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9世纪60—70年代,英国殖民者对印度殖民统治机构进行了部分调整与改组,其目的是全面加强与巩固殖民统治,以防止像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这样的事件重演。本文即是论述英国殖民者的诸多调整与改组措施及其导致英印殖民统治机器的某些变化与加强的情况。 1 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暴露了貌似强大的英印殖民统治不堪一击,正如马克思所说:大起义“使英国统治从印度的一端到另一端发生动摇”因此,起义被镇压后,英国殖民者当务之急是采取措施加强与巩固英印殖民国家机器。  相似文献   

2.
1857——1859年印度反英大起义不仅在印度近代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亚洲各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爭史上也具有巨大的意义。这次起义虽然只有两年的时間,但这两年炽热的斗爭,却充分暴露了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印度一百年来(1757——1857年)社会经济各方面的矛盾,尤其表现了一百年来在印度社会中的主要矛盾。这次起义也反映了亚洲各国人民对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普遍仇恨」。从大起义被镇压后的一百年以来,关于描写起义的書籍真是汗牛充棟。但是这些著作中,特别是英国資产阶级学者的著作中,充滿了殖民主义者頑固的偏見,他們对于起义的原因和性質,都尽了歪曲和污蔑的能事。这些書籍的反动論点大致可以归納如下:这次起义是一次单純的「軍事叛乱」,只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马克思关于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的两篇文章中指出的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为理论指南,结合英国在印度殖民征服与殖民统治的史实,从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三方面论述了英殖主观上对印度的劫掠客观上却也同时促进了印度的进步的问题,说明了殖民者破坏与建设的双面效应,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的殖民时代殖民地国家的进步还不能不是"以人头做成的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这一严峻而深刻的道理。  相似文献   

4.
英国对缅甸殖民统治政策之史的考察许永璋,于兆兴英国这个老牌殖民主义国家,以其狡诈的殖民统治经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同一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统治政策,不断变换花样.然而,它玩弄种种花招,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它的殖民统治和剥...  相似文献   

5.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戏剧家、小说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人道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他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度过了一生。他进行了长达六十年的文学创作活动,写出了大量作品,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印度人民民族民主革命的曲折过程,表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统治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6.
二战法国败降德国后,恢复法国领土和殖民地的殖民主义政策就成为丘吉尔政府的既定国策。美国罗斯福政府越南非殖民化的国际托管计划从提出到放弃的过程也是美、英在越南地区从分歧走向一致的过程。日本投降后,英国在越南南部的一系列措施直接导致了法国重返越南和越南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爆发。英国是战后初期越南局势的主导者,英国殖民主义是第一次越南战争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阳一  Acacia 《中国农村》2011,(11):94-99
<正>时代背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在英国历史上享有盛名,它从1837年一直持续到1901年。一说起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的脑海中便浮现出这样一个安逸的场景:生来就享有特权的上层社会英国人,尊享着仆人的贴心侍候,闲暇时于乡村休闲度假,还拥有数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产。这些来源于小说和电影的情节,增加了人们心中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幻想。  相似文献   

8.
我们选择1939—1947年期间英国对英属印度的政策作为研究的对象,有二个原因: 一、在这英国对印度统治的最后8年间英国对英属印度的政策,是长达百年之久的英国对印殖民政策最典型的浓缩和总结。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英国对英属印度政策的本质或目的所在;2、英国放弃南亚次大陆的殖民统治是自愿还是被迫抑或无力维持;3、英国对殖民地一贯推行“分而治之”政策与印、巴分治产生的内在必然联系。 二、南亚次大陆是英国所有海外殖民地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女王皇冠上的一颗珍贵的宝  相似文献   

9.
[摘要]1773年至1784年,是英国政府对东印度公司进行调整的重要时期。议会以法案的形式,加强对公司的控制,并最终形成国家与公司共同统治印度的“双重权力中心”体制。经法案确立的国家与公司关系原则,直到1858年公司的彻底灭亡一直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东印度公司经过调整,从濒临破产的境况转变成国家控制的殖民机构;印度半岛统治政策经调整,让印度在不列颠第二帝国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英国殖民统治的侵入,冲击了印度的传统教育。西方教育的传播推动了印度整体教育的发展。然而,英殖民统治时期印度女子教育状况的改善却是极其有限的,发展进程相当缓慢。本文就英殖民统治时期印度女子教育状况进行阐述,并就其原因进行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南亚战略建构下的克什米尔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南亚战略经过不断调整,逐步发展为目前的“印巴并重”战略。美国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由不插手转为积极介入,一种较为清晰的克什米尔政策已经形成。但由于美国的南亚战略存在诸多矛盾之处,该政策的实施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今后一个时期,美国克什米尔政策将以维持现状、防止出现南亚出现大规模战争而诱发地区形势动荡为主要考虑,同时通过积极施加影响,推动印巴通过双边谈判稳步解决两国争端。  相似文献   

12.
在加拿大的历史发展过程中,1837年起义是其唯一的一次起义。单纯从军事上看,这只是一次较小规模的战斗,但这次流血行为却震惊了英帝国,导致了其对英属北美殖民地的重新认识以及《德拉姆报告》的出台。  相似文献   

13.
受多重因素的推动,印度海外移民政策在过去几十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近年来新推出的"双重国籍"政策尤为引人关注,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有力地强化了印度与海外移民间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联系。然而,该政策尽管在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后已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与真正的双重国籍政策相比仍有很大的一段距离,海外印度人目前并没有获得印度完全的国民身份和地位。虽然前景一片良好,但该政策能否实现最后的突破仍有待继续关注。  相似文献   

14.
对当前印度南海政策的战略解析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晓志 《国际论坛》2013,(1):66-71,81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自身综合国力的增长,印度对其南海政策进行不断的调整,包括扩大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影响、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以及加强与美日之间的关系等。这种调整不仅由其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所决定,同时也受到了其强烈的大国情结和战略追求的推动。印度在制定南海政策时虽然会迎合美国的全球战略部署,以实现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目标,但将会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从而最大化地实现其大国战略追求和安全利益。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美国和印度开展了越来越多的海上合作,对印度洋地区甚至亚太地区海洋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印海上合作主要是出于双方战略需求、防范中国的影响、双方海上共同利益需求和印度“搭便车”的动机。美印海洋战略根本目标具有不可克服的矛盾,长期来看合作难以持久。美国霸权政策、中美印关系的互动和美印之间其他矛盾都将影响美印海上合作。  相似文献   

16.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传导,使得世界各国也因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经济衰退。本文就美国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和我国如何通过经济政策、国际收支、货币政策、加工贸易、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来积极应对,以保持经济持续和谐发展。可供政府部门、大专院校、现代企业和金融产业的有关领导和有识之士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2008—2009年的经济危机中,美国的汽车产业遭受了严重冲击,为此奥巴马政府出台了积极的汽车产业政策。通过从救助汽车企业和扶助汽车产业发展2个维度的考察发现,在救助濒临破产企业时,政府一度介入企业的管理决策。而在扶助汽车产业时,政府加大公共投资,形成投资驱动;研发政策带动科技创新,形成创新驱动;通过规则制定、消费引导和联邦政府采购等政策,形成了政策驱动。奥巴马政府的汽车产业政策跨越了倡议和引导,进入了政府协同汽车产业发展的阶段。基于上述分析,可进而研究奥巴马政府的汽车产业政策特征。研究表明:这一政策既具有往届政府产业政策的固有特征,如以问题为导向、市场化运作以及以法律为依据等。同时,也具有定位产业方向和更注重研发与创新等新特征。探讨奥巴马政府的汽车产业政策,可为中国目前的产业政策调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美国全球战略与早期印美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关注的,一是二战后的美国对于自己在南亚地区利益的认识和对于印度的认识,二是从1947年印度独立到60年代中期印美关系的发展及其特点.文章指出,美国的对印政策从制定到实施首先考虑的是服从其全球战略,因此随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其行动也必然以"介入"和"撒手"更迭为特点,因此缺乏远见.  相似文献   

19.
中印边界冲突爆发时期,美国一改之前的亲巴政策,态度明显向印度倾斜,对其提供大规模的经济军事援助,企图改变印度的外交政策,实现"以印制华",并实现印巴和解,从而团结起来共同承担冷战的责任。但美国的构想与其努力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印度不仅没有放弃其固守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而与美国建立长期的安全关系,反而向苏联靠拢,"以印制华"战略不攻自破。特别是美国的盟国巴基斯坦向其冷战对手中国靠拢,标志着美国南亚安全政策的彻底失败。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面临日益增长的对外经济援助需求与严重国际收支失衡所造成的两难困境。为了解决这一困境,肯尼迪政府提出了援助负担分担政策,并推动形成了国际援助体系。美国的这些举措对日本外援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美国迫切需要并采取切实措施敦促日本分担其在东亚的援助负担,使得日本的对外援助一开始就向东南亚倾向;另一方面,美国主导下的国际援助体系形成之后,作为开发援助委员会的正式成员,日本的对外援助在援助数量和质量方面都需满足相应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