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王义钫 《老友》2014,(4):48-48
正一、竹枝词的由来竹枝词本是巴渝一带的民歌,演唱时以笛、鼓伴奏,声调婉转动人。内容多数是歌唱男女之间的恋情和生产劳动中的感受,传达了巴蜀一带的风土人情。中唐诗人刘禹锡在任夔州刺史时,对这种民歌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嫌有些民歌太俚俗,进行了搜集、整理和改造,并模仿竹枝词的风格创作新诗,内容也多是吟咏巴渝风物。后来,白居易、顾况等人也有拟作,其作品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二、竹枝词的特色大体说来,竹枝词有3种类型:一类是文人收集整理的民间歌  相似文献   

2.
“竹枝”,原是流传湘鄂川黔边的一种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依据这种民歌的格调,创作了《竹枝词》共二十一首,遂成为唐代中叶以后风行的一种诗体.湘西土家族聚居各县,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左右,先后改土归流,汉文化大量传入,“竹枝词”这种诗体很快的被土家族地区文人所接受.永顺地区的一些文人(主要是土家族),写了大量“竹枝词”,总名曰《溪州竹枝词》.它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湘西土  相似文献   

3.
竹枝词原为巴蜀民歌,可抒情和吟咏风土。自唐代以后竹枝词成为文人喜爱创作的诗体,并以歌咏爱情为主。清以后的西湖竹枝词和宁波竹枝词则以吟咏地方风土人情为主,与前朝风格迥异。这一变化与清代诗人们的创作心态和创作理念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指出:“唐朝的《竹枝词》和《柳枝词》之类,原都是无名氏的创作,经文人的采录和润色之后,留传下来的。”这一论断,一针见血地指出《竹枝词》的本色是民歌,这是很正确的。但是,文人《竹枝词》并不是采录无名氏的作品,然后润色加工的结果,而是唐代诗人在民歌“竹枝”的故乡即巴山楚水一带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体验,掌握了“竹  相似文献   

5.
<正> 竹枝词起源很早,是可以与音乐、歌舞结合的民歌。自唐代以后,许多诗人也写竹枝词,这种竹枝词,既具有浓郁的民歌色彩,又具有不同于七绝又类似七绝的格律形式。清代有人问王士祯:“竹枝词何以别于绝句?“王答:“竹枝咏风土,琐细诙谐皆可以入。大抵以风趣为主,与绝句迥别”。①在内容上,它以记述各地的风土人情、风俗流变为主,兼以其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连方言俗语也可以入诗,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诙谐、  相似文献   

6.
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编辑的中国民族史地资料丛刊之四《巴塘志略》中附有《巴塘竹枝词四十首》(以下简称《竹枝词》)。这些富有民歌色彩的诗作,以通俗的语言,轻快的音调,以及恰到好处的藏语译音,真切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巴塘社会的现实及时代风貌。《竹枝词》所反映的事实在《志略》中都有记载,但它所展示的巴塘藏族社会生活画面更加广阔,更加深刻。这四十首诗很有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读起来深有“身临其境”之感,使人  相似文献   

7.
考订《竹枝词》之起源,《乐府诗集》云:“竹枝,巴歙也。”巴,即巴郡,在今四川东部,歙,即民歌。“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亩渐稀。”可见这种流行于川东一带的民歌,古已有之。及至唐代,《竹枝词》获得了划时代的发展。正如鲁迅所说:“唐朝的《竹枝词》和《柳枝词》之类,原是无名氏的创作,经文人的采录和润色之后,流传下来的。”鲁迅在这里所说的对先前《竹枝词》采录和润色的唐朝文人,就是颇有见识的著名诗人刘禹锡辈。周作人也说过:“说起竹枝的历史,大家总追踪到刘禹锡那里去,其实这当然古已有  相似文献   

8.
乾隆朝新疆竹枝词创作因为时代的特征与地域的影响,主体情感格调高昂、民俗内容丰富全面、创作风格繁富,手法多样,民歌风味较浓。《塞上竹枝词》想象奇丽,民歌风味浓厚,最善于描述物象。《伊犁纪事》清新明快,构思精心。《西陬牧唱词》气势宏大,古雅流丽,善于将少数民族语词运用于诗歌,使诗歌在古雅之中洋溢着西域地方色彩。  相似文献   

9.
早期《申报》刊载了大量的竹枝词,它们以通俗平直的风格描述了上海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娱乐生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申报》早期大量刊载竹枝词,一则可以看出《申报》早期内容编排的大众化和通俗化趋势,同时也全面理解清末当时上海报刊文化消费的好奇性和民俗性。  相似文献   

10.
《摘石榴》是五河民歌的典型代表,它以独特的韵味和优美韵律反映了五河人民的精神风貌和风土人情。从民歌的地域性、传承性、变异性等方面进行探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民歌《摘石榴》的艺术特性和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1.
闽南歌谣是我国民歌海洋中的一枝奇葩,这不仅是因为它所具有的独特地域特色,更主要是它与当地人民的方言、文化、风土人情紧密结合。闽南民间歌谣与其赖以生存的特定的方言环境和地域文化之间,特别是闽南方言韵律与民歌乐律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动态联系。其演唱语言的韵律与方言语调中的平仄起伏、韵脚谐舍之美.能让当地人民一听即懂,一唱就能引起共鸣。  相似文献   

12.
竹枝词原为巴人民歌,其源头可上溯到春秋时期的《下里巴人》。竹枝词未必是由《下里巴人》直接演化而来,但它们同为巴人民间歌谣,必然在审美心理和文化内涵上有着相通之处。民间竹枝词最初和最主要的用途当是祭神。在发展演变中,即使是祀神之曲,其内容也多世俗化了。从风格上看,民间竹枝歌曲调多凄婉愁苦之音。从内容上看,以吟唱恋情为主,同时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了当时的民俗民风。民间竹枝歌经唐代文人的大力仿作和提倡,《下里巴人》变为《阳春白雪》。  相似文献   

13.
清人董伟业所著《扬州竹枝词》行世后,当时就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毁誉不一,褒贬各异:有人誉之为“董孤直笔”,有人责其“无和平忠厚之旨”;有人爱不释手,将其誊写藏之枕箧随手阅读,有人恨之入骨、究之于官而遭笞杖。其后二百多年来,效而为此者,颇不乏人。今人路工在其编选的《清代北京竹枝词》前言中说:“到了乾隆年间,竹枝词风行起来,董竹枝的《扬州竹枝词》和杨米人的《都门竹枝词》,影响最大。”为何董氏竹枝词能有此深远影响,以及对当时社会震动之大?本文试就这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以请方家指教。董伟业,字耻夫,号爱江,原籍沈阳,流寓甘泉(即今扬州市)。生卒年不详,约  相似文献   

14.
文人竹枝词作为一种由巴蜀民歌演变而来的特殊文学形式,其中蕴含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对于研究地方民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郑板桥在潍县所作《潍县竹枝词》进行文本分析,展现其对潍县商业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婚丧民俗、闯关东和潍县陋俗等进行的"深度描绘"。并尝试对竹枝词在当今社会的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巴渝古代民歌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渝人民在很早就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通俗民歌"下里巴人"和"竹枝词",起源于农事的民歌演唱"薅草锣鼓",也在汉代就已定型。这些贴近现实生活的民歌质朴清新、通俗流畅、含思宛转,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和变异,它们曾是巴渝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巴渝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16.
王有德《林则徐〈回疆竹枝词〉释义》一文(见本刊1982年第3期,以下简称《释义》),对林则徐流放新疆期间写的《回疆竹枝词》二十四首,作了一些解释,为我们解读这组竹枝词提供了不少方便。但是,我感到《释义》也存在着一些误释的地方,现在我就竹枝词的某些部分,试作一些诠释,请王有德同志及有关专家和读者指生。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学界对竹枝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论刘禹锡《竹枝词》;二是考辨竹枝词的源流;三是地方性竹枝词研究。而关于唐代竹枝词的流传地域及传播方式,尚未有专门的考证。笔者通过对《全唐诗》中相关史料的钩稽认为,早在唐代,巴渝竹枝词就在长江沿线广为传播,向西传到长江上游的四川,向东经过两湖地区,传到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  相似文献   

18.
略论竹枝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竹枝词是我国古代山歌,早期流行于巴东。文人仿作的七言四句体竹枝词类似十绝,但又不完全是七绝,古体、近体皆可,一贯并行不悖。它的特色是抒情性强,具有地方色彩,打上民歌烙印,富有民歌风味。应肯定文人学习、加工民歌,探索诗歌创新作路子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竹枝词”以情感“含思宛转”见长。刘禹锡在被贬郎州、夔州之时 ,被当地风物所感 ,仿《九歌》而作《竹枝词》 ,用以表达个人的贬谪情怀 ,并在题材选择、情感蕴含和艺术表现等方面 ,表现出了较鲜明的个人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20.
文人竹枝词源于民歌“竹枝”。唐代是民歌“竹枝”的盛行时期,从唐代诗人的诗歌中可以窥见其大致风貌。在民歌“竹枝”的启发影响下,唐代文人竹枝词得以兴起,且无论在题材内容还是形式风格上,都体现出浓郁的民歌特色。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融进了文人诗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