要从三方面入手:①认识到它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②要具有合理的价值观念。③正确认识现代社会中的弊病;协调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自身协调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利用文学的心理治疗功能进行自我疗救,并且在完成疗救自我的同时,实现了由一名患者到现代社会人性治疗者的角色转换.这种角色的转换,基于他对现代中国人精神生存状态的诊断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8.
电视剧《蜗居》围绕大都市的住房问题,从物质到精神,揭示当前社会大都市消费时代下知识分子生存与自我精神的困境和迷失,展现了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期人性欲望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冲击与消解的三种不同类型:在色利中传统价值观的消解;在物欲现实中传统价值观的消解;坚持自我与物欲现实的精神困境。现代社会的断裂性与双重性带来的对传统文化及其道德价值观的权威性、制约性的消解正在考验着每一个都市生存者。  相似文献   

9.
狄金森的诗歌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包括诗人对上帝的背离与对天堂的向往等各种复杂的基督教情感。诗人以其独特的方式运用《圣经》的语言和意象对这些情感都加以具体和细致的描述。尽管狄金森不是基督教教徒式的虔诚宗教诗人 ,但是由于狄金森对基督教有着浓厚的情感和宗教诗歌在现代社会中所发生的衍变 ,狄金森诗歌的确具有某些宗教诗歌的某些特点。通过对这方面的讨论 ,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识到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宗教信仰发生变化的客观性和主观性 ,从而导致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由传统的盲目性向现代人的更高思想境界追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中国陶瓷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装饰和器物紧密联系,形成了独特的陶瓷文化风格.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装饰艺术反映了各时代人们的审美精神和情感体现.通过对历代重要历史时期及现代的陶瓷装饰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创作者的情感内涵以及精神需求的分析,旨在指出一件好的陶瓷器装饰作品感动人甚至是得以流传万代的原因并不单纯是其形体、色彩、线条、技法的精美绝伦,而是它们组成的关系网透露出来同时也是创作者倾心寄于的某种强烈而真实的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