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张巍 《齐鲁学刊》2008,(2):42-46
民国时期,"四书"文献题录形式多样,藏书、史志、举要、版本、鬻贩、索引等目录分类六个方面展现了民国时期"四书"目录学发展的情状,"四书"文献题录从内容到形式,融古今、兼内外,并存新旧、冲合中西,适为民国文献目录学时代境遇的生动映照。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语境中,对话是美学重建与超越之路.中西文化的美学对话并非不可能.中西美学形态的互补性、文化不可通约的相对性、共同的时代课题、相同的学术旨归、美学语言境域的开放性、中西交流的实践经验、美学互斥性张力对种族中心主义的遏制与消解,使中西文化的关学对话具有了潜在的和现实的可能性.而中西美学对话的关键是对话者的学术姿态,对话双方必须具有自觉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近现代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晓鹏 《河北学刊》2006,26(2):45-49
面对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在近代的深刻危机,中国社会曾作出了种种回应,选择了种种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其中, 中西古今之争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而从“中西之争”到“古今之争”的演变是人们对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危机与中西社会文化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推进的表现,它典型地展示了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变革的一个轨迹。同时,它也在客观上提出了由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历史与世界文化这一新的重大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4.
周书灿 《浙江社会科学》2015,(1):123-132,161
明末清初,战国以来中国学者编排的从盘古到三皇五帝的古史体系与建构的中国民族文化起源本土一系说,首遇耶稣会士中国民族文化"自西徂东说"的激烈挑战,并由此引发了中国历史上首次中国民族文化起源的中西之争。由于中西方学者均对于对方文化缺乏实质性的接触和义理疏通,耶稣会士积极倡导的中国民族文化"自西徂东说"和康乾以后主导中国学界的"西学中源说",多缺乏严格意义的学术价值。激烈的辩论背后,中国民族文化起源的中西"道统"之争,旨趣格外明显。辩论开启了近代中西学术"会通"之先河,加速了中国古史观念的更新,引出了一个跨学科、前瞻性的国际学术课题。对明末清初中国民族文化起源的中西"道统"之争的价值,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显然并不客观。  相似文献   

5.
孙美堂 《学术界》2006,1(4):69-81
中国学术以达道载道、造境传神为旨趣,它的话语体系、思维方式、叙事方式和问题意识,都不同于以求知为目的的西方理性主义学术传统。“道”是中国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华民族思想和智慧的集中体现。这种思想和智慧的“流”构成所谓“道统”。晚清以来,前辈学者试图融通中西,重建中国学术传统,但由于诸多原因,这个使命并未完成。今天,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并没有成熟的学术规范,学术传统成了制约中国学术繁荣的一个“瓶颈”问题。如何在回应时代问题过程中,整合中西学术的不同范式,重建中国学术传统,是当代学人不可逃避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萧公权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一位成就卓著的政治学家,美国中国史研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49年以前,萧公权开拓了具有现代学术意义的中国政治思想史领域,1949年以后在美国从事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国乡村》是汉学界该领域中的奠基之作,关于康有为的研究更是集大成之作。萧公权的学术态度是“以学心读、以平心取、以公心述”,坚持独立思考和客观研究,以严谨的学术研究来超越中西新旧之间的阻隔,可谓“融铸东西传统、贯通古今学识”的一代学人,代表了胡适之后现代中国学术的一个走向。  相似文献   

7.
虞集的学术渊源与文学主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虞集之学术有三个特点:第一,他有回归传统儒学的倾向,第二有兼融各家的倾向,第三,受张载影响较深。虞集学术的三个特点,决定了他的文学思想:他在学术上回归传统儒学,在文学上便倡导复古,具体表现为理性、中和、雅正、世用;兼融各家的学术特点,使他的文学思想,既不同于宋以来道学家的文论,也不同于文章家的文论,而是两者的融合,再加上政治家的眼光;他以气运论文,又主张克治血气,归于平和,都与张载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8.
张凯 《天府新论》2022,(5):18-27
近代学术,经史嬗变。新文化派参照西方学术开创新史学,进而以现代史学观念与体例改造中国传统史学。“新史学”为近代中国学术转型提供有效平台,却在无形中割裂了中国传统史学之于现代学术的关联。刘咸炘提出,史学的广义就是人事学,进而以“察势观风”为史识准绳,以“史有子意”为史家宗旨,落实即事明理的人事学,倡导以纪传体编纂传统创新史体。在近代中西学术交汇的语境中,考察刘咸炘的史学观念,揭示其立足固有学术传统、会通古今中西的旨趣与方法,或可在中国传统史学与现代学术体系之间建立有机关联,为时下突破分科之学、建立中国学术本位开辟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张宇初"承传老庄,穷究天人"、"融儒入道,适应时代"、"学兼三教,博学多才",丰富和发展了道教教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新论新语     
<正>郭艳君:当代中国学术话语建构的理论前提11月24日,中国社科网刊载了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艳君的文章:当代中国学术话语建构的理论前提。文章指出: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当代中国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丰富的现实资源。因此,如何总结"中国经验",建构属于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就成为当前学术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时代问题的双重向度第一,当今的时代依然处于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扩张  相似文献   

11.
肖俊 《学术界》2004,(5):236-246
萧公权的学术领域其实并不仅限于中国政治思想史领域和政治学范围,而且包括更为广博的中国思想史、社会史.萧公权的学术成就来自于他融贯中西的知识基础、严格的学术训练、平等的文化态度和严谨的学术精神.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萧公权可以称之为会通中西学术的一个典范,他所走过的学术之路以及他所关注的学术问题、运用的研究方法、坚守的学术信念对现代中国学术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提出了终其一生也未能给出完美答案的旷世之迷:"李约瑟难题"。本文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对"李约瑟问题"予以尝试性的回答,包括科学革命结构在中西不同时期发展的历史命运;中西哲学之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西古代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以及宗教作为一种文明现象是如何渗透到科学精神中去的。  相似文献   

13.
屈原的"美政"虽是兼融先秦诸子多家思想而成,其核心内容则是圣君贤臣"两美相合"的圣贤政治论,它是中国古代士人普遍追求的政治文化模式。这一模式及其理论基点的学术渊源,均在"管子学派"中的"前期齐法家"思想中。学界在探寻屈原思想的学术渊源时,由于对"管子学派"的发展阶段不甚了然,因而产生了许多错位和附会。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一生对中西学术文化的认识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但始终是以文明的视角为出发点, 从域外反观国内来进行比较研究的。在日本时期,他认为文明进步的“总因”在于思想自由,批判中国学术缺乏自由传统;游历欧洲后,则提出重新审视中华文明的价值,并进而力倡中西化合,发展民族新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中国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学术史是一部西学东渐的历史,以中西之易谋古今之变乃其实质性历史内涵,自主性创新能力缺乏是20世纪中国学术最大局限。在新的世纪,中国学术已然进入一个可以自主创造的时代。就美学而言,最关键者有三:走出观念,面对当代大众审美实际;以中华审美特殊性材料研究人类审美普遍性问题;在自主性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升自主性理论。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前中国法文化对外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是为因应西方的挑战和我国法制现代化而展开的 ,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其间众多的仁人志士对这一课题给予了强烈的关注。对这一课题的认识 ,不同时代的人出于不同的考虑 ,有着不同的话语。今天 ,有关这一课题的现状和意义迫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其间的问题和难题 ,以寻求新的进路和出路。其意味之深长 ,影响之久远 ,尚需细加体会。可以预言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依然是 2 1世纪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中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 ,本期安排了以下文章 ,旨在引发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进路与出路:中西法律文化比较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是为因应西方的挑战和我国法制现代化而展开的 ,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其间众多的仁人志士对这一课题给予了强烈的关注。对这一课题的认识 ,不同时代的人出于不同的考虑 ,有着不同的话语。今天 ,有关这一课题的现状和意义迫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其间的问题和难题 ,以寻求新的进路和出路。其意味之深长 ,影响之久远 ,尚需细加体会。可以预言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依然是 2 1世纪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中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 ,本期安排了以下文章 ,旨在引发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法官文化的意义与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是为因应西方的挑战和我国法制现代化而展开的 ,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其间众多的仁人志士对这一课题给予了强烈的关注。对这一课题的认识 ,不同时代的人出于不同的考虑 ,有着不同的话语。今天 ,有关这一课题的现状和意义迫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其间的问题和难题 ,以寻求新的进路和出路。其意味之深长 ,影响之久远 ,尚需细加体会。可以预言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依然是 2 1世纪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中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 ,本期安排了以下文章 ,旨在引发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是为因应西方的挑战和我国法制现代化而展开的 ,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其间众多的仁人志士对这一课题给予了强烈的关注。对这一课题的认识 ,不同时代的人出于不同的考虑 ,有着不同的话语。今天 ,有关这一课题的现状和意义迫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其间的问题和难题 ,以寻求新的进路和出路。其意味之深长 ,影响之久远 ,尚需细加体会。可以预言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依然是 2 1世纪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中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 ,本期安排了以下文章 ,旨在引发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雅斯贝尔斯提出"轴心时代"理论前48年、帕森斯提出"哲学突破"说前68年,梁启超就提出了中国、希腊、印度哲学几乎同时发生的"地球之盛运"说。他从本体论、知识论、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等方面比较了中西哲学之异同,为会通中西哲学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