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五四乡土小说的历史风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继会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
五四乡土小说的勃兴与繁荣源于城乡文化的冲突和现代作家的两种文化觉醒 ,以及文学的自觉选择。鲁迅文学风范的引导 ,周作人等人的乡土小说理论的催生 ,也是其重要的原因。由此形成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凝重沉实和受周作人影响的浪漫飘逸的乡土写实与乡土写意两种风貌的乡土小说 相似文献
2.
张玲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3):17-19
"五四"到建国前这一时期是乡土小说创作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主要作家及代表性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综述,展示从20年代到40年代,乡土文学作家不断更新视角,"乡土"成为具有更多重要意义的承载体,在主题上由文化批判到社会政治批判和到社会革命,全方位、多层次地再现了乡土生活.中国社会的一切思想和价值判断在乡土小说中得到体现,乡土成为作家展示现实中国本相与内核的必经之路,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关注现实生活并以文学不断探索人生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玲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17-19,25
“五四”到建国前这一时期是乡土小说创作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主要作家及代表性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综述.展示从20年代到40年代,乡土文学作家不断更新视角.“乡土”成为具有更多重要意义的承载体,在主题上由文化批判到社会政治批判和到社会革命,全方位、多层次地再现了乡土生活。中国社会的一切思想和价值判断在乡土小说中得到体现,乡土成为作家展示现实中国本相与内核的必经之路.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关注现实生活并以文学不断探索人生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五四乡土小说的性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玉凯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 ,论者早已经注意到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存在和影响。但是对于乡土小说的性质问题 ,或者就乡土小说研究乡土小说 ,或者还缺乏文学史意识。这表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尚未实现从现实性批评完全转化到历史性研究这样一个必须转化的过程。本论题讨论的要点是 :思考五四时期中国乡土小说与五四精神的相一致性 ,以便回答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乡土小说的一个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5.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68-71
滥觞于五四时期的现代乡土小说到20世纪30年代左翼时期发生了明显的转向。王任叔作为五四乡土作家,后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了左翼乡土作家。从五四到30年代,他的作品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风格色调都有了一个明显的跨越。透过王任叔乡土小说创作的变化,揭示了五四时期到左翼时期乡土文学从文化启蒙逐渐过渡到阶级批判,从对国民性的改造逐渐转移到对农民阶级意识觉醒的挺进,这种文学现象的转向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艳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4-97
乡土小说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这百年的乡土小说可以说是这百年中国政治文化的生动纪录。从“五四”时期的批判启蒙、三四十年代的抗战救亡,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的歌颂新时代,再到新时期以来诗意的回归,随着时代中心话题的变化,乡土小说也经历了多个主题的变更。 相似文献
7.
林荣松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五四乡土小说的勃兴,与社会文化转型有关,也是新文学自身的期待与选择.五四乡土小说起势不凡,所表现的地域文化色彩主要集中在四个地区,艺术上则以三种范式互补共荣.而爱恨交织的故乡情结,大大丰富了五四乡土小说的文化意义,有效深化了作者思考的力度. 相似文献
8.
岳娜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4-40
“五四”乡土小说自诞生以来,国民性批判就是其最基本的主题。从鲁迅以冷峻犀利的笔锋批判国民劣根性开始,“五四”乡土小说作家就汇聚起全部心智,展开了对乡土大地上老中国儿女们国民性的思考。他们既怀着对乡土深深的眷恋之情抒写国民性中值得肯定的正面成分,又怀着清醒的启蒙意识批判国民的劣根性,从而形成了乡情与理性冲突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9.
孙拥军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5):67-70
论文探讨了阎连科乡土小说的创作取向,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示着当代乡土中国底层的苦难历史记忆和现实困境,彰显出中原乡民在与多难命运抗争中所表现出的坚韧精神和乡民间血浓于水的淳朴真情,并将其对生命、人生及乡村价值的理性思考融入创作中,凸显出现代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守乡土创作的执著。 相似文献
10.
陈继会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
“五四”乡土小说作为“五四”新文化、新文学的重要载体 ,表现出鲜明的理性批判的文化精神。其对古老乡村群体存在方式的批判 ,关于反封建文学主题的探寻 ,关于女性命运的文化启蒙 ,以及对现代乡土文学作家在都市与乡间灵魂漂泊的精神存在 ,都有独到的发现与艺术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历史特点平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德旺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65-68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有三个突出特点 :不是没有真理性的强意识形态化 ,而是具有符合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需要的彻底革命性 ,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真正揭示中国革命规律的思想武器被中国人民接受 ;不是对外排斥一切文化、对内拒绝自我更新 ,而是具有科学的开放性 ,对外积极吸收其他文化优秀成分 ,对内不断自我更新 ;不是排斥知识分子 ,也不是强迫知识分子向落后的农民认同 ,而是具有主体的大众性 ,以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桥梁 ,迅速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并影响农民运动 ,从而实现了以中国人民为实践主体。 相似文献
12.
知识分子与五四运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炎冰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2):11-15
五四运动的主将和中坚是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从知识分子的人格主体和文化心理层面分析,五四运动的发生与他们求真求新传播文化的职业本位意识、倡导个性追求自由的内心向往、济世救民安邦兴国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其群体队伍的扩大与成熟和"抵强御侮"、"国存自强"的民族意识等紧密相关.此外,政界暂时的相对宽容和学界的思想真空也为五四运动的引发创造了社会条件.尤为可贵的是,由五四运动孕育和提炼出的五四精神(如御侮爱国、怀疑批判、求真创新、自由民主和忘我献身等)不仅有其历史价值,而且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几十年来,学界对于五四思潮的评析、意义的疏解已显得十分充分,不过人们更多瞩目的是一些经过层层挑选而一再重复的概念与口号.而那些缺乏意义提升价值,但却能真正让人"回到现场"的史实却在人们的历史记忆中渐行渐远,其中一个长期晦而不显的历史场景就是,"五四人"普遍经历了一个苦闷与焦灼的心理过程.这种生存体验既是五四"个性解放"主题在现实中的挫折感的弥散,也是"五四人"群体抉择的内在基础,更对此后的中国历史的许多内在方向有多重影响.对其的重建与分析当使我们对五四丰富的历史内容有更真切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革命的五四观的萌芽——五四后期陈独秀、李大钊对五四的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3):37-40
五四运动爆发后几年,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五四作出了初步的解说。他们极力凸显其政治意义,赞扬五四政治运动中“直接行动”的精神,昭示了马克思主义者把五四视作一场“革命运动”的萌芽和共产党人五四激进革命话语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王献玲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1):36-39
五四运动是由激进主义和自由主义两大思潮催生的。自由主义以其特有的个性解放、独立人格、自强意识、民主觉悟的魅力 ,引导了五四新思潮 ,开启了五四新文学 ,改良了北京大学 ,造就了五四摇篮 ,并最终催化了五四爱国运动。而运动发生后 ,自由主义分子则又一直战斗在第一线。研究、肯定自由主义在五四运动中的历史地位 ,有助于我们澄清历史真实面目 ,弘扬民主精神 相似文献
16.
董德福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6):29-36
五四运动既是思想文化上的启蒙运动,也是救亡爱国运动。梁启超与五四运动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倡导“新民”学说和“文界革命”,反省传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先驱,对五四知识分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游历欧洲的梁启超以私人身份旁听巴黎和会,维护中国权益,及时将巴黎和会损害中国主权的消息传到国内,点燃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虽然梁启超晚年思想渐趋保守,但他仍然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新文化运动所追求的个性独立、民主自由、科学精神、道德革命表示赞许,他是新文化运动的辩护者而非敌对者。欧游归国后,梁启超高度评价五四运动的意义,希望五四运动变外交的国民运动为内政的国民运动,建议青年致力于文化运动以光大五四运动的价值。同时对五四运动中科学万能论、科学口号化等缺点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不仅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而且还是一次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继伟大的五四运动之后,延安整风运动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更加深入更加广泛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这三次运动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朝鲜三一运动对中国五四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斗争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朝鲜三一运动在斗争精神、斗争方式等方面深刻全面地影响、促发、推进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其突出特征是直接现实性。空前广泛性和内在一体性 相似文献
19.
卞慕东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五四前后,社团众多。中共的第一代领导人在党成立之前,大多曾参与过进步社团的活动,毛泽东是其中的伎校者。青年时代社团活动的丰富经历为日后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