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腾超男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29-31
《理查三世》是英国伟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本文对剧中安夫人的形象进行解析。从表面上看安夫人具有“红颜祸水”意象,体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厌女情结”的认识倾向。但通过对安夫人形象的深层分析和重新构建,不难发现安夫人形象其实暗含着另一种“替罪羊”形象。本文通过分析安夫人成为“替罪羊”的原因以及理查寻找“替罪羊”的心理动机论证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
李伟民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2)
林兆华导演的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被誉为在中国最具先锋实验精神的戏剧作品之一.林兆华导演的<哈姆雷特>对传统理解下的作品主题进行了颠覆与解构,哈姆雷特的形象本身和他的所谓复仇都具有某种荒诞性,显示出了将古代与现代连接、西方与中国交错、经典与普通相融的特征,人人都是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3.
李伟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3):95-100
林兆华的《大将军寇流兰》在舞台上创造性地演绎了莎士比亚的《科利奥兰纳》。《大将军寇流兰》在莎剧与当下的中国观众之间所建构的联系,不但使观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科利奥兰纳》,而且通过舞台呈现,表现出后经典叙事的特征。《大将军寇流兰》通过话剧舞台上摇滚乐、军鼓狂暴、无序、野性的叙事给观众以新颖、强烈的震撼,并在震撼中对剧中民众的诉求和人物性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后经典叙事中实现了当代中国观众与莎士比亚的对接。 相似文献
4.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132-135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理查二世》对理查二世命运的叙述涉及到宗教改革后欧洲社会的一个争论焦点:面对暴政,臣民是否有权抵抗乃至废黜君主。此问题关乎对君权的合法性的起源的认识。该剧通过理查与波林勃洛克之间的权力斗争,揭示出莎士比亚时代英国国教与天主教及清教等宗教派别之间的君权观念之争,即专制主义的君权神授教义、绝对服从教义与立宪主义的契约论、抵抗理论之间的争论。此外,该剧也反映出置身于伊丽莎白时代晚期政治思想背景中的英国民众对暴政所持有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5.
亨利六世与理查三世是莎士比亚第一历史四联剧的两位主角.两位国王虽皆为言必称上帝的基督徒,却在信仰的实质上表现出鲜明反差:前者是"圣徒般的傻瓜",后者则是"伪信徒"式的暴君.通过再现这一对基督徒国王的"属灵世界",探讨他们信仰的诚笃或虚伪、幻灭或犹疑,由此推导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剧作家个人的基督教倾向,特别是这一倾向对深受路德宗教义—加尔文主义影响的英国国教教义的可能背离. 相似文献
6.
亨利六世与理查三世是莎士比亚第一历史四联剧的两位主角.两位国王虽皆为言必称上帝的基督徒,却在信仰的实质上表现出鲜明反差:前者是圣徒般的傻瓜,后者则是伪信徒式的暴君.通过再现这一对基督徒国王的属灵世界,探讨他们信仰的诚笃或虚伪、幻灭或犹疑,由此推导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剧作家个人的基督教倾向,特别是这一倾向对深受路德宗教义—加尔文主义影响的英国国教教义的可能背离. 相似文献
7.
高继海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0(4):10-16
长期以来,莎士比亚的戏剧深受导演青睐,被改编成各种形式走向观众,其中以电影居多。2012年和2016年,英国广播公司以《空王冠》为名选择其中八部改编为电影,进一步让莎士比亚历史剧深入人心。本文将以《理查二世》和《理查三世》为例,从莎士比亚历史剧对历史事实的取舍重组以及影片对莎士比亚历史剧的改编入手,从剧本和历史的互文性、电影和剧本的复调性两方面分析比较戏剧和电影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试图进一步揭示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不朽魅力和电影大获成功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8.
王宝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97-99
本文通过剖析理查和麦克白这两个同类人物的杀人动机、人性良知及伦理道德之差异来审美莎士比亚的文学艺术手法,从而使我们更加充分深刻地了解莎士比亚在刻造人物内心世界方面不拘一格的艺术造就。 相似文献
9.
几百年来诸多文人墨客以理查三世为蓝本创作无数不朽名篇,从托马斯·莫尔笔下的驼背暴君到威廉·莎士比亚剧中的杀人恶魔,再到当代历史小说家菲利帕·格里高利作品中虽不完美但也是在动荡年代不得不上位的正常人。本文试图对理查三世及其统治时期追本溯源,并结合经典莎剧《理查三世》《亨利六世》和格里高利的当代小说《白王后》来探究理查三世的形象转变之路径。但本文追寻理查三世形象转变之路并不为证明理查三世无辜与否,只为发现不同时期作家如何以各自独特迥异的方式展示创作思想,如何建构、重构以及解构理查三世这一经典的历史人物形象,以期当今读者能在历史真相问题上持一种开放心态。 相似文献
10.
11.
12.
莫运平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1):68-72
莎士比亚笔下的理查三世既有着生理身体,又有着交往身体.他的生理身体的畸形使其周围世界不断地将其交往身体降格为生理身体,也使理查将自己的周围世界规定为一个生物世界.他的畸形的身体相反促发了他的强烈的身体体验,在身体与灵魂的关系上展现出了与柏拉图哲学传统不同的维度.理查形象展示了文艺复兴复兴古希腊精神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13.
姜淑芹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哈利·波特>系列通过魔法世界与麻瓜世界的对立描绘了一个托尔金式的"第二世界".但与经典奇幻不同,作者罗琳将<哈利·波特>中的"第二世界"与"第一世界"在时间与空间上并置,使魔法世界与麻瓜世界相互渗透,古老神秘的魔法世界中充满了对现代真实社会的戏仿.并置与戏仿的叙事策略将读者置身于虚幻与现实之间,在脱离现实逃入幻想世界的同时又必须直面自己的生存现实. 相似文献
14.
赵艳玲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79-80
延伸隐喻是对普通隐喻的进一步扩展或对本体的多维喻化描述,是修辞手段在高于句子层次的语篇水平上的运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延伸隐喻,具备特有的语言元功能:弥补人类语言的抽象词汇不足的概念功能,体现作品形美与意美相统一的语篇功能,以及在句法层面体现作者语气的人际功能。 相似文献
15.
韩斌育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
《路得记》是圣经文学中短篇小说的佳作,其严谨的结构和鲜明的形象历来被人们称颂。而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结合了不同的叙事空间,它通过文本表层和深层结构展示了希伯来人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显示出蕴含在其中的文化象征与隐喻,从而体现出圣经叙事的历史书写与神性隐喻交织、文学叙事与伦理教化结合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6.
崔莉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1):49-52
《觉醒》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该小说因其浓厚的女性意识而被推崇为美国女性文学的扛鼎之作。在描写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独立人格时,肖邦对童话故事《睡美人》的指涉和戏仿,颠覆了传统睡美人的形象,并以艾德娜的形象抨击了《睡美人》中所倡导的女性理念,赋予整部小说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林雅琴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635-637
曹禺的《雷雨》中有显而易见的莎士比亚戏剧元素,特别是莎士比亚式的人物塑造和情节构建。受莎士比亚的影响,曹禺在刻画《雷雨》的人物时充分利用了区分对比、心理分析和疯子形象等戏剧手法。而在构建《雷雨》的情节时,曹禺也使用了莎士比亚式的多条线索和戏剧反讽等戏剧技巧。莎士比亚对曹禺的影响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8.
马群英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6)
唐·德里罗的《白噪音》被认为是美国后现代派的经典小说。然而,评论界对这部作品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特色却鲜有论及。《白噪音》中的后现代戏仿艺术是该著作的一大亮点。通过对消费社会、灾难片和侦探小说的戏仿,德里罗以戏谑的语言嘲讽各种社会现实,暗示了当今美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中运用隐喻的修辞手法,借植物表达较为抽象、不易言表的情感;《诗经·国风》中也包含大量植物隐喻,借以表达诗人的情感世界。隐喻的本质是认知,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将莎翁十四行诗与《诗经·国风》中的植物隐喻归为三个大类,即“爱情花”隐喻、“野草”隐喻和独有植物隐喻,分析中西方植物隐喻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发现,虽然两部作品选择不同植物对同一目标域进行映射,但不同植物之间存在共同蕴含,形成隐喻连贯,由于人类身体体验,即认识事物的顺序与体认特征具有相似性,因此读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彼此诗歌的蕴意。 相似文献
20.
自约瑟夫.弗兰克等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后半叶提出叙事空间理论以来,空间批评日益成为有效解读文学经典的一种新视角、新范式。莎剧《麦克白》中精心设置的战场、荒原与城邦三大原型叙事空间,不仅有效地帮助读者跨越主体局限直接体验故事发生的动乱恐怖的历史语境,而且通过空间的再生和转换,深化了英雄麦克白如何因权力意志而弑杀君王,最终落得众叛亲离、名裂身亡的悲剧主题,反映了莎士比亚对英国文艺复兴后期重建道德、信仰与人情的深切渴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