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女士们请注意,与男人们打交道时,无论对方是否与你深交,有十种话题是他们不愿意谈及或提起的。一、切忌谈及他们的“秃顶”。假如是男性取笑,他还能一笑了之,但若是女性提及,他就会感到极端的不快,因为他会因此产生恐惧感,生怕在女性的眼中丧失了吸引力。二、千万别在男人面前批评他的母亲,特别是那些不利的批评。因为母亲是男性生命中第一眷恋的“异性”,母亲受恶评,会伤害他的感情。三、不要对他的“浪漫行为或言谈”加以责怪,因为所有的男人,都以大情人自居。假如女人低估了他的浪漫气质或罗曼蒂克的幻想力,那对他可能是一…  相似文献   

2.
15年前,他与朋友在学校餐厅的一张餐巾纸上写写画画,这便是“新浪网”的雏形。13年后,这位“新浪网”三号人物急流勇退,专心拍摄纪录片。他认为,“投资纪录片是精神扶贫,是社会善举”。他的目标是,10年拍摄100部纪录片,“为下一代人留下这个时代的真实记忆”——  相似文献   

3.
有朋友从美国回来,惊叹于国内电视剧的发展变化,连呼进入了“中剧时代”!他早些年热心于《走向共和》,经常念叨着李鸿章在听到“送给老佛爷的八哥不叫了”之后的经典表情。后来向他推荐了《大明王朝1566:嘉靖与海瑞》,他赞不绝口,尤其称道杨金水、胡宗宪和王用汲,分别命名为“义仆”、“循吏”和“信友”。如今又有了《人间正道是沧桑》,昨日闲聊起来,他说,这是一部史诗。  相似文献   

4.
坦诚     
王蒙 《老年世界》2008,(23):1-1
我珍视与自信的是一种坦诚,一种胸怀和境界,是那阴暗的、肮脏的、狭窄的、渺小与无能的人一辈子也够不上、摸不着,更理解不了的坦诚、明朗与善良。坦诚是落泪后的含笑,是伤痛后的释然,是奉陪后的挥手告辞,是忘记别人的伤害,是永远对人抱着期望,是自得其乐、其乐在我的主动。我明朗,所以我不忌恨什么人。我不忌恨,不记仇,不怨嗟,不嘀嘀咕咕,不小肚鸡肠,不“给他小碗他不要、给他大碗他害臊”,不“占便宜没够,吃亏难受”,不“自己折磨自己,也折磨旁人”。  相似文献   

5.
说他是“富翁”,没错,他经营的水果超市每月都有逾万元的收入;说他是“负翁”,也没错,因为20年来,本该身家百万的他非但一分钱没攒下,还弄得妻离子散,原因就在于,他身后十几个与他非亲非故的“孩子”。年近花甲的郑安宏老汉,在辽宁鞍山市义务资助贫困学子,还收养了个智残孤儿。  相似文献   

6.
明遥 《当代老年》2011,(12):5-5
我有一位远房亲戚,与老伴有一笔不菲的离退休费。按说,他本应享受安逸的离休生活,颐养天年。而他离休后,马上投入“补差”队伍,累得筋疲力尽。反过来,省钱“惜财如命”。他说,吃得好会得“现代病”,穿得好会不舒服,生了病“抗抗”就过去了。由于他常年为挣钱而累、为钱而省,终于在76岁那年,心衰猝死在马路旁。  相似文献   

7.
盛勇 《公关世界》2009,(4):26-30
他有一股硬朗强势的风格,令人“5分钟”阐释,显现与含糊者交流时的一股霸气。“别管是什么鸟,先按住再说。”洋漾着他挥刀果断的作派。挥笔几十万置换身份潜入公共关系深海,探寻海底之秘,诠释了他的毅然坚韧气概。没有关系创建关系,让客户成为“同窗”,展开关联通道,是他智慧的铺展。在全国千千万万中小企业“大领袖”中,将公共关系深植企业战略的,此乃经典之例。他在为中华民营企业主,探寻确立公共关系企业策略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共五老”之一的徐特立,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老师。他德高望重,深受全党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毛泽东称赞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伟大的一生”:周恩来称他是“人民之光,我党之荣”;朱德更是称他为“当今一圣人……”  相似文献   

9.
饭店门前架着一口油锅,围着一堆人,都在兴致勃勃地观看一场惊世骇俗的“吃蝇蛆”表演。“演员”是一位衣着朴实的中年农民。他望着锅内的滚滚热油,定了定神,将一勺洗净的蝇蛆放入热油中。一会儿,一盘油炸蝇蛆端上来。他举筷要吃时,围观的人都惊呼起来,劝他不要吃,他便趁此拉起了广告:“这些蝇蛆与我们平日在厕所里看到的蝇蛆完全是两回事,它们是在无菌的环境下喝牛奶和糖水长大的,  相似文献   

10.
特别的子尤     
朱正琳 《中外书摘》2006,(10):49-51
他诚然是一位“天使”,得意于上帝送了他一件“礼物”(肿瘤),他用它纺织成一扇与上帝对话的“天窗”,自觉而不是无奈地塑造了一个“向死而生”的人生姿态。  相似文献   

11.
遇到一位坐怀不乱的男人,问到原因,他说:“她那人的确是聪明。”随后,他举了“聪明”的例子。两人是在深圳打工时认识的,结婚后,他回省城打工,老婆则回农村婆家生孩子。分居两地,她独自与婚前从未谋面的公婆一处生活,南方人受不了干燥的气候,连续流了一个月鼻血。有人问:“她不会埋怨你吗?”他得意地摇摇头,她从不抱怨赚得少、压力大,在我提到时她还劝解:“我们需要那么多钱干吗?”这位丈夫打趣,“原本我就急,她再抱怨我可怎么活?”说话间,脸上露出对妻子的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12.
徐助全  姚慧 《老年人》2008,(4):26-27
在湘西泸溪县,有一位名叫向荣的老人,一生痴迷“辰河高腔”。有人说他是湘西民间文化的一只喜鹊,衔着梦想从大山飞到了巴黎和巴塞罗那等国际大舞台的枝头。有人说他是“辰河高腔的活化石”、“中国民间艺术的精灵”。而他则笑称自己“唱戏染上了瘾”,一生钟情于“辰河高腔”这个戏曲。  相似文献   

13.
张奉连 《职业》2010,(6):53-53
老谢是重庆一位普通工人,和许多人一样,他心里也揣着一个创业发财的梦想,但却苦无门路。 这天,老谢在火锅店与朋友吃饭,其间去了一趟厕所。他又看见了挂在厕所墙上的那幅漫画。一年前他来这里的时候,也挂着这幅漫画。说明这幅漫画一年都没有换了。他越想越兴奋,冲到朋友身边问“你们看见厕所墙上的那幅漫画了么?”朋友们都说:“看见了啊!”他又问:“你们仔细看漫画上是什么内容了么?”朋友回答:“当然了,在厕所那么乏味的地方,当然是有什么看什么了,角角落落里的东西都看得很仔细。”  相似文献   

14.
首次听说汪国真老师,是我上初中时,我听到一句诗:“你的背影是帆,我的目光是河流”。“太美了”!我脱口赞叹。从此,“汪国真”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与李白、苏轼一样深深刻在了我的心中。那时我年仅十几岁。汪国真老师的诗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你只要刚刚读到他的一两句诗,便能感受到他超凡脱俗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13岁的小谢,是一个被老师和同学称为“混世小魔王”的初一男生。他没有朋友,独来独往,经常和同学吵架、打架,经常不交作业。在同学眼里,他调皮好动、脾气暴躁。有的同学甚至说他“神经病”,因为他有时候会在班里无缘无故地大声唱歌。许多老师也觉得他是一匹“害群之马”。由于他经常捉弄其他同学,所以没有同学愿意和他同桌,老师只好把他安排在第一排单独坐。  相似文献   

16.
老舍素以“边饮茶、边写作”而著称于世。夫人胡絮青曾回忆说,早在济南、青岛和重庆时期,他就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常住北京后更是嗜茶如命。他在《多鼠斋杂谈》中写道:“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可可、啤酒等皆非所喜,而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了”,可以说饮茶与老舍先生的生命水乳交融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好人     
李敖 《中外书摘》2008,(7):70-71
小孩子看电视,他对形形色色的剧中人,弄不太清,因此他采用一种检定的标准——“是好人,还是坏人?”这种“二分法”,对他很方便,对被他追得烦得要命的大人也很方便。大人只要说“是好人”、“是坏人”,小孩就心满意足了,大人也觉得省事。  相似文献   

18.
卞迁 《老年世界》2014,(16):13-13
“小人物,大历史”的说法,放在王百得身上再恰当不过。说是小人物,他出身农民,后来成为炼钢工人;说是大历史,他后来在文革中鬼使神差地当选为了中共“九大”、“十大”中央委员,而且得票与毛泽东一样一全票当选。  相似文献   

19.
华君武的一生,最重要的当属漫画了。其漫画作品针砭时弊,以“尖税、辛辣、深刻”见长,可谓“刀刀见血,入木三分”,而在生活中,他却是一位“平和、热情、幽默”的老人。追忆这位世纪老人的传奇一生,他的良好品德与操行犹如随身佩带的“四块美玉”,令他的言行散发出灼目的光辉,引人欣羡与景仰。  相似文献   

20.
父子泪     
崇新会 《老年世界》2013,(21):34-34
他是一位忙碌的父亲,很多时间他都在外地出差。周末,儿子打电话问他能回来不?他说:“在外省,回不去了。”儿子说:“爸,别累坏了身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