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兆华的《大将军寇流兰》在舞台上创造性地演绎了莎士比亚的《科利奥兰纳》。《大将军寇流兰》在莎剧与当下的中国观众之间所建构的联系,不但使观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科利奥兰纳》,而且通过舞台呈现,表现出后经典叙事的特征。《大将军寇流兰》通过话剧舞台上摇滚乐、军鼓狂暴、无序、野性的叙事给观众以新颖、强烈的震撼,并在震撼中对剧中民众的诉求和人物性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后经典叙事中实现了当代中国观众与莎士比亚的对接。  相似文献   

2.
几百年来诸多文人墨客以理查三世为蓝本创作无数不朽名篇,从托马斯·莫尔笔下的驼背暴君到威廉·莎士比亚剧中的杀人恶魔,再到当代历史小说家菲利帕·格里高利作品中虽不完美但也是在动荡年代不得不上位的正常人。本文试图对理查三世及其统治时期追本溯源,并结合经典莎剧《理查三世》《亨利六世》和格里高利的当代小说《白王后》来探究理查三世的形象转变之路径。但本文追寻理查三世形象转变之路并不为证明理查三世无辜与否,只为发现不同时期作家如何以各自独特迥异的方式展示创作思想,如何建构、重构以及解构理查三世这一经典的历史人物形象,以期当今读者能在历史真相问题上持一种开放心态。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理查二世》对理查二世命运的叙述涉及到宗教改革后欧洲社会的一个争论焦点:面对暴政,臣民是否有权抵抗乃至废黜君主。此问题关乎对君权的合法性的起源的认识。该剧通过理查与波林勃洛克之间的权力斗争,揭示出莎士比亚时代英国国教与天主教及清教等宗教派别之间的君权观念之争,即专制主义的君权神授教义、绝对服从教义与立宪主义的契约论、抵抗理论之间的争论。此外,该剧也反映出置身于伊丽莎白时代晚期政治思想背景中的英国民众对暴政所持有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笔下的理查三世既有着生理身体,又有着交往身体.他的生理身体的畸形使其周围世界不断地将其交往身体降格为生理身体,也使理查将自己的周围世界规定为一个生物世界.他的畸形的身体相反促发了他的强烈的身体体验,在身体与灵魂的关系上展现出了与柏拉图哲学传统不同的维度.理查形象展示了文艺复兴复兴古希腊精神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5.
亨利六世与理查三世是莎士比亚第一历史四联剧的两位主角.两位国王虽皆为言必称上帝的基督徒,却在信仰的实质上表现出鲜明反差:前者是"圣徒般的傻瓜",后者则是"伪信徒"式的暴君.通过再现这一对基督徒国王的"属灵世界",探讨他们信仰的诚笃或虚伪、幻灭或犹疑,由此推导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剧作家个人的基督教倾向,特别是这一倾向对深受路德宗教义—加尔文主义影响的英国国教教义的可能背离.  相似文献   

6.
亨利六世与理查三世是莎士比亚第一历史四联剧的两位主角.两位国王虽皆为言必称上帝的基督徒,却在信仰的实质上表现出鲜明反差:前者是"圣徒般的傻瓜",后者则是"伪信徒"式的暴君.通过再现这一对基督徒国王的"属灵世界",探讨他们信仰的诚笃或虚伪、幻灭或犹疑,由此推导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剧作家个人的基督教倾向,特别是这一倾向对深受路德宗教义—加尔文主义影响的英国国教教义的可能背离.  相似文献   

7.
《理查三世》是英国伟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本文对剧中安夫人的形象进行解析。从表面上看安夫人具有“红颜祸水”意象,体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厌女情结”的认识倾向。但通过对安夫人形象的深层分析和重新构建,不难发现安夫人形象其实暗含着另一种“替罪羊”形象。本文通过分析安夫人成为“替罪羊”的原因以及理查寻找“替罪羊”的心理动机论证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8.
《哈姆莱特》自1921年由田汉首次翻译成中文后,凡十年来中国学者对哈姆莱特的典型性格、悲剧主题、主人公性格的消极面,对Tobe,ornottobe的理解都看法不一。中国演艺界对此剧的演出和通俗化都作了有益的尝试,此剧对中国剧作家也有明显的影响。特别是90年代以后中国出现了对此剧舞台演出的新的探索,提出了诸如“人人都可能是哈姆莱特”的新观点、新认识,这与国外那些追求时代特色的莎剧变奏曲是一致的,说明蕴有丰富内涵和强大生命力的莎剧,永远需要并鼓励人们的创造性理解与演出。  相似文献   

9.
除悲剧《哈姆莱特》之外,在莎士比亚的戏剧遗产中,《威尼斯商人》(以下简称《威》剧)恐怕是国内外莎学界争论最多的一个剧本。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关于《威》剧的类型问题;二、关于《威》剧的中心人物问题;三、关于对安东尼奥的评价问题.有争论不能说不好,首先它表明《威》剧并非一部平庸之作,而是在广大读者和观众中已经引起了普遍兴趣,产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以来,中国话剧以“舞台假定性”为起点开始了新长征。在先锋试验的潮流中,以林兆华、孟京辉的探索最引人注目。孟京辉戏剧大都得力于拼贴、戏仿手段的利用;林兆华的过人之处则是对剧本“第二主题”的深度挖掘。他们对“假定性”的独特理解,极大地丰富了舞台创作语汇。  相似文献   

11.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中国电影逐步表现出有中国特色的后现代主义特征。《西游降魔篇》呈现出了拼贴式叙事结构、拼凑戏仿以及卡通化人物语言等后现代主义特色,体现了中国式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独特魅力,为观众呈现了后现代主义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12.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中国电影逐步表现出有中国特色的后现代主义特征。《西游降魔篇》呈现出了拼贴式叙事结构、拼凑戏仿以及卡通化人物语言等后现代主义特色,体现了中国式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独特魅力,为观众呈现了后现代主义的视觉感受。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的戏剧《阿史那》是李健吾根据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翻译加改编"的本土化莎士比亚戏剧。这是民国以来一种特殊的中国化莎剧。《阿史那》文本的改编体现出互文性特点。《阿史那》在重写了《奥赛罗》内容,重置了情节的基础上,将中国故事置于该剧的悲剧精神之中,其中既有对中国历史、文化、人性的叩问,又有对权力、阴谋、野心的影射、担忧与批判。《阿史那》对《奥赛罗》中的人物形象在中国化基础上的改写,是具有鲜明特点的互文性中国化式的莎氏悲剧。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在《理查三世》和《麦克白》这两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屠夫”形象——理查和麦克白。本篇通过分析他们野心形成的内在根源和个性特征等方面深入剖析了两个“屠夫”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曹未风先生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是中国最早出版的莎翁剧作集,由于时代久远,加之后来新出了多个版本的《莎士比亚全集》,所以今天很少有人再去关注它.曹未风先生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具有很多优势和亮点:首先是能再现莎剧语言的幽默诙谐;其次是能弥合莎剧中的英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第三是能传达出莎剧的风格特征,这些特征也反映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由此表明,曹未风先生的译文在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历程中是不应该被忽视的译本.  相似文献   

16.
文化唯物主义莎评流派代表人物多利默在其代表作《激进的悲剧》中对莎剧的研究基本上是围绕人性和权力进行批评的。多利默通过对《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和《科利奥兰纳斯》两部悲剧中德性问题的分析,认为德性受到权力的制约。多利默的分析使我们看到了社会中政治、权力对人性的塑造起了很大的作用,人性不可能脱离现实的社会政治权力关系而存在。  相似文献   

17.
三百多年来,治中国古代小说者,都知道明代《三言》、《二拍》这五部短篇小说集。随着《型世言》的发现和出版,人们才获悉,除《三言》、《二拍》外,还有《一型》。但对《型世言》的研究,在大陆才刚刚开始。这里,我想就《型世言》的发现者是谁?《型世言》作者陆人龙是个怎样的作家?《型世言》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作品?这三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一、《型世言》的发现者是谁?据我所知,1991年冬天,韩国学者、明清小说研究专家朴在渊写论文《朝鲜时期中国通俗小说翻译本之研究──以乐善斋本为中心》之第二章时,在朝鲜王妃图书室乐善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回溯《公羊传》里“三世异辞”的脉络,经由汉代董仲舒与何休等人的疏解,明确三世的要旨,从时间与义理两个层面重新把三世放回三统之中,以恢复三世说的本来面目。这一“恢复”有两重意义:一是澄清三世的含义,明了世与统的关联,拒绝以三世来独立描述《春秋》的历史时间;二是将三世重新放回三统之中,进化含义相应减轻,而三统中的承续意义便凸显。以三统观三世,旨在技术时代重新理解奉天法古之意,这对于重今天之“进步”而轻古今“承续”的现代思维有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19.
《蛐蛐蛐蛐》以短小的篇幅为我们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文革中一个小村庄围绕蛐蛐发生的故事,更是通过人和蛐蛐间的隐喻呈现去展现更为深刻的历史认知。这种隐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超越历史的文学书写;二是知识分子失落的尊严;三是蛐蛐世界的艺术变形。小说关于人性、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超越作品的时代背景,不断走进一个个新的历史洪流,被一代代读者不断认识与解读,这正是《蛐蛐蛐蛐》的魅力所在,亦是毕飞宇的文学美德。  相似文献   

20.
《型世言》回避女性正常的爱情与情欲要求,宣扬残忍的节孝观,极端贬抑女性才情,走到了人性的反面。与同时期略早出现的“三言”、“二拍”相比,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型世言》呈现出倒退趋势。究其原因,这与编撰者的生活环境与境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