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司马炎建立的西晋王朝,由于社会矛盾的全面激化,只延续五十三年就覆灭了.这在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封建王朝中,是短促的,仅次于秦、隋两个朝代.本文拟从西晋王朝地主阶级贪欲和权势欲来探索其速亡的所在.一秦、晋、隋三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虽然处在不同时期,但就速亡的原因而论,却有一个共同性的特点,即统治集团贪欲的恶性膨胀及其政策的破坏性.但是,剥削阶级的贪欲应该说具有两重性,即促进历史的发展和阻碍历史的前进,这就是对历史发展的杠杆作用和破坏  相似文献   

2.
两千多年前,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孔丘曾提出一个“有教无类”说。孔丘所说的“教”,本来是奴隶主对奴隶进行强制军事训练和思想灌输;“无类”,则是讲不分氏族的差别。“有教无类”就是不分氏族,按地域编制对奴隶进行强制教练。可见“有教无类”并不是什么全民教育的口号。但是,历  相似文献   

3.
原始氏族的“宗教活动”,是以集体的祭奠活动为主要内容,它的存在积极地影响着、维系着氏族本身已经十分微弱的联系纽带,在此纽带之内的成员们的祭祀活动,我国史书典籍中多称为“社”祭。“社”既由以农业为其主要经济部门的氏族脱胎而来,所以,春秋战国往往用“社稷”一词代表国家,最初,似应指氏族实体,与原始公社不无关系。由于新兴的奴隶制“新的需要和利益,这些新的需要和利益不仅同旧的氏族制度格格不入,而且在各方面都是同它对立的”,这种对立性也就决定了“社”——氏族制宗教活动的残余形式与国家政权间的矛盾的绝对性与发展过程中统一的相对性、暂时性的复杂关系,这种关系波浪式的、渐进的始终贯穿在各阶级社会形态之中。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是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它是在产生了私有财产和阶级以后才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为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我国古代大约在父系氏族社会晚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于是就出现了私有财产和阶级,部落之间也随之不断发生战争以争夺财富和劳力。这时,氏族组织解体,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公社便逐步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奴隶制所代替。史书所谓“禹传子不传贤”、“家天下”,就是  相似文献   

5.
根据古代藏文史料的记载,公元六世纪时,藏族地区已经进入奴隶制社会。在阶级社会前,藏族社会没有出现国家这种专门施行强制的特殊机器,因之也没有法律规范。那时,人们“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种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种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自从有了习惯,当事人的氏族和部落就用它来解决争端和纠纷,以维护整个氏族部落的利益,到了阶级社会,由于出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社会自身也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样就出现了  相似文献   

6.
在《史记》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认为司马迁的道德观是进步的,他站在被压迫阶级方面,揭露与批判了封建道德的虛伪性。如有人说:“司马迁指出当时有两种道德,一种是有财富有权势的人的道德,一种是被压迫者被统治者的道德。”又说:司马迁之反对封建主义的道德律,居然敢于给道德范畴打上阶级对抗的烙印,这的确是前无古人的创见。”有人则说:司马迁“不仅区別了不同阶级的道德,而且是站在被压迫阶级方面猛烈的攻击压迫阶级道德,这是他的道德观点的非常进步的一点。”有人更说:司马迁“怀疑封建统治阶级所谓圣贤和所谓仁义道德。而从实际出发,‘已饗其利者为有德’,肯定了另一类人  相似文献   

7.
析戾太子之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戾大子之狱是对晚年的汉武帝身心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此一父子相惨的悲剧表面上看是由许多偶然因素促成的,实际上源于对“独占”、“排他”和“终身制”的皇权的争夺,是权势欲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扭曲。此一事件促使双武帝对自己的活动进行深沉的反思,从而导山治国之策由“多欲”到“无为”的回归,为“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原始社会,以血缘纽带为基础的氏族制度,是基本的社会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变迁,由最初的母系氏族演变为父系氏族;由氏族发展出胞族、部落等组织。进入阶级社会后,在不少地区和民族中氏族组织依附于政权组织而残存很久。达斡尔  相似文献   

9.
劳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历史前提,也是一切历史的前提。氏族制度解体以来,劳动成了被压迫阶级的事情,最强大的生产力也就是劳动阶级本身,因此生产力的每一步解放,必然表现为劳动阶级的解放,生产力的解放和人的解放是一致的。 奴隶、农奴和雇佣工人是三个劳动阶级,而奴隶制、农奴制和雇佣劳动制又都是所有制,“因此,被压迫阶级的解放必然意味着新社会的建立”,“这个阶级的名称、社会地位改变了,农奴代替了奴隶,而他自己又被自由工人所代替”,社会形态也就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  相似文献   

10.
政教合一制史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是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人类社会史上,曾经有过一段漫长的、没有也不需要政治的时期;随着人类社会分裂为阶级,出现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以及形成国家时,政治才产生。而宗教的出现则远远早于政治。宗教发端于原始时代的氏族制社会,是随着氏族制的形成而产生的。宗教一般可分为自然宗教(或氏族宗教)和人为宗教(包括国家宗教和世界宗教)。自然宗教系指原始社会氏族时代的宗教,人为宗教是指阶级社会的宗教。在原始社会,自然宗教仅仅同当时无阶级存在…  相似文献   

11.
<正> (一) 部落本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初始形态。由于部落是由一个氏族为核心或由几个氏族联合组成的,所以马克思将其称为“血缘共同体”。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大部分血缘氏族部落基本解体,但是在一些少数民族中部落这一群体却以其变态形式即地域部落的形式延续下来。地域部落仍明显保留着原来部落的名称,以及许多关于氏族部落观念的残余,而且留有时间甚久。一些游牧民族,直到封建社会,还有这种部落残余,居  相似文献   

12.
老子"无知无欲"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三章》所谓的"知""欲"具有特定的内涵,"知"就是机心、机巧,"欲"即私欲、物欲、贪欲.一方面,黑暗的统治是贪欲、机巧和滥用暴力的原因,它导致社会混乱,民不聊生;另一方面,贪欲是诱惑,放纵的背后是自食恶果."知"、"欲"是"无道"世界的必然产物,以"有为"的表现形式凸显社会危机."无知无欲"体现向"道"的回归.只有"无为"政治才能保证自然秩序,只有在这种秩序下,一切人为的恶果才能消除.  相似文献   

13.
论信息技术革命的权势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国际权势本身的若干基本性质,随之而来的是“技术权势”和“软权势”的重要性急剧增长,信息技术革命从根本上导致权势载体的急速增生、权势性质的重要变动以及权势行使方式的高度多样化。因此,信息技术革命的权势效应将对整个世界政治议题和社会政治力量的构成以及国家和国际安全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血亲复仇”是氏族社会的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其表现为:当某氏族或部落的成员遭受其他氏族或部落成员伤害时,受害者所属的氏族或部落认为是对其整体的侵犯和伤害,并对肇事者氏族或部落进行集体的报复行动,以求获得相应的报偿。这种报复常常由血腥的械斗发展为大规模的氏族战争,持续很长时间。同时,“血亲复仇”也成为一种为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的行为准则和道德习俗沿袭下来。人类学、民族学的大量资料证明,历史上世界各民族处于氏族社会这一发展阶段时都曾有过“血亲复仇”;同时学者们还发现,即使在本世纪,仍处于氏族社会的民族依然保留复仇的观念,遵守这一习俗。血亲复仇的具体方式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特点,但这一社会现象和习俗却是世界性的。它在整个氏族社会从母系氏族制、父系氏族制到军事民主制都是十分盛行的,是原始战争的重要原因,血亲复仇战争是群体性的,大规模的,野蛮,残酷,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因此,在氏族社会晚期即向阶级社会的过渡时期,它逐渐转变为同态复仇、以赎金赔偿代替大规模的血腥仇杀。此后,尽管大规模的血亲复仇不再那么盛行,但作为一种观念却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乃至现在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5.
《礼记》是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史必读的重要著作之一。尤其是其中《礼运》篇的“大同”与“小康”的两段记述为复原我国原始社会氏族制度提供了一些可贵的资料。因而,史家治史征引者纷纷,对这两段的记述所反映的社会制度的看法颇为一致,都认为这两段记述中的“大同”之世明显地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一些特征,“小康”则是阶级社会的写照。笔者认为“小康”之世所描述的特征是否是阶级社会,则可商榷,需从计议。本文拟以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著作中的基本理论为指导,联系“大同”、“小康”之世的实际,对其所反映的社会性质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得到指教。  相似文献   

16.
国家和法律都是阶极社会的产物,都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是“统治阶级公开以武装强制执行的所调国家意识形态”,它和军队、警察、法庭等项国家机器一样,都是保护一定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既没有超阶极的国家,也不能有超阶级的法律。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和法律的根本观点,也是社会的历史发展所证实了的客观的科学真理。可是一小撮资产阶级的右派分子借口百家争鸣和帮助党整风,在反对“教条主义”的幌子下,却散布了“资产阶级法律是反映着不同阶级的立场,维护着不同阶级的利益。”“资产阶  相似文献   

17.
国家权力需要制约,是由国家权力的性质决定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国家是一种与社会相脱离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的公共权力。这种公共权力渊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公职。在原始民主制时期,各种公职“是在全社会的监督之下”,“由个别成员来担当”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18—219页)承担公职的“个别成员”是社会公仆,是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军事首长、议事会和人民大会构成了发展为军事民主制的氏族社会的各机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60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氏族制度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分裂为阶级所炸毁,氏族制度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而它的各机关  相似文献   

18.
两千多年前,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孔老二、孟轲之流,为了维护和恢复奴隶主阶级的反动统治,从历史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出发,大肆贩卖“男尊女卑”的反动思想。宣扬“妇道”的“启蒙教科书”《女儿经》,就充满了这种反动思想的毒汁。它遵循孔孟之道的“男女有别,国之大节”的禁令,兜售“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黑货,宣扬什么“妇女第一是安贞”,“织纺裁剪皆须会,馍面席桌都要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成吉思汗的战争观─—战争解决问题─—巴音图以战止战成吉思汗所处的时代,是蒙古社会从氏族制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的变化,主要的是由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  相似文献   

20.
<正> 战国之世,墨者之言盈天下,与儒家并称为世之显学。墨学有十大纲领,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它简直就是墨家用以改造社会的政治宣言。本文只谈他的尚贤和兼爱。论墨子的尚贤思想在墨子的政治主张里,“尚贤”是其最重要的思想。所谓“尚贤”,就是希望统治者任用“贤人”做官为政的意思。尚贤不是墨子的发明,可以说古已有之,但贤人的含义在各个时代,各个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那里,性质是不同的。我们探讨墨子的尚贤思想,不是说他也主张尚贤,而是着重地阐明他的尚贤主张的阶级性质和时代意义。我们不妨追溯得远些:殷周社会保存了不少氏族制度的残余,并且和这种阶级社会的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