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美学与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不同,文学与艺术同样表现生活,但是表现手法不同,文学与艺术是两个并立的学科。文学与艺术并立简称为"文艺",形成了"文艺学"。在学科目录中形成"文科艺术类"名称。艺术与文学的关系由并立、联合走向文学目录下的学科,艺术学一度失去了独立学科地位。艺术学与美学、文学、文艺学、文艺理论、历史学有学科的联系,艺术学学科独立以后,需要进一步明确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厘清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边界,明确艺术学理论与美学的关系,因而其与文学理论、文艺学、文艺理论、历史学学科之间的关系。由于艺术学理论研究对象的不同、艺术语言的不同,艺术学理论不同于美学、文学、文艺学与文艺理论。只有厘清艺术学理论与美学、文学、文艺学、历史学的关系,艺术学理论学科才能够真正地独立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新媒介技术驱使下,艺术形式不断创新发展,不同艺术之间的同质化与差异化成为比较艺术学研究的基础和重点。作为新兴艺术,电影与文学关系紧密,甚至长期被视为"文学附庸""可视化文学"。在20世纪英语世界文学与电影比较研究过程中,文学与电影之间的等级制度被打破,电影的艺术独特性被认可,成为独立的学术研究对象。这就使得文学与电影比较研究走向理论化,形成独特的学术话语体系,其话语流变、理论建构与研究范式等对于比较艺术学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艺术学:莫后退——论艺术学研究的学科构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二级学科的艺术学虽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在学科目录中确立,但艺术学研究的实质性突破迄今未有建树,且又有出现没有艺术的“艺术学”研究倾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对马采先生阐释百多年前的德国艺术学学者的学科归纳不够注意,或竟不甚了了。在马采先生阐发的成果基础上,结合今天艺术学面临的现实,从分类学角度论述艺术学学科构架,艺术学在二级学科下的架构应该只列类、专业方向、研究方向三级层面,其中三大类是(l)基础艺术学类,也可称一般艺术学类;(2)应用艺术学类;(3)交叉艺术学类。在三大类之下,各有自己的分支专业、研究方向。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其内容必有所增续,但只是相应层级上的充实,不是平行的罗列排比。艺术学是现代学术研究范畴的艺术科学,艺术学研究中的基本概念归纳,离不开对艺术实践环节的熟悉,因此,艺术学研究者不可陌生于艺术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民俗学与中国戏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曲民俗研究或民俗戏曲研究作为跨学科的产物,是戏曲研究者和民俗研究者共同关注的;就研究对象言,戏曲民俗研究既是从民俗文化角度深入研究戏曲艺术,又是从戏曲艺术角度深入考察民俗文化;从研究路向看,戏曲民俗研究既可是戏曲学者借助民俗角度研究戏曲,也可是民俗学者借助戏曲角度研究民俗,还可是戏曲和民俗双管齐下的整体性研究。不仅如此,今天我们提倡从民俗角度研究戏曲,对于拓展戏曲研究的学科视野,丰富戏曲研究的学术内涵,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古典戏曲剧本不仅是研究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依据,其中的点滴信息也反映出舞台艺术、演出形态等演剧特征,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对戏剧形态发展演变的研究和戏曲语言与戏曲文学的考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重视戏曲剧本文献价值的研究方法叫"以戏证戏",是学界前辈自觉运用的方法,值得今天的研究者借鉴。以戏曲脚色研究为例可以看出,运用这一方法,中国戏曲史的研究将会获得新的文献材料,得到新的创获。  相似文献   

6.
论二级学科艺术学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观点主张二级学科"艺术学"应属于"哲学",或成为"美学"的一个部门。即如此也不妨碍"艺术学"可以继续"留在"文学"门下,和未来"哲学"门下的"艺术学"或携手并肩,或各行其是,这都无伤大雅。因为在学术观点上,容许对方的存在,才可以显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在艺术"分类"上的不同看法就是彼此价值体现之一。  相似文献   

7.
第六届全国艺术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艺术学学会年会2010年9月18-19日在上海大学召开,来自全国30多家单位的100多名学者围绕艺术学建设、艺术与城市、技术与艺术、艺术与现代、艺术产业、产业与技术、城市与艺术设计、传统与现代及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论坛等版块作热烈的研讨,会议在艺术学本体、内涵建设及深化、艺术学边界的拓展研究和边缘学科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为繁荣艺术学理论研究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民俗艺术学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民俗艺术研究领域的多层拓展和相关学术理论的不断深化,以及实践领域所提供的发展经验。艺术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民俗艺术"概念的重倡、"民俗艺术"研究方法的探索、民俗艺术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从理论背景上为民俗艺术学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民俗艺术学是在艺术学与相关人文社会科学交互作用的背景下形成的,此外,产业发展也在实践的层面上为民俗艺术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的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艺术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第一,中国艺术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艺术家与经典艺术作品,以及音乐、舞蹈、美术、戏曲等各个艺术种类。除了通史以外,还有断代史等。第二,中国艺术门类众多。除了通常都有的绘画、雕塑、建筑、戏剧、音乐、舞蹈等门类之外,还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种类,例如书法等。与此同时,中国艺术还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第三,中国艺术体系繁杂。在中国艺术史上,不同门类的中国艺术还包括文人艺术、民间艺术、宫廷艺术、宗教艺术等不同方面和不同类别。第四,中国艺术成就辉煌,出现了无数的优秀艺术家和优秀艺术作品。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站到艺术学的高度加以研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艺术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0.
艺术学从美学中独立出来已是一个事实,但艺术学不论是在研究对象还是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受到美学体系、美学思维以及门类艺术学的影响,这对于艺术学的研究和发展依旧构成干扰和威胁。艺术学研究对象的明确,实际上取决于对于"艺术一般"的正确理解,本文剖析了门类艺术学、美学、艺术学中"艺术"的不同内涵,从而明确了艺术学中的"艺术一般",由此达到明确艺术学研究对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戏曲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视戏曲为“小道”、“末技”,常常依仗国家意志和法律手段对戏曲动辄排斥或者禁毁,使得戏曲难以登阶入室,跻身文学艺术大家庭的殿堂。自宋代以来,有识之士不遗余力地为戏曲呐喊、正名。戏曲身份认同的现实本源施展与冲突绵延不绝。其中,明末清初的李渔是戏曲身份认同的现实本源施展与冲突中的典型事例。李渔克服“穷骨”、“恶岁”、“砚田糊口”的生存困境,敢于直面戏曲身份认同的现实本源施展与冲突,为戏曲身份认同矢志不渝地贡献了毕生精力。古代戏曲身份认同为近世王国维为戏曲正名奠定了深厚的学理基础。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艺术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戏剧艺术产生于大文化土壤并发展、成熟。中国戏曲艺术的形成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是多门艺术的综合体。当表演艺术、乐曲艺术和民间叙事文学均已发展成熟并逐渐融合的时候,中国戏曲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中艰难地孕生和成长着,其丰富的艺术门类是中华古老文明积淀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赵景深教授是中国古代戏曲研究领域公认的权威 ,为纪念这位已故的大师 ,笔者在本文中于历数先生于戏曲研究丰硕成果的同时 ,祖述成就取得的原因 ,首在能正视戏曲在整个中国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价值 ,力纠前人重诗文轻戏曲小说的偏见 ;二是五十年如一日地对戏曲研究投注巨大的精力与热情 ;三是研究方法的科学 ,即舍弃从文学上孤立地赏析剧本的传统方式 ,强调把握戏曲的艺术特征 ,结合实践检验作出恰当的评价。通过介绍 ,不难窥见赵景深教授在学术界的地位与赵派的风格 ,同时也兼及这位学者崇高的品德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戏曲,融合了歌舞、文学、武术、杂技、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手段,是一个别具特色、自成体系的综合艺术样式。中华民族注重和谐与平衡、追求统一与完美的审美取向,使中国传统戏曲长期展转流连于奇妙幽远的“中和之美”乐土,出现了众多探讨“以和为美”的戏曲理论文献,而以情与景完美统一的具象要求,来实现“中和之美”的美学精神规范下的和谐统一、均衡稳定,一直是古代戏曲导演领域历久弥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在加世纪中国戏剧研究中,吴瞿安先生无疑是最值得瞩目的学术大家之一。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吴瞿安先生对于20世纪中国戏剧研究的独特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终生专注于戏曲本体研究,对后来有示范导路之功;秉承传统的学术立场和思维方式,在今日启人思维;以栽培后进为己任,为20世纪中国戏剧的研究培养了大批曲学的布道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张协状元》作为南戏早期成熟戏曲的代表,是如今仅存不多的能真实反映早期南戏真实面貌的剧本.具有重要的戏曲学、语言学及文化学价值,值得加以关注和加大研究的力度。  相似文献   

17.
音乐的最早形态就是声乐,古希腊是包括音乐在内欧洲文化艺术的发源地。美声唱法是伴随着歌剧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传统园林与书法审美文化同构的文化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园林与书法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两者在艺术发展的历史中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文章旨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突破门类艺术之间进行表层的相关性研究的局限,更进一步地去挖掘两者生发的文化背景。通过将园林与书法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从文化结构中的表层和深层结构两方面对园林与书法之间的审美文化同构性进行了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由显而隐的探讨,挖掘出两者共同的文化基础,以期通过这样的研究丰富园林审美的文化内容,从而有助于准确地把握并发挥园林与书法交融贯通的审美文化同构关系在园林创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文学向翻译研究转向是当前国际比较文学发展的一个最新趋势,同时也将是未来中国比较文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本文指出,当代比较文学发生的文化转向呈现出三个新的发展趋势,即对各种文学和文化理论的运用,对影视、动漫作品的研究,以及对翻译进行的研究。而其中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为当前国际比较文学、同时也将为未来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展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