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民国时期中德关系的发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一战爆发,中德反目;战后德国主动调整对华关系,中德关系峰回路转;二战爆发,德国为其法西斯国家利益选择亲近日本﹑疏远中国直至断交,中德两国由合作走向决裂.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中外关系中,中德关系是重要而又特殊的双边关系。文化交流视角下的中德关系研究,呈现出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对德国思想文化的憧憬、模仿与内化:洋务期间中德的军事交流,不仅有助于德国在华良好形象的构建,而且为教育近代化奠定了基础;自清末新政起,中国教育近代化深入到制度层面,其学制演变中德国的教育理念贯彻始终;新文化运动兴起后,以科玄之争为代表的文化论战,对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论战所体现的不仅是对西学的继承,更是中西文化交融下的创新性发展。然而中德之间不平等的文化交流,使得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在西化与本土化之间游移不定。  相似文献   

3.
张敬伟 《金陵瞭望》2007,(23):24-24
中德关系,经历了中德两国几代领导人的呵护而成为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典范。因此,经科尔到施罗德时代形成的高水准高平台的中德关系唯有层层递进方可登高望远。而默克尔意识形态挂帅的政策设计却使中德关系“不进则退”。  相似文献   

4.
蔡中和 《金陵瞭望》2007,(23):23-24
“昨天,我们共同庆祝了中德两国之间的一件大事——建交35周年。目前,中德关系正呈现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活力。”这是德国总理默克尔在中国社科院演讲时对中德关系的表态。话尤在耳,但默克尔一系列大搞“价值观外交”的行为显然已危害到中德关系,受到德国有识之士的严厉批评,也遇到中国政府的当头棒喝。  相似文献   

5.
在三十年代前后国民党政府的对外关系中,中德关系占有特殊的地位,中德关系的发展及演变,对国民党政府的内政外交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德国对华军事援助在国民党政府的军事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国内学术界对中德关系的研究却一直是个薄弱环节。本文试图探讨一下三十年代前后的中德关系及其演变,求教于各位专家,同行。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德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在冷战的背景下,历经波折,终致建交。但建交后,中德关系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深刻的冷战烙印。随着冷战结束,两德统一,中德关系在曲折中迅速发展深化。科尔政府时期实现了中德关系正常化,施罗德将两国关系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默克尔时期中德关系日趋成熟。中国的发展需要德国,德国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德关系的互补性决定了双边关系可望继续保持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2010年7月《中德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的发布,为中德关系未来发展夯实了基础,勾绘了蓝图。中德两国关系将进入一个全面深入发展的新时期,德国企业对华投资将面临新的机遇,投资领域和区域将越来越宽广,很可能形成新一轮投资热潮。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德国是全球价值链上的核心国家,并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但新冠疫情给全球供应链带来了重构冲击,两国经贸合作的不确定性增加。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对出口增加值进行核算后可以看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快速提升,成为仅次于德国的世界第二大出口增加值来源地。中国价值链的独立性持续增强,而德国在上游和下游对中国的依赖度不断提高。出于经济安全考量,德国企业尝试分散供应链布局,或将在华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至其他经济体,但这并未改变两国以互补性为主导的经贸关系,由于核心制造业产业链高度融合,中德经济无法"脱钩"。当前非经济因素干扰经济议题,德国强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差异,视中国为"制度性竞争者",经贸关系作为中德关系"压舱石"作用受到限制,但鉴于两国趋于平衡的经济依赖关系,德国对华政策转向并不会对中德经贸合作的基本面产生根本影响。随着两国相互依赖关系深度和广度的提升,中德共同经济利益网络不断扩大,经贸合作依然是中德关系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程,其间中德关系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辛亥革命大大冲击了德国的侵华权益,也在客观上促使中德关系走向稳定与互利,而辛亥革命的基本精神又促使中德关系最终走向平等.  相似文献   

10.
<正>出版信息:人民日报出版社,2017年2月内容简介:本书从中德关系的研究现状出发,在阐述新的时代条件下国际格局发展的新动向及新挑战的基础上,探究了德国的对外政策变化及其对中德关系的影响,阐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以及中德关系的发展与演进。本书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探讨了在欧债危机以及中欧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两国的合作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享有土地所有权,承包农户凭借土地使用权获取农业地租,土地流转承租人作为农业投资人获取经营收入,从而形成土地所有权人、土地使用权人、农业投资人和农业工人的社会经济关系体系。  相似文献   

12.
"觉今是而昨非"之后:近年"成长小说"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种文化姿态浮出历史地表 ,是近年成长小说与以往涉及成长母题的小说之间的根本区别。其共同特征为 :小说的主人公是性格尚未定型、成熟的青少年 ;主人公与生活于其间的人和环境的关系 ,有教育与被教育的明确的施受关系 ;主人公的文化成长得到确定而充分的表现 ;成长质材足够的叙事维度。世纪末普遍的怀旧倾向 ,是成长小说的一大推力。对教育传统的深度思考 ,使其成为社会新的警示录  相似文献   

13.
小泉政府的对华政策,使中日关系降到了1972年9月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点。小泉五次参拜靖国神社,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这是向受过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受害国人民的挑衅。日本在战略层面上的改变非常明显:加速修改《和平宪法》、强化日美军事同盟、对华军事防范已进入了实施阶段。小泉政府对华政策导致中日两国之间在双边问题上的冲突日益增多,究其原因是小泉政府想遏制中国的发展势头,转移国内对其政策的不满和压力,以维护他们认为的所谓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4.
朝鲜半岛因其特殊的地缘政治因素,早已被纳入到东北亚国际政治的"合力"之中。要重新启动处在胶着状态的朝鲜半岛南北关系,不仅需要南北双方的共同努力,而且也需要周边大国的推动和协助。  相似文献   

15.
本文借鉴世界城市化的经验,从青藏高原的实际出发,对青藏高原地区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应处理好的几大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关系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而发生了变化。研究中国近代民族关系的内容、特点及发展动力,是为了更好地总结和思考中国近代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新地区主义的兴起为当代国际关系注入了新的内容.新地区主义不仅是一系列观念的载体,也包含地区层面的一体化实践活动.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进展为新地区主义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同时,新地区主义也推动着东北亚合作的制度化及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民族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西部大开发和民族教育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来探析民族教育发展对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19年创立于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为完全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它在教学中重新审视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通过包豪斯对设计教育的探索,我们了解到艺术与设计并不是彼此分离、互不相干的,而是互相联系。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从艺术中吸取美学元素并在艺术的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中国如何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科学回答了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途径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继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创造性的思想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