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王辰  张丽 《中国民族》2023,(4):52-53
<正>明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将白玉龙钮“如来大宝法王之印”、《普度明太祖长卷图》赐予西藏噶玛噶举派黑帽系五世活佛却贝桑布,并封其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简称“大宝法王”),命他“领天下释教”,并赐印、诰及金、银、袈裟、器皿等大量物品。由于封号中的“如来”二字,对应藏语译音为“得银协巴”,因此“得银协巴”便成为对五世活佛却贝桑布的常用称呼。这枚“如来大宝法王之印”边长12.8厘米、高8.3厘米,现藏于西藏博物馆。此印为白玉琢造,  相似文献   

2.
<正>元代,为了巩固和加强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朝廷曾授予西藏主要僧俗首领以各种头衔、名号,并颁赐给西藏地方数量众多的印章。如今在西藏博物馆的展厅中,就陈列着一枚弥足珍贵的元代印章传世品——“统领释教大元国师之印”龙钮玉印。这枚印章,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西藏地方的重要历史见证,实证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印为青玉质,质地细腻温润,印文为八思巴文所书“统领释教大元国师”。印面长12.4厘米、宽12.1厘米、高11.4厘米,重3.27千克。其上部为龙形钮,  相似文献   

3.
<正>“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龙钮玉印是一枚元成宗赐给第五任帝师扎巴俄色(1246-1303年)的印信。印章为白玉质地,附双龙钮,高8.1厘米,方形印面,边长9.6厘米,系红色印绶,印文为阳刻八思巴篆字,四行十六字,系“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藏语音译,现藏西藏博物馆。此印无论材质还是双龙钮形制,均具有极高的规格。从材质上来看,我国早期的印章主要以玉制作,取“君子佩玉”之意。至秦汉,只有皇帝才准用玉制印。到了元代,玉印开始颁赐给一品、二品官吏。  相似文献   

4.
明末瞿九思《万历武功录》俺答传万历五年条有"五藏刺麻"一语,检查当时史事,五藏刺麻是乌思藏格鲁派僧人锁南坚措(第三世达赖喇嘛),五藏不是名号,乃是藏语地名■(dbusgtsang)的记音,而明清《西番译语》里■字读音近乎汉字"五"。至于清代西藏地区的满语名称wargidzang(意为西藏)是汉语地名"西藏"的翻译,并非藏语■(乌思藏、五藏)的翻译。  相似文献   

5.
<正>大慈法王像缂丝唐卡源自明代,采用中原地区传统缂丝工艺织造而成,表现的是明代藏传佛教格鲁派重要上师、汉藏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大慈法王释迦也失。唐卡纵109厘米、横64厘米,现藏于西藏罗布林卡,为国家一级文物。释迦也失(1354-1435年)系拉萨蔡公堂人,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八大弟子之一,曾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与宣德九年(1434年)两次赴京觐见明朝皇帝。“大慈法王”便是明朝中央政府对其授予的封号。唐卡画面上,释迦也失造型生动、传神写实,头戴金边五佛宝冠,头部后有佛光,  相似文献   

6.
<正>藏于西藏拉萨大昭寺的清代金奔巴瓶为纯金质地,重约80两(约合3千克),底座直径14.4厘米,瓶身最大直径21厘米,高34厘米。其形制仿藏式奔巴瓶,由盖、身及签筒构成。签筒内配5支云头纹象牙签,签长5.8厘米、宽2厘米、厚0.6厘米,用于书写候选灵童名字及出生地。瓶面有阳刻如意云、梵文“十相自在”,盖顶嵌有白玉、蜜蜡、珊瑚、青金石。瓶口装饰如意云纹与藏式三宝珠,体现了汉藏文化的完美融合。北京雍和宫收藏的金奔巴瓶和象牙签,形制也与大昭寺所藏相同。  相似文献   

7.
<正>雍正皇帝颁赐七世达赖喇嘛的金印为纯金铸造,尺寸为11.35厘米×11.35厘米×10.3厘米,云头纹钮,印文为汉、藏、满、蒙古4种文字,刻有“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拉呾喇达赖喇嘛之印”字样,现藏于西藏博物馆。历史上,清朝廷曾先后封授五世、七世、八世达赖喇嘛金印,但目前仅有这枚金印存世,因而弥足珍贵,是中央政府封授达赖系统、有效行使主权的代表性物证。“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拉呾喇达赖喇嘛”这一封号最早是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喇嘛的。  相似文献   

8.
浅释“吐蕃”一词的由来及其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的由来,都是有其特定的语源可供探索。“西藏”一词,则是汉藏两种语文的混合产物。“西”字是汉语,表示西藏这块地方位于祖国西部。“藏”字是藏语,就是“卫藏”(亦即乌斯藏、乌思藏)省掉“卫”字,只留了一个“藏”字,用来包括全藏,加上了汉文的“西”字,合成为“西藏”。这就是“西藏”的由来。这一汉语名称出现很晚,正式使用于  相似文献   

9.
知识荟萃     
历辈达赖、班禅的封号达赖、班禅是藏传佛教的宗教领袖的名称。历史上,受到了明清当朝政府和民国中央的多次册封。关于达赖喇嘛所受的封号。1574年(明万历二年),明顺义王俺达汗赠索南嘉措(三世达赖)“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的尊号;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明神宗皇帝封索南嘉措为“‘朵儿只唱’(藏语音译,意为‘金刚持’)达赖喇嘛”。自此开始,达赖喇嘛这个称号就众所周知了。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上半叶西藏政事的现代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论题首先牵涉到的是西藏近代史的分期问题,也就是本文时间段的选取问题。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之一的牺藏简史》(985年12月出版)采用的是“五社会形态”理论,对涉及近代这一部分使用“半殖民状态下的封建社会”予以划分,在其小章节中无明确的分或意识;《当代中国的西藏》等亦承袭此类方法。恰白·次旦平措先生等主持编写的《西藏通史——松宝石串》(汉文版1996年1月出版)以地方王朝为分期标准,在“甘丹颇章政权统治时期”这~大标题下,近代部分则被统摄于“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时期”标题下。这是一个被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从云南到西藏的交往通道,主要有过以下几条:(1)由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经缅甸、印度到西藏,曾经是清代至民国时期“滇茶销藏”的主要通道之一;(2)由云南普洱经大理、德钦等地到西藏;(3)由云南经四川到西藏;(4)由云南经四川到陕西,再由后着古道①到西藏,其中从四}!D到陕西经由褒斜、子午、剑阁等通道严()由云南大理经腾冲翻越高黎贡山入缅甸,渡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再由葡萄到西藏察隅;(6)空中航线。人们通常所说的“茶马古道”,即指第(2)条和第(3)条通道而言。实际上,第(5)条通道也应属于“茶马古道”的…  相似文献   

12.
达赖喇嘛的全称是“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圣识一切”系汉语,为佛学知识渊博、无所不知之意;“瓦齐尔达喇”系梵文,为执金刚,有坚强不坏之意;“达赖”为蒙古语,意为海洋;“喇嘛”为藏语,意为上人。此名号始于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是明朝万历五年(1578年)蒙古土默特部领袖俺答汗赠给他的一个尊号。一、二世达赖喇嘛是后来经黄教寺院集团追认的。  相似文献   

13.
西藏入中国版图始自公元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入中国版图始自公元初常征在1997年第1期《河北学刊》上说,吐蕃族出自西羌,不祖鲜卑。西羌入藏始于战国,西藏诸族归汉事在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至今已有一千九百余年,早于元宪宗“郡县吐番”一千一百余年西藏入中国版图始自公元初...  相似文献   

14.
清代嫩江流域的蒙古族王延华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子皇太极在统一北方各族时,极注重争取蒙古族。万历二十年(1593年)科尔沁蒙古等九部联军败于努尔哈赤之后,努尔哈赤推行“远交近攻”之策,优待、释放科尔沁战俘,使归本部,并进行政治联姻。从万历四十年(1612...  相似文献   

15.
拉萨回民教育琐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回民大辞典》一书载:“据传公元十一世纪左右即有穆斯林入藏。随着各民族交往,居住在陕、甘、青、川等地和克什米尔以经商传教为主的穆斯作,跨越山川河流到雪域高原,遂与当地藏族通婚,形成西藏回族,故西藏有近80%的回族具有藏族血统。”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写的《拉萨文物志》又载:“拉萨大清真寺建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最初规模不大,建筑面积只有200多平方米。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平定了廊尔略以后,大清真寺进行了维修和扩建。”从这些记载看,拉萨回民在藏约有900年的历史,清真大寺有近300年的历史。西藏…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对于西藏有无冶金业,人们争议颇多。许多人认为西藏本地不产金属,没有冶金业。比如:中央民院研究部1955年编的《西藏社会概况》载:“……铁器业也极不发达,一方面由于西藏本地以前不产铁,生熟铁都由外面输入,价钱很贵;另一方面是从事这种工艺的人很少。”(该书25页)《卫藏通志》也载:“藏地素不产铜,向来成造佛像,仅用巴勒布商人贩来铜器销毁铸造,……若有不敷,再赴塘西南二十里路程,云南所属之吉当着地,收买熟铜。……藏地山上并无林水,偶有些小柴枝,炭质脆薄,不能烧烧生铜。”(该书325页)那么,诸如其类…  相似文献   

17.
<正>“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在日喀则,中国通向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开放口岸樟木口岸在日喀则,西藏唯一保存完整的旧西藏三大领主贵族庄园帕拉庄园在日喀则……著名的藏传佛教寺庙扎什伦布寺,也在日喀则。扎什伦布,藏语意为“吉祥须弥”。扎什伦布寺坐落于日喀则市城区西边的尼玛山南坡,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六大名寺之一,也是历代班禅大师的驻锡地。谈到扎什伦布寺的发展历史,离不开两个重要人物——根敦珠巴、罗桑却吉坚赞。  相似文献   

18.
1898至1921年是英国以“宗主权”为中心的侵藏政策的提出、实施和基本确立的时期.为与俄国争夺中亚细亚,寇松提出中国对西藏只有宗主权,并寻找时机发动侵藏战争,逼签《拉萨条约》,“变西藏为实际上的保护领”.随后,英国声称西藏是“一个外国君主统治的国家”,并与俄国舍谋以中国只有宗主权来否定中国对西藏的主权.继之,英国加快侵藏步伐,企图强迫中国同意西藏“自治”,并要求俄国同意其在西藏“行动自由”.1921年,英国政府采纳贝尔的建议,一方面反对中国政府恢复设置驻藏大臣和派驻军队,一方面企图制造“大西藏”以分裂中国,以这两大内容为核心、以宗主权为幌子的侵藏政策基本确定.  相似文献   

19.
大酋反清     
清朝雍正元年(1723),岁次癸卯,蒙古亲王罗卜藏丹津发动武装反清斗争,很快失败,藏文史籍称作“癸卯之乱”。 扎什巴图尔死后,其子罗卜藏丹津于康熙五十五年冬袭封亲王爵,为青海蒙古的总管王。次年冬,西藏乱起,清廷决计进军西藏平乱。五十七年皇十四子允禵为大将军驻青海,从青海和康区两路进藏,各部蒙古率部从征。五十九年九月,青海、康区两路清军会师拉萨,西藏底定。清朝改变了以前政治格局,未恢复和硕特汗权,重用藏族官员,组成地方政府。留清兵三千驻拉萨。雍正元年二月封赏青海诸台吉,又晋封察罕丹津为亲王。还晋封一位郡王,改变了原来八台吉中只有一位总管王的体制。罗卜藏丹津等人对此愤怨不已。 康熙帝去世,雍正帝初即位,允禵奔丧回京。朝廷多故,罗卜藏丹津认为有机可乘,于雍正元月五日发动反清。强令各部取消清朝封爵,具呼旧日名号。自称“达赖珲台吉”。各藏  相似文献   

20.
再探西藏的双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曾于1987年第四期上发表了作者题为“关于西藏两语教学问题的探讨”的论文。作者根据最近十年来所获得的新材料和西藏双语教学的新情况,补充编写了此文。包含如下四个内容:(1)我之“双语教学”观;(2)西藏藏汉双语教学的历史状况;(3)西藏藏汉双语教学的现状;(4)我对西藏双语教学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