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中德关系经历了由冷淡和破裂的演变过程.中德经济、军火贸易是中德关系演变的根本动力;中德之间的矛盾是中德关系演变的直接动力:德国内部的斗争是中德关系演变的间接动力:希特勒和蒋介石在两国关系演变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法德轴心轨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德两国关系问题一直是国际关系领域中一个重要而敏感的问题。在冷战特殊的环境下,法德两国出于各自不同的考虑,实现和解,从而共同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了密切而成熟的法德关系。然而,德国的统一和冷战的结束,改变了这一状况,法德轴心出现松弛,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冷战期间法德关系日益密切,乃是冷战后法德轴心松弛的原因,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欧洲内部权力结构的变化是法德关系松弛的最核心因素,法德关系调整仍需时日。  相似文献   

3.
蔡中和 《金陵瞭望》2007,(23):23-24
“昨天,我们共同庆祝了中德两国之间的一件大事——建交35周年。目前,中德关系正呈现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活力。”这是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中国社科院演讲时对中德关系的表态。话尤在耳,但默克尔一系列大搞“价值观外交”的行为显然已危害到中德关系,受到德国有识之士的严厉批评,也遇到中国政府的当头棒喝。  相似文献   

4.
2010年7月《中德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的发布,为中德关系未来发展夯实了基础,勾绘了蓝图。中德两国关系将进入一个全面深入发展的新时期,德国企业对华投资将面临新的机遇,投资领域和区域将越来越宽广,很可能形成新一轮投资热潮。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程,其间中德关系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辛亥革命大大冲击了德国的侵华权益,也在客观上促使中德关系走向稳定与互利,而辛亥革命的基本精神又促使中德关系最终走向平等.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中德关系的发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一战爆发,中德反目;战后德国主动调整对华关系,中德关系峰回路转;二战爆发,德国为其法西斯国家利益选择亲近日本﹑疏远中国直至断交,中德两国由合作走向决裂.  相似文献   

7.
自默克尔担任德国总理以来,德国的对华外交政策做了重大调整,由原先施罗德时期的"亲华"走向全面"排华""反华",大搞"价值观外交",对中国不断施压,中德关系由此急转直下。默克尔对华政策调整的原因主要涉及其国家利益、政党利益和个人利益三方面因素,其对华新政策其实是冷战思维的产物,属于外交上的逆流现象。今后中德关系何去何从?最有可能的走势将是合作与矛盾并存,既非敌人,亦非朋友,是"利益攸关方"。  相似文献   

8.
侨讯乡情     
凌鼎年 《华人时刊》2008,(11):89-90
"德中同行"走进太仓"德中同行"是由德国外交部主办,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歌德学院和德国——灵感与创新协办的一项大型外交活动。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共同担任"德中同行"活动的监护人。在中德建交36周年之际,"德中同行——2008太仓周"活动走进了素有"中国德企之乡"的江苏太仓市。这是"德中同行"活动首次在县级市举行。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等出席了开幕式。共有20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  相似文献   

9.
<正>对日关系在中国对外关系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和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更是因为两国关系之非同一般。近代,日本作为先行现代化的国家,实行对外扩张,侵略中国。日本战败后,在冷战中作为美国的盟国与新生的中国对立。中美建交后,中日才实现邦交正常化。改革开放后,发展与日本的关系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特别是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经济  相似文献   

10.
<正>出版信息: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年2月内容简介:本书从中德关系的研究现状出发,在阐述新的时代条件下国际格局发展的新动向及新挑战的基础上,探究了德国的对外政策变化及其对中德关系的影响,阐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以及中德关系的发展与演进。本书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探讨了在欧债危机以及中欧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两国的合作  相似文献   

11.
后冷战时期日本经济外交的特点及其战略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迅猛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扩大和加强,主权国家开展外交活动越来越倾向于运用经济手段为其国家战略服务,经济外交已成为国家交往的重要方式。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将"经济外交"概念写入政府正式外交文件中的国家,其经济外交的实践对日本经济大国目标的实现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自1991年"泡沫经济"崩溃后,持续的经济低迷使日本经济外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的日本,将经受一场近代以来继明治维新、战后民主改革之后的第三次重大战略转型的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2.
两伊战争是中伊关系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两伊战争对伊朗而言是惨痛的经历,对中国而言是恢复中伊两国友好关系的重要契机。两伊战争期间,伊朗在初期实行非理性的外交使之陷入国际孤立,其后由于战争的艰苦环境迫使伊朗改变对外政策,尝试改善与各国的关系。与此同时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新时期,以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发展与各国的关系,尤其重视与战略上对自身有重要意义的伊朗的关系。该时期中伊两国关系从一开始的冷淡甚至敌对逐渐走向深化合作。其原因除了两国文明的共同性及历史传统之外,还在于两国利益的契合点与互相需求:伊朗在国际孤立的困境迫使其需要外胄的支持,在联合国上为其说话,战争环境下对进口武器弹药的需求,冷战格局_对抗美苏霸权的考量;中国认为伊朗地缘政治对本国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拥有独立的经济体系和国防3-业可以满足伊朗需求,中国平等互利的交往原则更合伊朗心意。  相似文献   

13.
战后以来韩国对日外交经历了几次大抉择,如今韩国正面临对日本外交的新抉择。面对久拖不解的朝核问题和朝鲜的威胁等因素,韩日暂时搁置其矛盾在军事上谋求新的合作,并使美日韩同盟更趋紧密。不过,由于韩日军事走近会牵动韩国民众的敏感神经,同时又给东北亚周边国家的关系增加复杂的不利的因素,因此,韩日安全关系很难在短期内发生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与冷战后的前三场战争相比,刚结束不久的伊拉克战争在战争指导思想、战争目标层次、战前外交努力及军事的政治服务效能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伊战将对美国霸权产生利弊并存的影响,美可能据此对其战略做出某些方面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进入 90年代 ,中国与东盟国家和东盟组织间已分别建立了外交当局双边定期磋商制度和高级官员磋商制度。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到全面友好合作的新时期经历了三个阶段 :(1)从 6 0年代到 70年代前半期 ,中国与东盟组织没有建立直接联系 ,与东盟国家基本处于冷战状态。 (2 ) 70年代中期到 80年代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有较大发展。 (3) 90年代 ,中国与东盟关系进入全面友好合作的最好时期  相似文献   

16.
从二战后初期争取与维护民族独立的外交到冷战后全方位、多样化外交的发展,发展中国家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转变观念,不断调整外交目标与任务,变化外交方式。历史证明,坚持和平、中立与不结盟外交的基本原则,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加强联合与合作,并勇于斗争,是发展中国家外交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与共识。  相似文献   

17.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世界军火市场以及美国的军火销售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几个方面对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军火销售的现状、美国政府以及军火集团的动机、未来军火销售趋势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一、后冷战时期美国的军火销售动态及其主要特点;二、从内部、外部角度,经济、军事、外交、技术发展、裁军和军控等多个不同层面分析后冷战时期美国扩大常规军火贸易的原因;三、从外交、利益集团、总统选举、国际军火销售形势、经济利益驱动等角度对今后美国军火贸易前景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18.
战后初期的国际形势与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朝鲜战争与台湾问题、旧金山对日媾和与台湾问题的探讨,揭示了国际环境对战后台湾问题形成的重要性。台湾作为美国在亚洲推行冷战战略的重要依托被利用,表明美国是战后台湾问题的始作俑者;而旧金山对日媾和之后,日本与台湾当局"建交",则标志着在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进程中,台湾问题将伴随始终。  相似文献   

19.
李鸿章与中法战前交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 6 0年代 ,李鸿章在中外交往的过程中接受了西方的部分外交思想 ;70年代 ,为求和局、图自强 ,他以西方外交思想重新审视面临强国挑战的传统宗藩关系及体制 ;80年代初 ,为避免中法因争夺越南而交战 ,他全力与法国周旋、谈判 ,并签订了有益于双方的条约。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苏关系的演变与苏德战争有着紧密的联系.苏德战争爆发之前,由于苏联极需避免两线战争,全力西顾,日本亦有避免转入可能发生的苏德战争以确保南进之暂时考虑,两国通过谈判缔约使关系得到了改善.苏德战争形势的发展打破了日本待机北进的计划,日苏关系虽受到动摇却未陷入破裂.苏德战争的根本转折,导致日本在日苏关系中陷入被动的外交地位,为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创造了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