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儿不嫌母丑,一部《我的丑娘》让观众泪湿衣襟。72岁的“妈妈专业户”张少华走进人们的视野,她在影视作品中诠释了无数母亲、婆婆的角色,但是她的家庭鲜为人知。她到底有一个怎样的婚姻,有一个怎样的家庭?2009年5月的一天,记者与她在北京的一个小胡同口侃侃而谈,听她讲述丈夫一生的默默支持,听她讲述与儿子的“战争”……她说:“是这个家庭给予了我动力与支持,  相似文献   

2.
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是一位新旧交替时代的伟大思想家,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19世纪著名文化史家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充分肯定了但丁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首先我印象最深的书,是读大学的时候看到的《世界文学》复刊后的第一期,上面有很多“全新的作品”,也包括霍桑的《教长的面纱》,当时读得非常震撼,这类神秘性的作品从来没有接触过,心灵上有非常强烈的眩晕感,包括这本杂志的插图、肯特版画等等,都让我惊奇无比。所以,经常想,一个人在少年时代读得的书,可能会在一生中留下烙印。读什么书,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木偶奇遇记》,记得我是初中的时候读的。也算幸运,后来对儿童文学的兴趣就保留着,等女儿长大以后,为她买了几乎能买到的外国的童话作品,我自己也把其中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  相似文献   

4.
贝亚德丽采是现实与精神世界中但丁苦思苦恋着的恋人。但丁因为对她的爱而诱发了创作激情,又正是追寻这“爱”的创作使但丁崛起于文坛。贝亚德丽采是但丁树起的偶像,《新生》和《神曲》是但丁刻下的碑铭。在这偶像与碑铭之上,他袒露了自己钟情的精神之爱,并为此而感到富有充实、满足奋发,从中体味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当研究生,除了教授以外,接触较多的要数系里的秘书了。我所在的地理和规划系的两个秘书一个叫马丽安娜,一个叫珠恩。她们都是半职,每过5天转换着上两天、三天班。当我被介绍给已经是祖母的马丽安娜时,她睁圆了双眼,“天哪!你在中国已经教了7年大学,看上去真年轻啊!”见到她那副吃惊的样子,我有意告诉她我在中国还有个儿子。“上帝啊,你还有个不到4岁的孩子!”这回的吃惊换了个性质,她担心我想儿子想得读不进去书,又为我儿  相似文献   

6.
老友信箱     
《老友》2007,(11)
关爱老年人的《老友》刚退下来那阵,我心情极端孤独和苦闷。这时,儿子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便去邮局给我订了一份《老友》杂志,让她来陪伴我度过这退休  相似文献   

7.
梳理了14世纪至19世纪后半叶但丁政治理念在欧洲的境遇及其与但丁诗人声誉的联系。除“俗语问题”外,但丁在《帝制论》中提出的政教分离的政治理念是他最初遭到反对的最重要原因,虽然在15世纪~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中但丁的理论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17世纪~18世纪人们对但丁的低俗化误读使他的诗人声誉仍然下滑。但丁的声誉随着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呼唤民族解放的欧洲浪漫主义运动而不断走向辉煌,这一转折点就是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  相似文献   

8.
童年的书香     
窗外又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六年级的我趴在窗外回忆起童年。哇!我闻到了童年的书香……六七岁的书香是神秘的,母亲为了引发我对书的兴趣,便买了一本童话书,每天晚上读给我听,那时我最爱看《一千零一夜》和《安徒生童话》,里面白雪公主的继母令我厌恶,公主和王子的结合令我高兴。对丑小鸭受到的歧视,感到怜悯,  相似文献   

9.
植物人生     
董改正 《中华魂》2014,(4):40-40
正"性如竹影疏中日,仁是兰香静处风",这是金岳霖题赠民国名嫒沈性仁的藏头联。沈性仁是浙江嘉兴人,其夫陶孟和是著名社会学家。人如其名,性仁淡雅如菊,亦风韵雅致,让林徽因赞叹、歆羡,让金岳霖倾慕。她去世后,金岳霖写下情深意切的祭文,被称为民国最动人的文章。费正清称她为"我的朋友",徐志摩和她共事翻译。她的人生中往来着当世名流、多情才子,却清雅清洁,没有任何绯闻。金老说她"佛家的居心遇儒家的生活"。她是白话文的先驱,翻译的《遗扇记》,是最早的白话语体文本;她和丈夫翻译的凯恩斯《欧洲和议后的经济》,是在1920年。和徐志摩合译《玛丽玛丽》,震动文化界。而她1921年翻译由商务社出版的房龙名著《人类的故事》,在中国掀起了"房龙热"。曹聚仁先生兴奋地写道:"20年代偶然买到中译本《人类的故事》……我发痴似的,把这本史话读下去。车来了,我在车上读。晚饭吞下后,就靠在床上读,一直到天明……这50年,除了《儒林外史》、《红楼梦》,没有其他什么书这么吸引我了……房龙对我的影响,实在比王船山、章实斋还深远呢!"  相似文献   

10.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虽然爸爸妈妈都不识字,但爸爸还是会经常从厂里借来连环画,有时候姐姐哥哥抢着看,我就缠着他们读给我听。上小学识字以后,晚上临睡前妈妈会坐在床边,我就捧着书读给她听,这成了我儿时最美的记忆。  相似文献   

11.
正这几天,杭州的孙女士一直心怀忐忑,因为在某民办小学读六年级的儿子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游学活动,要在英国待两周。儿子从小到大,这是第一回离开她身边,也是第一次出国。往年寒暑假,她都是陪儿子在国内旅游,今年却改了主意:"我是被逼急了,现在才知道,儿子小学6年,全班竟然只有他一个人没出过国。"(8月1日《钱江晚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管是国  相似文献   

12.
国家的统一乃民族兴旺发达的保证———读辛益著《意大利近代史》周兴泉(作者:周兴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审,北京100720)获悉辛益教授的《意大利近代史》一书已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面世,甚感欣慰。因工作关系,也因为我是这部书的最早读者之一,愿在该书问...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神曲》主要阐述了但丁的民族得救理论。但丁针对意大利的严重分裂和意大利人民族意识的虚无,在《神曲》中努力张扬“整体意大利”和“意大利人得救”的概念,把培养意大利人的民族意识,特别是企盼意大利人得救作为他的基本内核,并将其深蕴于政治、宗教、哲学观,从而构成理论大厦。  相似文献   

14.
心虚让我备感紧张,这学期学校给了我一个学习的机会,安排我去教一年级,我的确得从穿针学起。虽说教学应大胆创新,从没教过一年级的我可以说是如履薄冰。举个例子,像在教学拼音前,我得请同年段的老师先把拼音读给我听,我真怕自己一开口就错,毕竟,首因效应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今天,我谈谈自己学“穿针”最深的一点感受:  相似文献   

15.
一但丁·阿里盖利(1265—1321年)是十四世纪意大利大诗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伟大的先驱者。关于他的传记资料现存不多,他的后辈卜伽丘曾为他写过传记,但据说可信的材料不多;倒是他自己在名著《神曲》里点点滴滴地提供了一些资料,使我们粗略地知道了他的家世。他的高祖叫卡却基达,是个骑士,参加过十字军远征,娶妻阿里盖利氏。以后但丁的家族就以阿里盖利为姓氏。但丁的老师名叫柏吕奈多·拉丁尼,他曾向这位老师学过拉丁文,并且感谢这位老师的教导。在《神曲·地狱篇》第十五章里,但丁神游时曾见过这位老师,并诚恳地对老师说:“你决不会给人类所遗弃的:因为在我的脑海之中,刻划着你亲爱的、和善的、父母一般的面貌”,“你在世的时候,屡次训导我怎样做一个不朽的人物,因此我很感谢你。我活着的时候,应当宣扬你的功德。”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看到但丁是非常崇拜柏吕奈多·拉丁尼的。除了柏吕奈多·拉丁尼以外,但丁还有一位精神上的导,师这就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他称维吉尔为“众诗人的火把”,并说自己“已经长久  相似文献   

16.
没有人能替代的绿萍为了给《又见一帘幽梦》造势,68岁的琼瑶也开设了博客,首篇博文聚焦的就是"绿萍"的扮演者秦岚。琼瑶博客中写道:秦岚,她是我们全剧中,第一个决定的人选。几年前,我第一次见到秦岗,就非常非常喜欢她。拍摄《天上人间》时,我让她演了知画。这次要拍《又见一帘幽梦》,秦岚居然以新人姿态,参加了试镜!我看到秦岚,顿时眼睛一亮。没想到时装打扮的秦岚这么出色,简直让我惊艳!她试演了一场和陶剑波的对手戏,无论眼神、对白和肢体表现,都恰到好处。我立刻决定:她就是绿萍,没有人能替代了!她都做到了,给我一个让人震撼的绿萍!  相似文献   

17.
梳理了14世纪至19世纪后半叶但丁政治理念在欧洲的境遇及其与但丁诗人声誉的联系。除“俗语问题”外,但丁在《帝制论》中提出的政教分离的政治理念是他最初遭到反对的最重要原因,虽然在15世纪~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中但丁的理论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17世纪~18世纪人们对但丁的低俗化误读使他的诗人声誉仍然下滑。但丁的声誉随着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呼唤民族解放的欧洲浪漫主义运动而不断走向辉煌,这一转折点就是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  相似文献   

18.
我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精神之谜》谈的是全息现象,局部大于整体,这本书对我的教学很有影响。花功夫读的一本书是《奇妙的心理效应》,当时还是在师大图书馆看的,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这本书几乎手抄了下来。最近才看《平凡的世界》流了好多次泪,最后不敢看下去,所以还留了点悬念。我最早看的两本书是《敌后小英雄》和《格林童话》,当时还小,看后幻想好多,让自己整个儿生活在童话里,常傻傻地自言自语。能让人有眩晕感的书籍,它的感染力一定无以伦比,有机会一定找《世界文学》来瞧一瞧,但愿我也能被眩晕。让我想起一本令我动邪念的书,叫《现代…  相似文献   

19.
今天,我读了《给爸爸打工》这篇文章后,深有感触。文中讲了一位美国父亲让自己的孩子从六岁时便开始在他的小餐馆里做一些杂活,从而磨练他的意志。由于小时候养成吃苦耐劳,严格自律的品质,儿子在参军后表现突出,两年后就被提升为上尉。文章有这样一个片段:当儿子在餐馆里的劳动得到大家赞扬的时候,儿子提出要父亲发些工资给他。但父亲却对他说“:你现在的劳动能够养活你自己吗?”儿子从此再也不提工资的事了,工作得更加认真了。看到这,我不禁想到自己的父母。他们几乎不让我做任何家务事,我每天早上一起床,洗脸刷牙的水都为我准备好了;当我…  相似文献   

20.
莫春华 《新少年》2010,(6):35-35
儿子内向、文静,天生就喜欢看书。这大概和遗传有关系。上学后,我为他订了好几种少儿读物,比如《新少年》、《好孩子画报》、《故事大王》等。由于才上一年级,好多字还不认识,每期《新少年》来的时候,他都让我跟他一起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