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刘克庄是南宋晚期文坛宗主,文名盛大且交游广泛。在其交游圈中,刘克庄与王迈、林希逸交往最深。刘克庄与王迈、林希逸均有同门之谊,王迈是刘克庄的文学和政治同道,而林希逸则是刘克庄的文学知己,他们对刘克庄的文学创作及文集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梳理刘克庄与王迈、林希逸的文学交游活动,有利于推动对刘克庄创作甚至是南宋理宗文坛的诗文研究  相似文献   

2.
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的清初散文家以规模宏大、出入唐宋的散文扫清了明末文坛的纤佻。“以小说为古文辞”是侯方域散文的价值所在 ;他的斥责权贵和抒写怀抱之作为其散文精华 ;他主张“讲唐宋以来之矩” ,是唐顺之、归有光唐宋派散文的有力继承者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方苞、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散文 ,为清代散文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3.
明月熙 《学术论坛》2012,35(4):103-106
由于孔尚任的《桃花扇》太过于脍炙人口,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亦因此剧而成为传诵千古的爱情佳话,对于侯、李一见钟情之后便坚贞不移、矢志不渝,已成为读者的共识。然而事实上,侯方域在诗文中关于与李香君情事的记述很少,也并不悱恻动人。《桃花扇》戏剧角色的深入人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于侯方域、李香君情事的正确认知,人们往往将戏剧人物与历史人物混为一体,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评判侯方域的道德品质,造成对其本人的先入为主的曲解。而侯、李情事的真相如何,后续又有怎样发展,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结识究竟是惺惺相惜的性情相投,还是因年少风流,在金陵的一段秦淮故梦罢了,这是辨析历史真实和戏剧情节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侯方域作为“复社四公子”之一,在明末清初的士林中颇具影响力和号召力.但因参加顺治八年(1651年)乡试一事,侯方域在人格与道德上遭到世人质疑和批判.另外,又因为《桃花扇》中的戏剧形象深入人心,后人对他的认识亦多有争议,而这种对其为人的偏见甚至还延及了对其诗文的客观评价.通过解析侯方域的诗文作品,对其从归隐到应试的心路历程进行全面观照,从而尽可能地还原易代士人的生存状况与心灵困境.  相似文献   

5.
在明末清初的文坛上,侯方域(朝宗)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作家。邵长蘅说:“明代文学,自嘉隆诸子,貌为秦汉,稍不厌众望,后乃争矫之,而矫之者变愈下。明文极弊,以讫于亡,朝宗始倡韩、欧之学于举世不为之日,遂以古文雄视一世。”但严格来说,侯方域在创作上的成就并不很大,他真正对文坛发生影响的,还是他所谓的“运骨于气”、“才与法合”的文论主张。他以这一思想为中心,较全面地分析了“舒气”、“竖质”、“轨法”、“重才”四者之间的关系,为廓清明代文坛的门户之见,恢复诗文的优秀传统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晚清大学问家俞樾与常州恽氏家族有过较为密切的文学交游,为其作序、写传、诗词唱和等,这一交游对恽氏家族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双方“硕儒”与“文学世家”的特殊身份,使得这份文学切劘交流具有不同一般的深刻意义:既体现出清代主流社会对女性文学创作的支持和鼓励,也体现出传统文人对所谓“文学世家”、“家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以及世家大族对与文坛宿儒交往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侯方域诗论的主旨及源流正变观王树林侯方域为清初古文大家,“当时古文,率推侯朝宗第一,远近无异词。”①故其诗名为其文名所掩。特别是乾隆以后。其《回忆堂诗集》被清廷列入禁毁书,世人遂鲜有推许其诗者。其实,他“诗追少陵”②,并为当世所重;其诗歌理论,在明清...  相似文献   

8.
侯方域是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散文家。他与清初的散文家魏禧、汪琬齐名,号称“国初三家”。在这三家中,侯方域的成就更为突出。 明末清初,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都异常复杂、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跟侯方域的思想、经历和创作关系更为密切。侯方域的祖父侯执蒲,是万历年间的进士,授御史,天启初年擢太常卿。魏忠贤窃政,有人指执蒲为东林倔强老者,致仕归。侯方域的父亲侯恂,万历进士,曾任御史、兵部侍郎。温体仁当政,图谋起用魏忠贤旧党,侯恂受到温体仁的排斥,下狱论死。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围攻开封时,明朝政府因他对大将左良玉有恩,用为督师。不久,朝议中变,又下狱。李自成破京  相似文献   

9.
崇祯时期,皖江文坛经历了从师法秦汉向师法唐宋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与艾南英等豫章诸子相呼应,也直接引导了清初钱澄之、施闰章等皖江作家师法唐宋的散文取向,与侯方域、易堂九子、黄宗羲等一道,共同掀起了清初文坛师法唐宋的思潮,为桐城文派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创作经验.理清这一发展脉络,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桐城文派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清初文坛师法唐宋风尚的形成与发展的状况和理路.  相似文献   

10.
钱塘才媛沈善宝是清道咸年间女性文坛的领袖之一。沈善宝一生交游广泛,不仅广交各地才媛,还结识了不少男性文人,其中也包括与山东寿光安邱李氏结交的情缘。沈善宝与山东寿光安邱李氏的交往固然也体现在物质生活方面,但对其文学创作生涯的影响显然是更为重要的。沈善宝与山东寿光安邱李氏的情缘,对她的一生具有颇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不仅使她能得以顺利克服其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与险阻,还成为她在文学创作上走向成功的极大支持与助力。  相似文献   

11.
桂馥是清代乾嘉时期一位博学多才且建树颇丰的学者型文人,其晚年创作的杂剧《后四声猿》取法明代徐渭《四声猿》,演绎白居易、李贺、苏轼、陆游的生活故事,细腻表达了自己天涯沦落之际内心世界的愤懑、感伤与无奈;诗意生存与人生追求、文学创作与经学研究于桂馥生命过程中的消长、互动,让《后四声猿》突破了乾嘉学术观念及其操作实践之于作家个性的某种拘束,彰显了他作为诗人的情怀与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2.
刘万华 《学术探索》2014,(9):109-114
清代是中国诗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学论争,都呈现出繁荣局面。作为清初诗坛上的重要诗人——宋荦不仅诗歌创作颇丰,诗学思想亦颇具特色。在不同的时期,对诗歌发生论、诗学宗法论及诗歌发展观等诗学热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体现出清初作为清代诗学复兴过渡期的时代特点,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热河日记》中的康乾盛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热河日记》中康乾年间中国清朝社会种种现实生活的记载和描写的分析,对朴趾源燕行所目睹的种种盛世景象进行解读,可以看出这部文学巨著是研究清史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4.
儒家风雅诗学之复兴和变异为清代前中期文学发展的一条清晰线索。儒家诗学复兴从清初开始,而王夫之为重要代表。王夫之以维护道统、延续文统为己任,以儒学传统为依托,建立起自己的哲学体系和诗学体系。王夫之严格区分诗与其他文体样式,强调诗的抒情性,将比兴视为诗之根本。比兴不仅为情感自然真实的表达方式,又为避免匿情、伪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杨琦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3):93-95,108
"清"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清"作为自觉的文化审美追求起源于先秦道家哲学思想,它既是老庄哲学的重要概念,又是审美的最高追求。"清"之风盛行,影响遍及人物品鉴、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等领域,"清"的人格之美、风度之美和艺术之美,充分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审美精神,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对后世文艺作品的审美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杨晓彩 《晋阳学刊》2009,(2):122-125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虽命短,但才长。细致梳理王勃的生平、创作,是全面研究王勃必不可少的内容。在王勃短暂的一生中,任职沛王府是重要的时期。考察此时前后王勃思想、心态、创作的变化,探讨其内在原因与意义,不仅可以客观地认识王勃及其作品,而且可以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势和思想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7.
孟洋 《北方论丛》2012,(3):21-24
王国维《人间词话》标举"境界"说,并推崇纳兰性德为有清一代"独得意境之深"的重要词人。王国维不仅于词学批评上对纳兰抱持赞赏与接受态度,而且在词体创作方面也接近纳兰,尤其以袭用纳兰词中"人间"意象为其创作接受的鲜明标志。二人赋予"人间"意象以丰富深邃的意蕴内涵,既有对男女爱情的讴歌,也有对历史兴衰的忧嗟和对世态冷暖的鞭挞。王国维从纳兰词中汲取了丰厚的创作养料,同时也激活了纳兰词中富有时代特性的生命细胞。  相似文献   

18.
辽代文化及文学活动与政治的关系相当紧密,无论是朝廷推行的文化政策、外交行为或文人的创作、交游等皆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属于社会上流阶层拥有的文化行为。  相似文献   

19.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一生中交友无数.比他年长二十岁的著名学者、诗人杭世骏,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位.袁枚和杭世骏在交游历程中,惺惺相惜,互存作品,相互称赏,关系十分亲密.两人也经常就一些文学问题进行讨论,其中既有相同的看法,又有不少的分歧.他们的友谊从认识开始一直持续到杭世骏去世,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相似文献   

20.
清初岭南文坛的空前繁荣引人注目,这与文人游幕密切相关。易代之际,大批南下抗清志士的入佛与留居岭南,给岭南诗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带动岭南文坛复兴的最早的主体力量。而岭南幕府的工作与生活之需,使众多的江南才子千里迢迢游幕两广,幕府给予他们以经济上的巨大支持,幕僚文人尽其才力复兴岭南的文化事业。而府主与幕僚在政事之余,赋诗填词谱曲,雅集唱酬,他们与岭南文人广泛交友,共同打造了清初岭南文坛的全面复兴与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