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眔"在先秦文献中当读来纽真部字,其"及""暨"义者读若"邻",音转若"连",秦汉以后被"及""暨""逮(隶)""连"等字同义替换。其哀怜义者与"鳏"、"矝(矜)"通假,在秦汉以后的传世典籍中被"矝(矜)"、"鳏"、"怜"等字假借替换。"鳏""矝"也都是来纽真部字,秦汉以后读古顽切、居陵切(或巨巾切)者,乃流变所致,均非其本音。  相似文献   

2.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擐"读huan音,有"贯穿,穿着"义.据<说文>之解释,据典籍之考辨,据合肥方言之旁证,认定"擐"古读为guàn,当是今所言"挎"之本字.又"擐"读juǎn音有"系"、"拴"义,据"摄"之字义源流,据书证及合肥方言,认定"擐"宜音guǎn,当释"绕,套,扣".  相似文献   

3.
史学界对章学诚<史德>的解读有不同看法.笔者研读之后提出三点新的认识:一是章学诚指出"识"有三种:断义之识、击断之识、文士之识.二是"史德即心术"实为史家之思想品德.三是章学诚所云"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之"天",不是指客观历史事实,"人"亦不是指史家.只能按章氏之说理解,即"气合于理,天也;气能违理以自用,人也.情本于性,天也;情能汩性以自恣,人也".因而所谓"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不是指正确处理史家主观与客观历史的关系,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真相,而尽量不加之以主观;而是说史家尽可能使自己的气合于理、情本于性,同时不增加气、情"违理以自用"、"汩性以自恣"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夯"字今字典辞书收有二音,一为"hāng"一为"bèn","夯"字在具体语境中读那个音,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夯"、"笨"、"憨",分别出现在吴语方言、官话方言和山东方言的作品中,可断定,"夯货"是吴语方言词,当依据方言音读作"hāng","夯"字在江浙方言中是"憨"字的假借,主要原因是汉语的地域差异,造成方言音读不同,又假借"夯"字记吴语音。后世读"夯"作"bèn",由于汉语中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而存在"同义换读"现象,对"夯"字做了理据重构。  相似文献   

5.
<庄子·天下>篇讲"关尹、老聃"之学时,有"建之以常无有"一语,"常无有"之义自来不得确解.本文认为"常无有"本当作"恒无有",并根据楚简中"互"字每可用如"亟"字的现象,推测在<天下>篇较原始的本子中此三字本作"互无有","亙"本应读为"极",但被后人误读为"恒"(已有学者指出,<庄子·天地>篇中就有"未始有极"被误读为"未始有恒"之例).上博简<互先>篇的"亙"字亦应读为"极".此篇首句为"亙(极)先无有","极先"与"太始"、"太初"同意,在篇中还被简称为"极".<天下>篇的"极无有"即是<亙先>篇的"极先无有",与<庄子·天地>所说的"泰(太)初有无,无有无名"同意.  相似文献   

6.
"安铺八音"是流传于中国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古镇安铺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它从中国古代传统的"八音"乐器中选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乐器,与佛家法器清磐、法铃、木鱼相结合,既有丝竹管弦之声,又兼具梵音法乐"净觉之音",带有令人敬畏的神秘宗教色彩,形成了一种民间音乐与佛教文化相交融的"跨界"乐器配置方式。文章通过对"安铺八音"产生的历史背景、独具特色的乐器配置和表演方式等的剖析,论述"安铺八音"是深受"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佛教文化的产物以及二者之间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7.
从甄选的翻译"巧"笔中体味赏析翻译之神韵。翻译不但要功于"实",还应功于"虚",要达到"神似"的境界并非一日之功。  相似文献   

8.
再释“成”     
(成阝)、盛两字相通,前已论及,(成阝)、成古一字《说文》也已有定论,另据成、盛古为相通的字,也可以得到印证。《说文》汉许解:“从皿,成声”段清注:“盛音成,本亦作成。”(成阝)为封邑称成之正体,而戊为(成阝)的减笔,据此可以推知。此外、成、称,古相通,源于帝颛顼的婚偶为帝少皞之女,以族称“母癸(古鬼,九一音读如皋)而氏称为“爯”,这是屡屡见于古唐虞金文的记载,不过旧读“爯”为“举”,是源于《周书·牧誓》  相似文献   

9.
段玉裁说:古四声不同今韵,犹古本音不同今韵也.考周秦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洎乎魏晋,上入声多转而为入声,平声多转为仄声.于是乎四声大备,而与古不侔.有古平而今仄者,有古上入而今去者.细意搜寻,随在可得其条理.今学者读三百篇诸书,以今韵四声律古人,陆德明、吴棫皆指为协句,顾炎武之书亦云“平仄通押,去入通押”,而不知古四声不同今,犹古本音部分异今也.明乎古本音不同今韵,又何惑乎古四声不同今韵哉!如戒之音亟,庆之音羌,亨飨之音香,至之音质.学者可以类求矣.  相似文献   

10.
乐 ",读五角切义为 音乐",是原始词;读五教切义为 喜欢,爱好",是滋生词。不能仅仅把这两读的词义区别看成是区分名词和动词的标志;只有从构词的观点入手,才能准确地把握这种异读现象及其在古人音注中的反映情况。 乐 "的这种变调构词现象不是六朝以来的经师人为分出来的,而是有实际口语作基础,它来自上古汉语,魏晋时代仍有保留。宋齐以后,去声一读在口语中逐渐消失了。近代汉语,去声读法还保留在读书音系统中。现代汉语读书音中,五教切一读完全消失,人们把作 喜欢,爱好"讲的 乐 "读成快乐的 乐 "。  相似文献   

11.
<集韵>"慇,忧也.亦省."殷忧"之"殷",实为表"忧"义的"慇"之省形."殷"即"忧","忧"谓"殷","殷忧"二宇平列连言、上下同义.释"殷"为"深"不足为信;同样,将"忽若"注释为"忽然",亦难从."忽若"由"忽"和"著"两个同义语素凝结而成,犹今"如同"、"好象"之意.  相似文献   

12.
对学界关于"文王玉环"铭文的考释提出新的看法,认为周文王联合"唐人"大战之敌人,既非"■人",也非"贾人",更非商朝西方方国"■人",而应该是"壺(胡)人"即匈奴,亦即周原卜辞H11:232"其于伐■□"所记之"■(胡)"。  相似文献   

13.
《周易音义》“窒,张栗反.徐得悉反,又得失反”三切同音,涉及“重音音切”与文字讹误的问题.《经典释文》为“窒”所出之音用字颇不一致,情况较为复杂,根据对“窒”字的全部注音的分析,考订出“得失反”当为“得迭反”之误.今本《经典释文》真正的重音是因后人添加音切造成的,故必两两成对,不存在三切相重的现象;凡有三音相同的重复音注,其中必有因文字讹误造成的“假性重音”.根据反切类型及层次,可以推定《经典释文》“窒”字音注的首音原貌大抵就是“徐得悉反”及“《说文》都节反”之类.  相似文献   

14.
《切韵》承前代韵书,分“东”“冬”为二部,顾炎武《音论》说:“所谓一东二冬三锺者,乃隋唐以前相传之谱”,此后凡属《切韵》一系的韵书,“东”“冬”之分,均相沿不废。参与《切韵》撰作的颜之推说:“河北切攻字为古琮,与工公功三字不同,殊为僻也。”颜氏为审音高手,他以为“攻”字切“古琮”(冬韵),不同于  相似文献   

15.
汉人训诂所使用的术语“读曰,读为”,目前学术界都依段玉裁说,断为汉人用以释假借字时使用的术语。《说文解字》“读”下段氏《注》云:“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易其字以释其义曰读,凡言读为、读曰、当为,皆是也。”又《周礼汉读考·序》云:“汉人作注,于字发疑正读,其例有三:一曰读如,二曰读为、读曰,三曰当为。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读为、读曰者,易其字也,易之以音相近之字,故为变化之词。比方主乎同,音同而义可推也;变化主乎  相似文献   

16.
"胡同"是北方地区对小巷的通称,明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衚衕集>写作"衚衕",清末简化成"胡同",直到现在.文革后期,曾有人提出"水井假说",认为元<析津志>中的衖通,是"衚衕"的前身,为蒙语水井的汉字表音.经笔者考证,"胡同"一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即已出现,"衚衕"的早期写法是"胡洞","弄"与"胡洞"系汉代古巷字的南北两音.  相似文献   

17.
假借和通假是古代文献中两种非常普遍的同音字、近音字的借用现象,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取代另一个字,都是语言发展过程中记录语词的方式。二者最根本的区别是假借是"本无其字",而通假是"本有其字"。文章对通假与假借的定义、产生原因以及表现形式分别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研究,并提出了如何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的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们读古代文献,会发现这样有限的一些词:诸、叵、焉、盎、笔、茨、孔……。对这些词的注释,训诂学家们称之为“合音词”。谓“之乎”为“诸”、“不律”为“笔”……对此,笔者读古籍时特别留意了一下,对“之乎”何以为“诸”、“不律”何以为“笔”颇怀疑惑,想为“诸”、“笔”等词正一下名。 [1]“合音词”与反切 传统研究者一般认为,“合音词”即“合二字之音为一词”。早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就涉及过。宋人王应麟的《玉海》说:“世谓仓颉制字,孙炎作音,  相似文献   

19.
李煜是晚唐五代"以诗入词"运用得最多、最好的词人,其点化前人诗句,每每能别出心裁,真正地为己所用。李煜"以诗入词"的手法多样,大致可以分为"新瓶装旧酒"法"夺胎换骨"法和翻案法。降宋前,其"点化之笔"往往因袭源语诗意,于细微处加以规模,情感内容上未脱"小家子气",境界不够宏大。降宋后,李煜将故国之思与人生之慨融入词中,其点化往往突破源语的束缚,情感与思想都有较大的开拓。可以说,李煜的"以诗入词",归根结底是指向"情"的,即本于内心的真情实感。李煜点化之笔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他的词是诉衷的心曲,是生命的歌咏,是人类共同情感的真实书写。  相似文献   

20.
说“句”     
“句”字在中古有两读,一曰“古侯切”,一曰“九遇切”。读为“古侯切”者即所谓“句曲”之“句”(或作“鉤”,后世改为“勾”,“钩”等),读为“九遇切”者即所谓“章句”之“句”。读为“钩”者是其本音,对此几乎无人怀疑,然而对其字形构造和本义,《说文》家们的意见则颇有分岐。《说文》句部曰:“句,曲也,从口丩声”。从目前的材料来看,各家都接受许氏“曲也”的说解,但对“句”字形体构造的分析,以及对“曲”的具体涵义的理解,则有四种不同看法。其一,可以段玉裁为代表,在《说文解字注》中,他没有对“从口丩声”提出异议,同时认为“句曲”是其本义,“章句”之“句”是后起义,取其“稽留可钩乙”之意。其二,可以朱骏声为代表,他的《说文通训定声》在“句”字的释义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