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宋代是我国历史中社会经济高度繁荣、人文政治环境异常宽松的时代,城市商业发展在宋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有的坊市制度瓦解,城市商业蓬勃兴起,贸易日趋繁荣,商品交换空前活跃,工商业行会逐步形成与发展,纸币得到大量使用。宋代的商业,特别是城市商业的发展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用近乎写实的手法展现了北宋末年东京开封城的繁盛景象,各种商业元素在其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本文以《清明上河图》中展现的繁盛的商业贸易为视角,系统梳理了《清明上河图》中的商业化元素,并从北宋商业发展的动因及政府管理等方面展开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2.
北宋首都东京顺天门外路北的金明池,与路南的琼林苑夹道相对,是当时东京著名的游览胜地。对此,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张择端有《金明池争标图》神品留世,还有当时众多的文人墨客写下不少诗词,把金明池当日盛况,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这些都是研究宋代东京习俗及我国古代城市文化生活的宝贵资料。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略加介绍和分析。 一、金明池的开凿与水战表演 金明池建于何时?说法不一,但考之正史,它确实建于宋太宗即位之初。宋太祖于开宝九年 (976年)十月去世,其弟赵光义即位,是宋太宗,并于这年十二月改元为太平兴国。据宋人王应麟《玉海》卷147记载:  相似文献   

3.
<正>一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志文献。这些涵盖各个历史时期民族的记述是探讨中国民族史的宝贵资料。早在先秦文献中即已出现了有关民族的记述。甲骨文、金文、《诗》、《书》、《春秋》、诸子之书以及《世本》、《天问》、《山海经》等古代史籍中,都包含着民族志的素材。其中《礼记·王制》篇有关"五方之民"的记述最具代表性:"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相似文献   

4.
一在北宋都市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旧的坊市制的崩溃,商店可以在城内外沿街设置,高大的酒楼不断涌现,商品经济活跃起来,同时开始出现了都市的文化娱乐市场——瓦市。宋人称瓦市又为瓦肆、瓦舍、瓦子。这大约分别指其市场性质、建筑形态及习惯的称谓。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记述的北宋都城东京(河南开封)的瓦市有:新门瓦子、桑家瓦子、朱家桥瓦子、州西瓦子、保康门瓦子和州北瓦子。关于东南角楼附近的桑家瓦子,孟元老说:  相似文献   

5.
李贵 《学术月刊》2022,(1):167-177
细读宋人的文、诗、赋、词和笔记杂著等作品,文史互证,可还原北宋东京城的13类声音景观及其对应空间,揭示其产生原因和历史文化意义。围绕声音景观的关键问题,分析东京书写中的声音空间、身份认同、话语方式和文学成就,指出南宋人所谓叫卖声的“汴京气象”可作为东京声景特征的简要概括,又从美学角度阐释特殊的寂静、哭声和缺席的生产之声。通过对东京的声音景观进行还原、分析和阐释,在声音层面揭示出唐宋间的重大变化,并区分各种“听觉共同体”,从而论证宋代文学对东京的塑造作用,回应文学与地理的理论热点,结合马克思的论述提出:为了完整地理解历史、世界和我们自身,需要深入研究文学中的声音景观。  相似文献   

6.
金明池作为北宋著名的皇家园林,逐渐淡化了最初的军事意义,转变为天子与民同乐的场所,其繁华成为了王朝帝国昌盛的象征,在北宋文人的歌咏中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涵义。等到南渡之后,实体的金明池随着王朝的消亡渐成废墟,而它却在南渡宋人对故国的追思歌咏中鲜活再现。这些记载金明池的诗歌作为城市文学的一种,在"文学表现并再现城市"这个角度上,一方面再现了北宋东京的情态,另一方面因文人加诸于此的涵义赋予了消亡在历史中的东京以永不褪色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合群 《社会科学》2007,1(12):132-138
唐宋时期,我国古代里坊制由鼎盛走向崩溃。这一崩溃过程,萌芽于唐代中晚期的长安城。北宋东京开封城内,里坊的崩溃,以"侵街"为突破口。由于宋廷极力制止,使得崩溃过程出现了复杂性与反复性,直至北宋末年,里坊制才彻底走进坟墓。从此,宋东京城内街市、楼阁遍布,官民混合而居,呈现出崭新的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8.
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记述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社会风貌,各种女性群体的身影活跃其中。北宋时期的女性民俗主要表现在以成年、结婚、生育礼俗为代表的人生仪礼以及丰富多彩的女性节庆游艺等方面。妇女主动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独特女性民俗与当时开放、发达、宽松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一在冯梦龙编撰的《三言》中,有关“发迹变泰”的描写,别出蹊径,有其自身独具的思想特色。“发迹变泰”本是宋、元以来“说话”伎艺里“小说”一家中的一个类目。成书于南宋初期而记述北宋都城汴梁见闻的《东京梦华录》,其《京瓦伎艺》条里,只提了“说话”人的“家数”问题,尚未细分出类目,也没有涉及“发迹变泰”的情况。到了南宋中期,成书于理宗端平年间的灌园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在记述当时临安瓦舍众伎时,在  相似文献   

10.
"史义"是中国古代史学用以表达历史思想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春秋战国时期,初次提出《春秋》有"义";汉代史学援借《春秋》之义,但又各具"旨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春秋》之"义"遇冷,史义另辟蹊径;隋唐时期,主要是对盛衰兴亡进行总结,后来则要求重建《春秋》之"义";宋元明时期的主流是以"理"审视历代史义;清代在史义方面呈现出朴实与圆通两端。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变中有不变,《春秋》之"义"始终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首要之义。  相似文献   

11.
东京(今河南开封市)是北宋王朝的都城,是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罕见的大城市。城内居民达百万人以上,商业繁盛,饮食业相当发达。绍兴十七年(1147年),孟元老撰《梦华录序》里述称:北宋东京,“八方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就概括地说明了北宋东京饮食市场的盛况与烹饪技术的发达。靖康元年闰十一月,金兵攻克汴京,徽、钦二帝被虏,翌年五月,康王赵构即位南京(今河南商丘市),被迫南迁。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建都杭州,称临安  相似文献   

12.
《周易》独有的《易》象符号系统的创立,一定程度上源自古人对于生命现象的根源性领会与理解。《易》象系统蕴含的"象"之思维方式,及其与奇偶筮数关联的基础阴阳爻画,均可溯源于古代的生命世界观,或曰"生生哲学"。阴阳爻画三叠排布为"小成"之八卦、八卦两两相重为六位之六十四卦的传世《周易》《易》象符号形态,可谓是基于"关联性思维"对于古代生生世界图景的最佳符号化表征方式,这也是汉代以后出现的种种拟《易》之作如《太玄》《潜虚》等始终无法超越原始《易》象符号系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徐光荣、徐彻传记文学创作,以地域文化为底色,在严谨考证辨析史料基础上,对东北地域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人物和事件做白描,为东北某一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立传。徐彻主要以清代前后,尤其清代历史上的帝王为传主,从努尔哈赤开始到慈禧在内的历史人物,均在深入研究清史基础上,客观公允、鲜活生动地评价和记述。徐光荣在查阅800余万字关东军档案、历史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对日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中的历史人物做梳理,撰写《血色残历——侵华日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抗联英烈赵一曼系列传记,详实记录这一期间的历史人物,为爱国主义教育作出了贡献;徐光荣还深耕地域历史文化土壤,比较和研究辽海文化与中原文明互动,为辽海传统文化传承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立传。两位先生在传记记述过程中,对源远流长的东北地域历史文化传承和文化精神做了深入探寻。  相似文献   

14.
杜佑(公元735~812年)是唐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编著的《通典》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门记述上古至唐代经济、政治、文物制度、边疆各民族以及四周各国情况的综合性巨著。在我国古代史书中,《通典》居《三通》、《九通》、《十通》诸书之首,创中国历史编纂学中“政书”的先例。历代历史学家对之都极为推崇。但是,对杜佑这样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介绍其生平事迹和研究其学述思想的专书很少,流行的只有郑鹤声编写的一  相似文献   

15.
抗战胜利后,聚集在《市政评论》与中国市政协会之学人,秉持"建国必先建市"理念,从顶层设计、制度构建、技术支持的多重视野探讨市政革新,一定程度影响了抗战胜利后的城市治理与市政学研究,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在揖欧追美、旧邦新造的时代进程中,城市已成长为中央与地方关系博弈中的新力量。  相似文献   

16.
木材和燃料的供应是关乎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的大事。北宋定都开封时期,都城人口超过汉唐,而附近却没有森林,因此,东京的木材和燃料供应便成为紧迫的问题。文中认为,北宋东京的木材供应仍远求于隋唐以来就在不断利用的西、西北山地,因而延续了对那里森林资源的破坏局面;燃料供应在北宋初期还以薪炭为主,但随着煤炭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北宋中后期东京居民和部分手工业作坊开始把煤炭作为主要的燃料来源。这标志着我国燃料应用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7.
《清明上河图》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翰林画师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风俗画杰作.该画不仅技艺高超,其所表现的当年汴梁(河南开封)的社会风貌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据说.原画无画名,“清明上河图”之称最早出于金代张著的题跋中,而明代李东阳的题跋则把“清明”解释成“清明节”.此说多得袭用,在诸多评论该画的历史价值、社会意义、艺术成就的文章中,大多牵涉到画中的季节,以为就是“清明节”,其中包括极有权威的《辞海》(第1087页“张择端”条).笔者有幸在开封相国寺买了一套八幅《清明上河图》,借助放大镜,逐人细细观摩.又查阅了一些评介文字,发觉此说并不确.需要澄清.  相似文献   

18.
在殷墟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中"和"原"都是作为单音节词出现的."中原"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出现,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和<小雅·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之句中的"中原",意为原野之中.后来,"中原"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的名词,成为一个区域地理概念和历史文化概念,其内在意义也因此而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19.
<正>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乡村城市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城市化的本质也就是社会现代化。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乡村城市化的特点,反映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古典古代的历史是城市的历史;亚细亚的历史是城市和乡村无差别的统一;……现代化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在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相似文献   

20.
《宋东京考》是清代周城编撰的一部关于宋代开封史事的书籍,全书共二十卷,约二十万字。这部书不但对研究古代开封的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对研究宋史和中国古代城市史,也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