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以“香格里拉”命名的饭店、宾馆相继出现。“香格里拉”,意为空想的世外桃源。它本来指美国陆军航空队的秘密基地。在詹姆斯·尔顿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香格里拉”指中国西藏的群山之中与世隔绝的地方,居民永远过着和平宁静、悠闲的生活,人人青春长在。可是,一旦离开这块地方,长寿的奥秘随即丧失,人立刻变得衰老。这部幻想小说被搬上银幕后引起了轰动。“香格里拉”因此成为一个很流行的名词。“香格里拉”一词的来历  相似文献   

2.
被称为“东晋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亭,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后改名为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教育家。浔阳(今江西九江)人,曾入仕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乡隐居。他的《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开创了田园诗体系,使田园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先生以其优美、恬淡的笔触,表现了具有纯朴民风生活状态的小说《边城》,呈现出一段唯美的“桃花源”之旅。《边城》构筑的是一个远离世俗的宁静、和谐的理想世界,一个未受现代文明冲击,充满原始自然美、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世外桃源之地。正是这座理想的“希腊小庙”,不仅勾勒出人人向往的理想圣地,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对现实人生的忧患意识,体现了深沉的人文关怀。本文正是以人文关怀的视角,通过对《边城》的深入解读,揭示小说构筑的小城之美、人性之美,与当今社会的人性冷漠、拜金主义形成鲜明对比,以此强调人文关怀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施水清 《城市》2010,(6):68-70
公元421年,陶渊明写下中国文化史上脍炙人口的著作《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图画:人人劳动,自给自足,没有剥削和压迫,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公元1793年,大清国的乾隆皇帝拒绝了英国特使马戛尔尼的通商要求,并作出了一个令今人视为愚蠢至极的答复,表示天朝根本不在意“外夷货物”。乾隆皇帝的闭关锁国并没有成就他想像中的千古盛世,鸦片战争之后,  相似文献   

5.
交际是现代开放生活的象征刘湛秋晋代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描述了桃花源人怡然自得的幸福景象,其中有一条就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谁能想到,当时人们对幸福的价值观之一竟然是“不相往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拒绝交际。当然,古代人也不全如是,...  相似文献   

6.
《社会观察》:以往我们谈健康多是指个人健康,而现在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健康”,您认为何为一个健康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问:李慎之先生曾经评价您的专著《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发现另一个中国”,一个隐形中国。在儒家“无游民,无旷土”的理想秩序中,您认为游民与中国社会构成什么关系?作为社会脱序者的游民的势力究竟有多大?  相似文献   

8.
中洲桃花源     
南源 《老年世界》2007,(20):40-40
自从晋代陶潜写出《桃花源记》以来,1600年了,这篇文章一直传颂不绝,其原因大约在于人们企望世上有一个世外桃源:它与世隔绝,风景优美,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没有人间的尔虞我诈和战乱之苦。桃花源逐渐成了人间仙境的同义语。可惜,现实世界里是没有人间仙境的。然而和它类似的地方却也并非桃花源所独有,在中原腹地的郑州,就有一处桃花源似的地方,它甚至在很多方面超过了《桃花源记》中的描写。  相似文献   

9.
孔春艳  陈发 《职业》2011,(6):71-72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鱼”只能满足一时之需,而“渔”却让人有谋生的本钱,也有了就业的能力。在今天的这个就业负荷加重的社会,就业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让不诘世事的青年找到理想的职业?这就需要进行有效的引导。对于那些没有条件继续深造的技校生,如何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课堂上培养他们的就业能力,引起了我的深思。  相似文献   

10.
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集》,其词多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案香檀”之作,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的艳情词,其作者多为西蜀文人,却收录了并非西蜀文人皇甫松的词十二首,数量虽不多,但每首都包含真情,有别于《花间》中举目皆是的无病呻吟之作。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杂志创刊十六年来,我年年订阅,期期必读,是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我视《老年人》杂志为政治母乳,每期到手先看“老人言”,再看封面标为要目的文章,然后看其他内容。今年第三期,《武汉新鲜事:总经理退休当门童》、《大义女子陪着养母做新娘》这两篇文章,我读后深受启迪和教育;《生活方式决定你的健康状态》一文,连读两遍仍不想放手;关于人寿保险的策划报道,也给了我很大启发,我打算让老伴参保,既减轻儿女的负担,也为我辞世之后让老伴无温饱之忧。《老年人》杂志的文章篇篇可读,开卷有益。诸如“社会纪实”、“银…  相似文献   

12.
《老年世界》2014,(8):43-43
酒,本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饮料,属于人们日常生活饮食中的一部分。《释名》说:“酒,酉也,酿之米曲。酉,怿而味美也。”最早写作“酉”,字形上像一个容器,说明是装在一个容器中的液体。其味道很美,饮了使人心情激荡,兴奋而愉悦。到后来,酒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饮料,人们发现了它许多特殊的作用和价值,于是其功用就发生了变化。如《汉书》中说:“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百福之会。”后来梁《春秋纬》也有类似的说法:“酒者,乳也。  相似文献   

13.
《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夫孝,德之本也”。可见孝德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修养,孝是人伦之根、仁爱之本。虽然现代社会对孝有新的理解,但是,一个人若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孝,你还能指望他对亲戚朋友好,对工作负责,对国家忠诚吗?  相似文献   

14.
蒋建国 《老年人》2003,(7):26-26
尊老爱幼,政通人和,是一种社会理想。尊老爱幼偏重于家庭和社会方面的要求,政通人和偏重于政策和国家方面的要求。但是,治家、治国、管理社会,在原则和方法上有相通之处。所以,我国传统文化把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孔子的《论语》对理想社会的描述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尊老爱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对我们现在来说,就是认真做好老干部工作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第一,要提高认识。要看到两个趋势。第一个趋势是社会老龄化,“白发浪潮”正滚滚而来。老年人的状况,寿星多不多、身体好不好、心…  相似文献   

15.
笑汀 《老年人》2007,(10):48-48
三面环武陵、雪峰二山,全境滨沅、澧、洞庭之水,常德可谓尽得山川之雄奇灵秀。然常德赢得千秋之誉、迎来四海之宾的魅力,绝非单纯得之于造化之功。追本溯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应是开启常德“深闺之门”的第一把人文钥匙:在中国大地上,因一诗一文而得以开发、发展的城市或景点应该不少,但都远不及常德之如此典型。  相似文献   

16.
一、人类对理想社会的长期追求 古今中外各种理想社会实质上就是一个人人生活有保障的社会,社会理想的主要内容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基本吻合。在中国古代,最典型的社会理想,莫过于“大同社会”。《礼记·礼运篇》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很明显,这段话中包括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许多内容,如职业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和对弱者生活的保障;社会救助等。它所涉有的对象包括壮、老、幼、鳏、寡、孤、独、残等。可以说这是古代社会保障的一幅相当完整的理想构图。  相似文献   

17.
江元昌 《中外书摘》2011,(12):62-64
四川的哥老会,又称汉留,俗称袍哥。相传是清初郑成功领导的反清复明组织“洪门”的一个分支。约在康、雍、乾(1662-1795)年间,随湖广、闽、粤、赣移民传入四川。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带有社会互助性质、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袍哥”之名,相传得于《诗经》中“岂日无衣,与子同袍”之句,意指入会者皆是异姓兄弟,同生共死。袍哥又名“汉留”,得名于《三国演义》中关羽在曹营留旧袍之故事。间指入会者誓不事清,奉汉反满之心。  相似文献   

18.
郑也夫先生的文章我很爱读。原先以为他只是善于“小中见大”,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如今读过他新近出版的《后物欲时代的来临》,方知也夫先生亦擅长理论营构,而且以往的许多作品早已作了铺垫,这本书算是水到渠成之作。跟鲍德里亚(也译做波德里亚)、卢瑞和马尔库塞等思想家不同,也夫先生不仅阐释了西方上世纪60年代末出现并正在今日中国生成着的消费社会的内在机制,而且着力勾勒了“现今社会中已经和即将出现的趋势”,即后消费时代的生活特征。  相似文献   

19.
所谓的“第四类情感”,按时下流行的说法,是指成年男女之间“比友情多一点,比爱情少一点”的某种感情。发生于这种情感的人,又被称为第四者,《中国社会导刊》的记者形象地用一个汉字“暑”加以指代,以区别于世俗所谓的“第三者”。眼下,有关“暑”的说法,正在某些群体热议中。  相似文献   

20.
轶事     
《社会观察(上海)》2004,(3):M001-M001
■马寅初读书讲效率,他说,“我可以肯定地说,1+1决不等于2”,“我这指的是看一小时的书,接着再看一个小时书,绝不等于看了两个小时的书。因为前一个小时与后一个小时的学习效率不同。”——摘自《学林散叶》■法学家吴经熊早年留学,精通德法英和拉丁语。但听他讲外语后,便可知他是宁波人。他人以其发宁波音戏谑。吴正言厉色说:“此乃宁波人之忠于故乡风土也。君不见贺知章之《回乡偶书》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