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戏曲作品中的李白形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李白及其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原典之后的影响研究。李白的影响非止一端,戏曲文学的叙事技巧带来了较之传统诗文的表现更为汪洋恣肆的故事流传,戏曲作品受到审美创造者和接受群体———读者(听众)的制约也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时代意识。本文正是通过对后世戏曲中的李白题材作品全面系统的考证叙录,梳理其故事情节的渊源变化,反映出李白形象在后世的流传特点,从而揭示中国文化中李白接受史的内涵构成。  相似文献   

2.
翰林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项职官制度,在封建政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翰林制度的演变与中国封建社会中枢权力的转移密切相关,是中枢权力以专制君权为中心、由内及外不断转移的结果。  一、翰林制度的形成与演化  “翰林”之名,早在汉代就已出现,本指文学之林,是文翰荟萃的所在。“古未有以此为官名者,其设为官署,则自唐始”①。唐翰林院设置的具体时间不详,宋人程大昌认为出现于高宗乾封(666—668)以前。最初的性质是“天下以艺能技术见召者之所处也”②,充任翰林者包括文学、经术、僧道、书画、琴棋、阴阳等…  相似文献   

3.
唐代文学研究正是通过和政治、经济、历史、宗教等方面的联系向纵深拓进的,这种文化视野中的文学研究,更有利于文学演进规律的探讨和揭示。胡可先先生长期关注政治事件与文学的关系,并希望在实证研究中,对文学发展作出科学的解释,最近他的《中唐政治与文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专著问世,正是上述思想的一次实践。《中唐政治与文学》是“以永贞革新为研究中心”,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考论结合,有侧重地论述了中唐政治与文学的关系及其文学演进的规律,下编重在考据,对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了细密的梳理。上编理论色彩较强,…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简论李白的山水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李白的山水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山水诗之冠,理由如下: 一、描绘中国大好河山,表现大自然无穷景物之美是李白平生一大抱负。李白自幼喜爱山水,他在青年时代写的《大鹏赋》借大鹏的视力扫描祖国辽阔壮丽的河山。大鹏是李白的化身,他要实现他那伟大政治抱负,使祖国更加兴盛。他那“视三山”、“观五湖”、“抚四海”、“吞八荒”的魄力,既表现出他奋发向上、一往无前的精神,又表现出他对祖国辽阔疆土无比热爱的激情。李白把祖国雄伟壮丽的河山,视为主体,作为审美对象加以审视,而且要以新的视角、新的色彩、新的声音、新的气势写出前人和同时代人  相似文献   

5.
高雨 《理论界》2008,(4):150-151
李白与杜甫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两种完全不同的审美取向。李白被称为“诗仙”,其风格是“清新俊逸”;杜甫被称为“诗圣”,其风格是“沉郁顿挫”。两位诗人在诗风上出现巨大差异,根本原因在于两人在思想上、人生观上有巨大分歧。凤凰,作为古老的文学意象,它本身体现了儒、道两种文化精神。李、杜诗中的“凤凰”完美地表现了两人在思想上的儒道之别。  相似文献   

6.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读邹志方先生新著《浙东唐诗之路》潘承玉清风明月之夜,读到邹志方先生的《浙东唐诗之路》,深深感到,他在一个并不宏阔的空间里再现了千年以前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一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神就神在这里有最丰厚的文化积淀。宋以来直至近现代...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以前田园诗之审美方式─—兼论田园诗之定义唐满先,[韩国]崔雄赫人们一谈起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总是会立刻想起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史上,是陶渊明第一个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新的诗体,在诗歌的园地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在他...  相似文献   

8.
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流传千古,脍炙人口。但是,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很不一致。到目前为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三种观点:(1) 王瑶在《李白》中认为是李白二十五岁的时候,“出蜀途中离开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到江陵时作的。”(2) 朱东润在他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说:“唐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长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的中苏文学交流中,最受中国人关注、作品传播最广泛、影响最大的作家要数高尔基,他在中国的地位与影响没有几个作家可以与之相颉颃。然而他在中国的接受始终伴随了非文学因素,尤其是政治因素的介入,表现出复杂的接受状貌。高尔基作为中外文学交流史上的个案,生动地展示了特定历史条件下文学与政治的复杂关系。他作为文学家的复杂性,作品的丰富性被抹煞,对他的阅读走向程式化和政治化。这是对他的严重误读,是作为艺术家的高尔基之不幸。进入新时期,加诸在文学上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逐渐祛除,文学日益回归自身,高尔基在中国才得到较为客观的评价,然而他的作品在中国的典范性意义也就此失去。  相似文献   

10.
侯敏 《学术研究》2004,(8):132-135
唐君毅毕生致力于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的阐释 ,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美感问题进行了具体入微的思考 ,在其理论架构中 ,他往往把中国艺术文学精神与中国文化问题结合起来研究。以前学界对唐君毅哲学思想研究较多 ,但相对忽视了他在文艺美学领域的学术运思。唐君毅在中和之道、悠游之美等方面的美学涉猎 ,直入民族心灵深处 ,洞见了中国文艺精神的幽情壮彩  相似文献   

11.
李白与陶潜都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前人对于他们的创作成就论述颇详 ,但对于李白如何歌咏陶潜以及陶李二人思想文化和艺术审美上的契合之点却很少论及。本文力求通过这一角度窥探李白咏陶诗的意义 ,并寻求其身上陶潜情结所独具的深厚内蕴。一翻阅《李太白诗集》,不难见到李白对陶潜本事的多方沿用。他在寄赠友人的诗中 ,或以陶潜比况旧友 ,或以陶潜引为自况 ;陶潜既是他心灵相通的知交 ,有时又是他作为嘲谑的对象。这表面看似矛盾的心里 ,实际上又统一于诗人极其复杂的行为当中 ;诗人可以借陶潜之眼睛体察社会 ,也可以借陶潜之情愫…  相似文献   

12.
李贺作为中唐诗坛的代表 ,无疑他是带着时代特色和个性特征走进中国诗歌的圣坛。他以“鬼诗”、“鬼才”著称 ,然而他对李白、杜甫诗风的继承 ,仍是有迹可查 ,这一点中国古代诗评家中有些人已经意识到了 ,本文试从李贺同时代及其后人评论中 ,论证李贺与李白、杜甫诗歌的渊源。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史上的特异景观--"李白文化现象"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白其人其诗 ,特别是内容丰富、历时久远的李白故事传说 ,它们广泛持久的流播、衍绎和再塑 ,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李白文化现象”。李白其人其诗的超常奇异性、盛唐时代的精神氛围和传统的士文化社会心态 ,成为这一现象的生成机制 ;“三型李白论”是这一文化现象的透析思路。求解这一文化现象 ,不仅对李白研究有拓展和深化的作用 ,而且对于认识整个中国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白、杜甫、苏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这除了他们都创作了不朽的文学作品,而且还以其独特的人格精神,受到后人的崇敬。笔者以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心态上,他们分别代表了三种理想人格精神。一、真──率性任情的李白人称李白是诗仙。“仙气”源自何方?源自他的浪漫豪放、率性任情。诚然,李白的思想被公认是个杂家:他身上有儒士气、道家气、隐士气、侠士气,甚至还有些酒徒气,但这所有的气质均出自一个本源──“真”;浪漫是真,自负是真;追求是真,消沉是真;入世是真,出世是真……。李白天生一副傲骨,桀傲不驯,与…  相似文献   

15.
<正> (一)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一书中曾经指出:"忧患意识普遍地存在于中国艺术之中,决定了中国诗词的特种基调."这一论断无疑是正确的.在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确实普遍存在一种忧患意识.它是作家在探索社会、人生过程中,面对人类一切正当要求遭受巨大压抑、挫折、失败而产生的一种深邃的思考,也是基于某种历史责任感而产生的一种不安乃至痛苦的情感.这种忧患意识反映了这些作家对于国家兴亡、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从而使其作品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李白的思想较为复杂.他生活在儒、释、道、侠均相当盛行的唐代,"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他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但纵观李白一生可见,他梦寐以求的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①,他耿耿于怀的是"济苍生"安社稷".  相似文献   

16.
文、史互动与唐传奇的文体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传奇的出现被认为是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文体的小说独立之标志。传奇接受此前各种文体之写作经验,最终脱胎换骨,在唐代形成具有独立性的文学文体。这种文学性的获得是在汉末魏晋以来追求文学独立性的背景上发生的,而六朝隋唐之际文、史互动正是唐传奇获得文学精神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杨子怡 《天府新论》2006,(5):137-141
韩愈、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两座大山,他们各自构建出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世界,他们以其博大和深邃奠定了自己在唐、宋文化史上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以至赢得“韩潮”、“苏海”或“韩海”、“苏潮”之称。最早对此评价的是宋人李涂,他在其《文章精义》中说:“韩如海  相似文献   

18.
日僧空海曾随第17次遣唐使团留学长安,广泛涉猎密宗佛学、中国文学、文字学和书法等学科。回国后,他创立日本佛教真言宗即“东密”,历久昌盛不衰。空海长于草书,并为创造日本文字平假名作出过贡献。他还尊奉孔子“有教无类”学说,创办了日本首家公学。他所著《篆隶字书》,为日本现存最早的汉字辞书。其诗论《文镜秘府论》,推动了日本汉诗的创作;诗词文赋集《遍照金刚性灵集》对传播中国文化起到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的文名与作品被商业化利用,既是中唐商业发达、文化市场空前繁荣的结果,也与白居易自身的政治生涯、思想构成以及才情禀性紧密相关。他主动卖文,标志着中国文人在文学商业化进程中开始了主体觉醒,为后世文人生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他“雅”“俗”互济的文学创作,为中国文学商业化提供了艺术典范,同时也代表了中唐乃至中国文学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是中唐时代一位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心态、思想极为复杂的一位诗人。他的一生中,兼济与独善、仕隐与出处、讽喻与闲适充满了矛盾与斗争,他既有儒家的积极用世、博施济众之心,又有道家的安贫乐道、虚无恬淡之趣,更有佛禅的看破红尘、超越世俗之意。而这各种矛盾又是交织在一起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这就使他的诗文创作与人生追求表现出极为复杂的情况。《白集》中《醉吟先生墓志铭》有一段话,对白居易这种复杂的思想与心态有一个简要的说明:乐天幼好学,长工文,累进士,拔草、制策三科,始自校书郎,终以少傅致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