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自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86年)共二百多年的历史.<左传>的开篇之所以选"郑伯克段于鄢",除"郑伯克段于鄢"一事刚好发生在隐公元年之外,还有一主要原因就是"郑伯克段于鄢"一事在<左传>中起"开宗明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朱熹于乾道七年(1171),在社会崇安(今武夷山市)开耀乡五夫里创办“五夫社仓”,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一个《社仓事目》,于淳熙八年(1181)呈请孝宗皇帝批准“行下诸路州军”①。此后,社仓也就成为农村储粮备荒及社会救济的主要形式,朱子社仓法(后人把《社仓事目》连同“五夫社仓”经营管理办法统称“朱子社仓法)”卿成为一个以实物形式施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个社仓法在我国古代社会保障方面起过积极作用,被后人誉为“先儒经济盛迹”。现在考察朱子社仓法(以下简称社仓法)仍有其现实意义。一、创办社仓缘起及社仓…  相似文献   

3.
"因性练才"说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论观点.这一观点,其基点在于论述人的天赋之"才"与本然之"性"之间的复杂关联,其核心在于阐明"才"、"性"、"体"之间互交互融、互动互感的审美生存态势,本质在于揭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统一的生态文艺观.本文以"体性"篇为基础,参照<事类>、<才略>、<神思>、<程器>、<明诗>、<熔裁>诸篇,对刘勰的"因性练才"说蕴藏的丰富的生态文艺思想予以阐明.  相似文献   

4.
马丁·布伯的<我与你>表达了一种以"态度"为中心的思想.在词--态度--世界的构思模式中,词的双重性造成了态度的双重性,并通过这种态度决定了世界的双重性.在双重态度"我-你"和"我-它"中,只有在"我-你"境遇中才会实现超越,创造出关系世界.要言之,人对上帝的信仰可以说是一种态度,一种选择了处于"我-你"的关系世界之中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韩非以"公"为根本内核的仁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霞 《学术研究》2005,(2):27-32
韩非的仁义观是以"公"为根本内核的.从"公"的原则出发,韩非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仁的含义;从"公"的角度,韩非批判了儒家的仁义观;在"公"的高度上,韩非吸收了道家仁义观的内容.韩非的仁义观虽有历史的进步性,但其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6.
明代预备仓是政府锐意经营、规制较完整的仓储制度,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唯有明代设有此种仓制,它虽与明代以前各代和清朝的主要仓制常平仓的终极目的一致,但其具体运作却自成一体。80年代,著名的经济史专家梁方仲先生曾写《明代预备仓》一文,①着重对预备仓的仓储定额和亏空原因进行了阐述。自此以后,这一颇具特色的仓储制度就无专文论及。本文即欲在梁方仲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预备仓的建置、仓谷来源、仓储管理和兴废等进行考察,并试图从预备仓与社会经济间关系的角度,简要评述这一仓储体制。 (一)建置明代预备仓初创于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这年令户部尚书杨思义在全国各地颁行预备仓制,②以后各朝屡屡审明此制,但各地建仓时间有先有后,相去甚远。现将嘉靖《广东通志》中记有预备仓建立时间的州县列表于下,从表中可以看到各地设仓先后不一,最早者在洪武二年(1369),最迟者在嘉靖十八年(1539)。  相似文献   

7.
彭君华 《理论界》2012,(12):101-103
王阳明《传习录》中,"公"意涵与近代西方政治哲学"公"的含义不同。它分三个层次,心体层面"公"体现在将万物看在与人相关的整体,公是人与人间诚爱无私的关系。人与物分配关系的调整还原为人与人关系的理解。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主张,而是爱有差等,其中心发端处是孝、悌的家庭伦理之情,其终结处是"推己及人"终至与"万物同体"的圣人大公境界。致良知层面公与不公的标准不是取决于行为领域的特质,即不是看该行为是否是有关公共利益的行为,是取决于行为主体在行为过程中心理活动的性质与行为是否合乎先验良知的准则。于体用而言,一个人是否有公心不取决于一个人是否遵循外在的法理制度,而是取决于他是否依从良知权变处事。  相似文献   

8.
"狱市" 试释     
"狱市"之名,首见于<史记·曹相国世家>."狱市"究竟是什么,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解释.陈直先生认为"狱市"就是汉代的"大市".近年,李根蟠先生撰文,认为"大市"与"狱市"不是一个东西;"狱市"即"市狱",是"狱"与"市"的合称;但有的时候,"狱市"和"市狱"又是一个专名,是汉代犯人行刑和服役的地方.近有施伟青先生撰文,认为"狱市"之"狱"从"确",是汉代政府"管理市场贸易活动"的机构.笔者认为,就"狱市"善恶"并容"的功能来看,它显然与汉代民间涉及刑罚的重大纠纷的法外仲裁有关;而"狱市"之得名,则与曹参治齐,于市中为民间涉及刑罚的"私了"提供的专门场所有关;"狱市"和"市狱"是两个各自意义不同的专名.  相似文献   

9.
黄维樑 《云梦学刊》2005,26(6):31-34
<离骚>分为多少章节,怎样分,历来众说纷纭.众多学者认为它纲领不明晰.它的结构确有问题.<文心雕龙>说的"规范本体"、"剪截浮词",它都做不到;它"委心逐词","辞溺者伤乱".拿<离骚>和杜甫<秋兴>、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等作品比较,不难发现,表现世乱伤心、狐疑矛盾的诗文,其结构、纲领是可以明晰井然的.虽然如此,<离骚>仍然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相似文献   

10.
朝鲜<吏文>是一个明史资料库,但国内对此知之甚少.本文以朝鲜<吏文>中与云南有关的两则史料,对朝鲜<吏文>的成书过程及其与云南的关系作了探讨,有助于对此一领域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齐物论"几乎被公认为是庄子的主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但若仔细考察<齐物论>原文,可以发现这是对庄子论述的极大误解.从对全文内容的考察来看,<齐物论>的主题不仅不是"齐物论",相反,其所要论证的是物与物不齐、物与物论不齐、物论与物论不齐,因此,通过辩论和两极式的概念思维不能达于道.本文具体分析了<齐物论>中被公认的齐物论观点,指出它们并不包含万物齐同的含义,"齐物论"这一标题与其内容不符,从一个方面证明了许多学者关于<齐物论>标题是汉代学者所拟制、<齐物论>的主题不是齐万物的猜测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日本外务省档案,分析陈天华在日本的革命活动及其思想发展脉络,首次刊布了陈天华<要求救亡意见书>、日本警视厅关于陈天华蹈海死亡的报告、以及杨度在枥木县的<供词>等重要历史文献,分析了陈天华与革命派的思想分歧及其与杨度的关系.并揭示出陈天华在反对日本文部省颁布的<清国学生入学公私立学校规程>运动中,反对采取罢校归国等过激行动,在他舍身取义前曾要求实行"开明专制"等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3.
依照<四库全书基本模式.从宋明一直到现当代,历来治文学史、诗学史者,研究诗人创作及其生平者,探讨诗歌传播过程及渊源者,都离不开以"旁采故实"见长的"<本诗事>模式"诗话著作;与钟嵘开创的"钟式"诗话相比,欧派诗话虽然带有些"稗官"气,有些失于"冗杂",但这也正是其"体兼说部"的优势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描述的"诗文评"的几种模式,实际从宋代开始,就已经在诗话中被逐步熔为一炉了.  相似文献   

14.
蒋士铨的<临川梦>把陈眉公塑造成一个交通权门、钓名逐利的假隐士,但在<临川梦>问世之前的晚明直至清初雍正朝的一个多世纪里,陈眉公在主流评价里却是一位真隐士.蒋士铨、四库馆臣以陈眉公为假隐士,是因其"山人"身份,但陈眉公交游显贵的行为方式及其名利观,与一般山人又有很大不同.陈眉公真、假隐士的不同形象,反映出不同时代文人的心态和眼光,其真、假隐士转变的个案,是明清社会隐逸文化深刻变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5.
《楚辞章句&#183;九歌第一篇》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时代的文字都是一字一词,没有多字一词者.据此去审视王逸的<楚辞章句>,其注释错误达50%以上.现以<九歌>第一篇作为范型,予以评析辨证.  相似文献   

16.
商代的仓侯     
殷墟卜辞中有"仓侯",仓同苍,苍、青同义。仓侯的领地应位于古代的青州。青州是九州之一,故仓侯应是方伯。有关仓侯卜辞的字迹宽博而俊美,辞中出现了"尔"字,尔读迩。古人认为天道远,人道迩。  相似文献   

17.
明成化十年,漕粮行改兑法,运军需赴州县水次收兑漕粮,这是一次重要的制度变动。"一条鞭法"推行前,漕粮民收民解,旗军、运丁常常盘剥里甲和粮长,至嘉靖朝这一现象更加普遍化。为避免旗军、运丁的勒索,加上江西河道不利航运,自万历朝起江西州县即在省城购置漕仓,于省仓兑粮与运军。"一条鞭法"推行的过程中,漕粮官收官解,这时州县也设立了一批漕仓。至清乾隆朝,南昌城外西北、西南已漕仓林立。这些城外漕仓后来成为试馆、会馆,供士子考试及州县官民赴省之用。通过明清江西省城外漕仓兴起的历史,可以认识贡赋体制对于形塑城市空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传统"大同"与"小康"的理想社会秩序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札记·礼运>的"大同"与"小康",是中国古代社会理想的经典概括.从宇宙星象的时间-空间秩序抽象而来的天道,是论证大同世界与小康社会的思想背景,所以,无论大同还是小康,都是以"道"为终极根据,追求理想的社会秩序伦理秩序、生活秩序.因大道之彰隐不同,从而体现天道的社会形态不同,使得社会互动准则也就不同"公"与"札"是分析大同与小康的关键词.大道流行,"公"作为一种价值理性,是整合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而大道隐没,来自宇宙天道的终极根据萎缩,于是,"礼"作为一种工具理性,成为规范社会秩序的另类选择.因此,大同与小康殊途同归,都是强调整合社会秩序的理性主义取向.  相似文献   

19.
《吐鲁番出土文书补编》首次刊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唐怀洛辞为请公验事》文书,为了解捕亡类公验的用途提供了新的证据。该文书应是申请捕盗公验案卷的其中一部分,内容是怀洛向高昌县县司陈辞,希望给与公验,以便在交河县安乐城抓捕盗贼。《唐怀洛辞为请公验事》文书便展示了捕亡类公验在访盗时的用途,其中所载怀洛申请公验,是更进一步用于“捉送”的环节。唐代的捕亡类公验是一种实用而又灵活的文书凭证。除了常见的出行类公验,此类与捕亡相关的公验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就封建社会而言,君权的至高无上,臣子的无条件忠心,是君臣构成和谐张力的表现形式,但在特殊的历史文化氛围中,这种和谐的张力会因失衡而需要重新建构,<世说新语>中反映的晋室南渡情形便是这一文化信息的写照,而"宠礼"门中的"元帝正会"便是这种历史真实的典型、集中的艺术传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