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修订的《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家侵权行为给受害人"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支付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首次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国家赔偿范围。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该法欠缺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标准,赔偿义务机关和审判人员在处理精神损害赔偿案件时缺乏现实的指引。以浙江叔侄强奸致死案为例,虽然最终精神损害赔偿以高达45万人民币的数额开创了历史先河,但对于这个结果,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主要集中在其合理性、合法性和科学性上。据此,我国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应当在借鉴西方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基础上,遵循不低于民事精神损害赔偿原则、数额适当限制原则和法官自由裁量原则,以国家侵权行为是否"造成严重后果"来判断精神损害的严重程度,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精神损害赔偿数额,落实责任追偿机制,在我国逐步建立并完善国家损害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切实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从本质上看精神损害赔偿是主张采取对受害人进行赔偿的方式来达到减轻其精神痛苦并对其予以精神抚慰的目的。新《国家赔偿法》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到国家赔偿制度之中,并对"精神损害抚慰金"作了明确规定,是尊重人权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需要、法制统一的需要、顺应世界人权保护发展趋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修订后的《国家赔偿法》只是确立了国家侵权精神损害抚慰的范围,抚慰金的评定规则暂时还是空白。评定规则的缺失会导致受害人对精神损害抚慰金心理期待过高和实际抚慰数额的极不确定。精神损害抚慰金评定规则的确立有难度但也具有可行性,在确立时应考虑其功能定位及排除个体差异因素。抚慰金的评定规则可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指导性的司法解释、采用类型化的处理技术——以物质性人格权、精神性人格权的区分为基础、建立案例指导制度对自由裁量权进行规范及社会调查统计法的综合运用来加以确定。  相似文献   

4.
对于国家精神损害赔偿量化的具体标准,《国家赔偿法》并未作出规定。国家精神损害赔偿数额可通过国家精神损害赔偿三原则、两区分、四酌定因素的量化原则和方法得以确定。三原则为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原则上不低于民事精神损害赔偿原则、数额适当限制原则、法官酌定原则。两区分是区分不同损害的赔偿和区分人身物质性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并参照我国人身物质性损害赔偿标准设定具有适度比例和弹性空间的精神赔偿限度。赔偿限度由立法解释规定较为适当。法官在赔偿限度内斟酌四方面的因素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酌定因素的量化由司法解释规定比较适当。  相似文献   

5.
在侵权行为法中,精神损害赔偿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国家赔偿法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法,应该包含精神损害赔偿的内容,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项内容还没有在我国国家赔偿法中得以充分体现,导致公民权利在遭受损害的情况下难以得到全面救济。本文先介绍了我国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现状,又阐释了我国国家赔偿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了我国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使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在类案中千差万别,严重影响司法公信力。为促进适法统一,建议完善司法赔偿制度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标准,通过"三步法"确定精神损害抚慰金:根据"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表"确定赔偿区间,参照酌定考量因素厘定赔偿档次,最后由法官裁量决定具体赔偿数额。  相似文献   

7.
新<国家赔偿法>首次将精神损害纳入国家赔偿范围,从制度上确立了我国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但还存在着精神损害赔偿范围过窄、未规定精神损害的具体赔偿标准、对违法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惩戒不尽合理等问题,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8.
在2008年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修正案(草案)》中,首次将精神损害纳入国家赔偿范围,在精神损害赔偿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文章分析了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可行性,并提出了在国家赔偿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保护公民的精神权利不受侵害是我国法律的神圣职责,我国的民事法律对精神损害予以认可和支持,但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却不允许受害人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我国目前精神损害赔偿存在受害人权益无法保证与加害人责任过重之间的矛盾。在司法实践中确定精神损害赔偿金额,需要了解被害人在案件中具体受到伤害的程度和加害人的情况。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需要对现行的司法解释做出相关修改,给予被害人程序选择的权利,建立健全国家赔偿制度,为被害人提供更加可靠、更加人性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国家赔偿的性质、范围、精神损害赔偿的内涵及我国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入手,对完善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并从扩大精神损害的国家赔偿范围、提高国家赔偿标准、拓宽国家赔偿原则等方面尝试提出几点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标准一律采用抚慰性标准,不能有效遏制、预防公权力违法,不能有效保障人权.惩罚性国家赔偿标准具有确立的必要性,也有其可行性.在建构惩罚性赔偿标准时,要处理好惩罚性赔偿标准与其他赔偿标准的关系、受害公民与纳税人利益平衡的关系等七个相应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法释[2012]21号中剥夺性犯罪被害人精神损害求偿权的规定违宪违法,刑法与民法功能分野下刑罚的施加无法冲抵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该损害的量化可以阻却"水闸效应"的发生。性犯罪中适用精神损害赔偿有其法律基础,同时也是合乎法律逻辑和借鉴比较法主流经验的恰当结论。其适用可以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解决,数额相对统一的同时还应当体现对成年妇女、未成年妇女和14周岁以下幼女权益的区别性保护。精神类疾病可以作为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参考要素,但不能成为赔与不赔的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随着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增多,法律界对残疾赔偿金或者死亡赔偿金是否作为精神损害抚慰金出现了严重分歧,这些分歧影响了司法实践中关于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正确适用。根据由案例引发的争议,通过法理对残疾、死亡赔偿金与精神损害抚慰金进行分析,指出残疾、死亡赔偿金不同于精神损害抚慰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证据证明力审查评断问题和证明标准的相对真实性问题地分析,阐明概率问题在司法证明中是客观存在的.结合概率在国外司法证明实践中的应用,进一步提出其在我国应用设想.  相似文献   

15.
由于外派员工制度的结构较为复杂,涉及到多方主体利益,基于多个合同关系才能实施,因此,在员工和企业(单位)、企业(单位)与企业(单位)之间就损害赔偿如何承担的纠纷屡见不鲜。责任主体难以确定,责任承担方式无法落实,这都与外派员工制度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有直接关系。正确掌握外派员工制度需要从其多重合同关系入手,解决其中的法律纠纷则需要根据发生争议的双方当事人,确定具体的合同性质,选择恰当的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司法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抚慰受害人的精神创伤,并促使司法机关增强工作责任感,依法行使职权,应用案例分析方法,分析现阶段立法中精神损害司法赔偿缺失给当事人造成的权利缺失,论证中国构建精神损害司法赔偿制度的必要性。认为作为司法赔偿范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损害赔偿是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基本内容,精神损害赔偿的缺失使得受害人获得的司法赔偿不足以抚慰其精神创伤,中国应当从其范围和标准等方面构建并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  相似文献   

17.
论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中的诉讼原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我国海上石油开发及石油进口量的不断增加 ,以此为主要污染源的海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随之而来的是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也越来越多。但是 ,在传统的“直接利害关系”当事人理论的指导下 ,人们对实践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以及公民、其他组织提起索赔诉讼的原告主体资格提出了异议。基于对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特点的分析 ,应当采用民事公益诉讼理论来认定国家行政机关、公民、组织作为诉讼原告的主体资格 ,解决司法实践中的质疑 ,使之理论与司法实践相统一 ,以及运用代表人诉讼制度将有利于公民提起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诉讼。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精神、精神权利与精神利益、精神损害的概念分析入手,对学术界现有的有关法人精神利益损害赔偿的观点进行评述,并从制度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入手进行分析,主张在我国建立法人精神利益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9.
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本质即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对公司法律人格和有限责任的一定限制。从属公司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本质是损害赔偿之债的一种。因此除了满足一般损害赔偿之债的成立要件以外,还具有特殊性。根据损害赔偿义务人不同,可以分为对控制公司及其负责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和对从属公司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损害赔偿的范围包括约定赔偿范围和法定赔偿范围。  相似文献   

20.
论危险犯的危险状态与停止形态之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学界在危险犯研究中存在对“危险状态”的误解、对具体危险犯与抽象危险犯不加区分或对二者的范围界定不清等问题,这使得对“危险状态”及停止形态无法正确认定。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危险犯应以“足以发生某种实害结果的法定危险状态”为既遂的构成要件要素,对该“危险状态”判断时应瞻前顾后,根据客观事实以科学法则判断。在具体危险犯实行行为着手后,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可以导致危险犯形成中止或未遂或既遂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