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蕃会盟碑     
千余年来,在拉萨大昭寺前,公主柳树旁,巍然矗立着一块唐蕃会盟碑,受到人们的景仰,成为汉藏人民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唐蕃会盟碑,又叫长庆舅甥会盟碑,藏语称“祖拉康多仁”。据汉藏文史资料记载:大唐与大蕃之间、汉藏民族之间,相互通婚、吊庆、修好、献礼、互市、和盟等往来频繁,累世不绝,两族人民的友好团结在汉藏关系史上是有记载的。在唐朝和吐蕃的多次会盟中,留下盟文、立有石碑,保存完好的当数唐蕃会盟碑。  相似文献   

2.
1、唐蕃会盟碑 藏汉两体文字碑铭.亦称<长庆会盟碑><甥舅和盟碑>.现在西藏拉萨大昭寺前公主柳下.立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是吐蕃赞普赤祖德赞为纪念唐蕃会盟而建.碑身呈方柱形,高4.78米,宽0.95米,厚0.50米,上有石帽.至今保存完好.碑四面有字.西面碑阳为汉藏两体文字对照,分别刻载会盟全文.  相似文献   

3.
吐蕃求《五台山图》史事杂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籍所载吐蕃遣使求《五台山图)之事,是古代汉藏民族间文化交往关系的生动记录。本文运用多种汉藏文史料对求图之事的几个方面进行了考证,认为:一,唐代以文殊信仰为核心的五台山崇拜的日益兴盛,使佛教圣物《五台山图》应运而生,并广为流传;二,唐蕃间频繁的佛教文化交流,使五台山崇拜传入吐蕃:三,吐蕃占据敦煌和唐蕃“长庆会盟”,使蕃使取道灵武求取《五台山图》成为可能,而敦煌壁画中所存的四幅吐蕃时期的《五台山图》,在形式、内容、风格上与《古清凉传》中所载的“小帐”渊源相联;四,作为汉藏两地共同信仰的五台山佛教,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文章通过多方考证,力图阐明求图一事的前因后果,以促进唐蕃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文章略考7世纪中至8世纪初,唐蕃双方所共同经历的长达半个世纪的外姓专权,以及双方在西域、河源地区所展开的军事争夺;同时略考唐朝与吐蕃内部各自出现的权力争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双方实现了第一次会盟,史称“神龙会盟”,从此唐蕃关系步入新的历史纪元。  相似文献   

5.
雒晓辉 《中国藏学》2024,(1):97-105+214-215
清水议界,是建中四年(783)唐蕃之间划分“势力范围”的一次重要活动,唐廷为争取外部稳定环境优先解决内忧而主动提出,吐蕃在窘于军事开拓的困境下积极响应。文章认为,基于双方军事实力的脆弱平衡,会盟后唐蕃之间的和平未能得到长久维持,但根据山川险隘、气候物俗所勘定的边界,不仅为此后长庆会盟顺利达成奠定基础,更是在疆界形态上呈现出“点、线、带、面”多样化结合的特征。如此多样化疆界形态的出现,尤其是部分清晰化疆界的出现,并非是其具备近代主权国家边界的雏形,而是基于唐蕃攻守易势下的持久对峙,以及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在面临理想疆域与现实困境博弈下的理性实践。  相似文献   

6.
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进藏,与吐蕃赞普赤德祖赞联姻,是继文成公主之后唐蕃第二次联姻,是汉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史书所载有限,此次吐蕃为迎公主所遣使臣,众说纷纭,不能终一。笔者以所见资料,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一一考订出吐蕃迎婚使,以彰其功。  相似文献   

7.
《唐蕃会盟碑》碑底藏、汉纪年法历来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本文在论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唐蕃会盟碑》立碑前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吐蕃时期出土的各类文献资料及相关藏文典籍为依据,认为地支纪年法是吐蕃时期采用的主要纪年方式,此期从中原及周边地区传入吐蕃的五行、八卦、九宫、六十干支等历法要素主要用于占卜与堪舆.  相似文献   

8.
李帅 《中国民族》2023,(4):87-88
<正>西藏与中原地区之间虽然很早就有往来交流,但两地大规模、持续性和组织化的交流互动,直到7世纪吐蕃政权建立后才得以深入展开。这条由唐蕃双方共同经营、沟通唐朝都城长安(今西安)与吐蕃都城逻些(今拉萨)的官方道路系统,就是唐蕃古道。它的开创对历史影响之大,可谓唐代版的雪域高原“天路”。从文献记载和文物考古材料来看,唐蕃古道应该是由主线、辅线和众多支线组成的路网。它不仅是唐蕃之间的交通路线,也是沿途各区域的交流通道,  相似文献   

9.
墀松德赞时期的唐蕃关系是曲折多变的,其间发生的重要事件有蕃军占领唐朝河陇、剑南等地和攻掠长安,唐蕃清水会盟和吐蕃平凉劫盟等。这一时期使吐蕃的军事扩张达到最高峰,从而使唐朝的河陇地区长期陷入吐蕃奴隶主级阶的残酷统治之下。但是,这一时期的后期也是吐蕃奴隶制统治和军事扩张走向衰落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丁玲辉 《中国藏学》2012,(2):220-222
文章通过汉藏文献史料和古代壁画中的体育图像,以吐蕃马球、围棋、杂技百戏等为例,探讨了唐蕃文化交流对吐蕃体育的影响。并指出这与当时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诸方面的因素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和盟碑在拉萨八角里头矗立着一座大石碑,那就是有名的"舅甥和盟碑".唐太宗李世民曾以唐室宗女文成公主嫁藏王松赞干布(当时叫吐蕃王),故唐、吐蕃间有舅甥之称.到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八二二年),遣使入吐蕃又一次缔结盟约,并置碑刻石志其经过,这座碑就叫作"舅甥和盟碑".碑上头镌有藏汉两种文字,记录了和盟的经  相似文献   

12.
1300多年前,一名年轻的唐朝女子在数百名侍从的簇拥下从长安城的南门出发,她将不远千里,翻越崇山峻岭进入吐蕃王国嫁给一个名叫松赞干布的吐蕃赞普。从此,她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吐蕃大地,再也没有回到过家乡长安。她的名字就是:李雪雁。 当年她进入吐蕃时所走的那条路现在被称为唐蕃古道,这是一条印证历史的汉藏友谊之路也是一条扑朔迷离的传奇之路。  相似文献   

13.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后,从印度和大唐引入了佛教.吐蕃时期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促使吐蕃与周边民族加强了文化交流,同时也开始了佛教经典的翻译.随着唐蕃甥舅关系的进一步稳固发展,吐蕃不仅大力吸收唐朝先进的文明,佛教的引进与佛经翻译也成为唐蕃关系史上重要的一环.本文就吐蕃时期的汉藏佛教界交流和佛经翻译进行了概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唐蕃古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唐朝都城长安,经过今甘肃、青海,联结吐蕃都城拉萨的驿道,世称唐蕃古道。由于唐蕃联姻通好,汉藏两大民族建立甥舅戚谊,在这条古道上留下种种优美动人的历史传说,以后双方使节往来,络绎不绝,故而又被称作黄金桥之路。  相似文献   

15.
《新唐书.南蛮传》及《册府元龟.外臣部》记载吐蕃官吏中有苏论一职,学术界历来无解。今检得拉萨《唐蕃会盟碑》东面碑文有sovi blon pos一词,学者译为边将或边吏;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有so blon sde lnga一词,可译为边吏五部。依此,汉文文献所载的吐蕃苏论应为古藏文so blon的音译,为吐蕃守边官吏的专称。  相似文献   

16.
唐蕃会盟碑"碑文如下:"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神圣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B,题之于碑也。文武孝德皇帝与可黎可足都赞陛下二圣舅甥,睿哲鸿被,晓今永之屯,享矜想之情,恩复其无内外。商议叶  相似文献   

17.
唐蕃和亲初始,李唐为岳父居于尊位,吐蕃为女婿居于卑位,二者尊卑位序甚为清楚,毋庸置疑。据《唐蕃会盟碑》碑铭记载,蕃方所称之唐蕃双方关系"dbon zhang du vgyur"(转变成为甥舅),系因娶了文成公主及金城公主以后,方转变而成。唯蕃方将"甥"(dbon)置于前方,"舅"(zhang)置于后方,而为"甥舅"(dbon zhang),适与唐方所使用之"舅甥"顺序相反。由此即可了解,对于"唐蕃舅甥关系"的内涵与意义,唐蕃处于各自解读的情境。史学研究必须从文献之载记出发,以文献载记为本,方能免于落入空穴来风或无根之谈的窘境。本文从中原文化对舅甥的解释,对比吐蕃对舅甥的理解,希冀以此途径探讨唐蕃"舅甥关系"的内涵与意义,究竟为何?唐蕃对"舅甥关系"的解释与认知,是否一致?于唐蕃关系演进之中,"舅甥关系"究竟扮演什么角色?产生了何种作用与影响等?  相似文献   

18.
在《隋唐五代西北民族史研究概述(之一)》中,我们简要评述了本世纪以来学术界对隋唐五代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突厥史、回鹘史与薛延陀史的研究状况。接下来,我们将述及学术界关于这一时期西北地区的吐蕃、吐谷浑和党项历史的究研意见。 一、对吐蕃史的研究 (一)关于吐蕃史料的考订最早在史料方面进行补阙正误的,当推陈寅恪。他在1923年写的《大乘稻芊经随听疏跋》一文,根据敦煌写本题记考证出“沟通东西学术,一代文化所托命之人”——吐蕃僧人法成大师的史迹,使这个不被载于正史,久已湮没无闻的吐蕃重要历史人物重现于世。1930年他发表的《吐蕃赞普名号年代考》则利用“长庆唐蕃会盟碑”考证出彝泰赞普的名号和年代,指出了两《唐书》等史籍所载有关时间的讹误。解放后,有关吐蕃资料研究的著作有明显增多。1958年,王忠利用汉文典籍,敦煌吐鲁番古藏文资料以及13世纪后的藏文典籍,写成《新唐书·吐蕃传笺证》一书,使吐蕃史料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近些年,王尧、陈践出版了《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敦煌本吐蕃法制文献译释》、《吐蕃简牍综录》等,此外王尧还出版了《吐蕃金石录》。这些著作,或为翻译,  相似文献   

19.
政治制度的研究一直是吐蕃史研究的焦点之一,随着藏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吐蕃行政制度和军事建制研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学术界着力对《唐蕃会盟碑》,《两唐书·<吐蕃传>》,敦煌古藏文写卷P.T.1087、1286,以及《贤者喜宴》等一系列反映吐蕃时期及敦煌统治区内政治、军事建制的可靠材料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考证,涌  相似文献   

20.
李帅 《中国民族》2023,(4):91-92
<正>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并未阻挡它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互动,并且这里还成为了中国与南亚等地区沟通交流的前沿。公元7世纪初,兴起于雅隆河谷的强大的吐蕃政权,逐渐构建起以都城逻些(拉萨)为中心、向四方延伸的交通路线。在吐蕃的交通网络中,有两条最为著名的路线,分别是连通东方中原地区的唐蕃古道和连通南亚地区的蕃尼古道或吐蕃尼婆罗道,后者也就是现在所称的“丝绸之路”南亚廊道。2017—2018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