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现在,关于曹雪芹的卒年,比较通行的有两说。一是“壬午说”,依据脂砚斋甲戌本第一回眉批“壬午除夕,芹为泪尽而逝”的话,定为雪芹卒于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一是“癸未说”,依据敦敏《懋斋诗钞》中《小诗代简寄曹雪芹》诗编于癸未年,则雪芹不可能前卒于壬午;且敦诚挽雪芹即为甲申年开岁的第一首诗:合观可知应卒于癸未即二十八年除夕,而脂批误记干支一年。以上两说,都没有充分的  相似文献   

2.
周汝昌先生在拟补曹雪芹佚诗三首中,涉及一些与敦诚及《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有关的“西轩”、“虎门”和“英王”阿济格等故实。恰巧我最近在与雪芹同时的满族文人恒仁所写的《月山诗集》里,也发现了些与上面有关的资料线索,在此略作小述。  相似文献   

3.
关于曹雪芹,我们至今仍然了解得相当少。因此,“雪芹三友”诗,即敦敏的《懋斋诗钞》、敦诚的《四松堂集》和张宜泉的《春柳堂诗稿》,便成了考证其世家生平的珍贵资料。对于这三部诗集中有关寄怀雪芹的篇章,诸家历来大都认为是对曹雪芹一人生活情状的描绘,从而证出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种种情形。笔者初读这些诗句时,也与诸家同见,但几读之后,却发现在这些诗句中不仅活现着曹雪芹的形象,也或直或曲、或明或暗地闪动着另一个人的影子,觉得以往对曹雪芹某些方面的考证似有张冠李戴之误,拙笔愿将对此所探之微举出讨论,以领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4.
端木蕻良给陈迩冬的信函显示,两人曾就"曹雪芹佚诗"案交换意见。1975年,他还写了一首和诗,即《代曹雪芹赠敦诚》,从而构成了对假诗的辛辣嘲讽。端木蕻良经历过一个逐渐清醒的过程:开始是欣喜,继而是怀疑,最后断言其为"伪作",并揶揄造假者是初学写诗的香菱。在此过程中,陈迩冬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杨万里除致力于诗歌创作外,还注重诗歌理论的探索,著述有《诗论》《诚斋诗话》以及若干论诗诗、诗集序言.我们认为,把他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对正确评价诚斋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继承这份遗产,是有意义的.各自风流每变每进一、诚斋在时人目中的地位在中国诗史上,“南宋四家”的名目发生过一次更替,最初挺立在这面大纛下的是尤袤、萧德藻、范成大、陆游四人.不久,杨诚斋异军突起,脱颖而出,取萧而代之,甚至被时贤视为“诗坛盟主”:“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行”.“洋洋海内服诗声”“授钺君当坐将坛”与他齐名的尤、范、陆也对他的诗作赞赏不已:“文名籍甚更诗声”,“笔与冰瓯雪椀清”(范成大);  相似文献   

6.
佳话     
清乾隆时期,宗室诗人爱新觉罗·敦诚著有《四松堂集》,由于他是曹雪芹的好友,书中存有一些他和曹雪芹来往的诗句。  相似文献   

7.
敦诚的诗集中的涉曹诗,是迄今为止研究曹雪芹生平最权威、最可靠的资料。然由于敦诚的诗集经过多次编集,即使同一首诗也存在文字差异。这种现象造成了研究者以敦诚诗为论据时的意见分歧。对敦诚诗集编选过程的纵向梳理,可以为解决这些歧见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角度。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大旨谈情”的长篇小说,曹雪芹“为情造文”。 《红楼梦》感情的重要表现方法之一是感情折射。所谓“感情折射”就是通过一种媒介(对应物)条件,唤起人物的感情觉醒的迂回艺术手段。 譬如,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拔去……”。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红楼梦》303页;本文所引《红楼  相似文献   

9.
“文革”中,周振甫为文学青年讲古文历时两年,却分文未取大约1971年底光景,正是“文化大革命”中段,我20岁出头,觉得烦闷,便看各种闲书。因为爱好的关系,多是看古书,盲人摸象,杂乱得很。忽然一天,朋友李君来告,说可以拜访一位老师,请他讲讲古文。我问是谁,答日周振甫先生。听了很是惊喜。因为我对周先生仰慕已久。60年代初,周先生以首出《毛主席诗词浅释》和《鲁迅诗歌注》两书知名。周先生1962年出版的名著《诗词例话》,我曾读过。这本书从古代诗话、词话和诗词评论中择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段落,加以分析和发挥,对中国古代诗…  相似文献   

10.
脂评在《红楼梦》第一回就指出:“余谓雪芹撰此书,亦有传诗之意。”是的,《红楼梦》里有那么多诗词歌赋,可谓美不胜收;但如果把“传诗之意”仅仅作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的,也只看到了现象。在二十五回,脂评又指出:“余谓此书之妙,皆从诗词中泛出者,皆系此等笔墨。”这句话就更为深刻了:着眼于全书的传诗之意,则全书之妙皆从诗中“泛”出。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以脂评为契机,进一步探索曹雪芹继承并创新古典诗词的艺术传统的巨大成就,是我们深入研究《红楼梦》的一个重要课题。发扬古典诗词表现艺术的传统,是《红楼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借对的概念,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论近体诗对仗时说得很明确:“有时候字在句中的意义对起来本不甚工,但那字另有一个意义却恰和并行句中相当的字成为颇工或极工的对仗。这就叫借对。”“另一种借对是借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后来他在《诗词格律》中论近体诗对仗时又说:“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  相似文献   

12.
杨万里开创了一代“诚斋体”,创作了4200多首独出机杼的“新体诗”<元欧阳玄:《罗舜美诗序》评诚斋诗),前人周必大、陆游,今人钱钟书、周汝昌等大家对他都有“至公”的“议论”,但对他的诗论却至今还未作深入系统的分析。其实,“诚斋生平论诗最多”,“最多妙语”(明贺裳:《载酒园诗话》卷5)。他的诗论既表明了他作诗的美学趣尚,又是“诚斋体”形成的理论宣言,对明代李贽的“童心说”,公安派的“独抒性灵”,特别是清代袁枚的“性灵说”都产生过很大影响。研究“诚斋体”不可不重视他的诗论。  相似文献   

13.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一九八九年一期《云南古代诗歌概述》一文有两处提到南诏诗《思乡作》是“杨布燮”所写,该文既认为“此诗的作者……目前尚无定论”,又说“《全唐诗》署为杨布燮所作”(着重号乃引者所加)查一九七九年中华书局版《全唐诗》,有关此诗的记载只有两处:一为二十二册8962页,在段义宗名下,题为《思乡》的佚句是“悬心  相似文献   

14.
野诗杂谈     
中国诗歌浩瀚如海,历史悠久,如《诗经》、《楚辞》、汉乐府、元曲等。当时将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叫做歌,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并按有无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语言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按是否押韵,又可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等等。但有些诗歌,其表现形式和主题涵蕴较为灵活,形成了各种奇特的诗体和格式,成为我国古典诗歌长河纵横交错的支流。然而,这些深受民间喜闻乐见、流传至今的诗歌,却被历代一些文人骚客鄙视为“文字游戏”,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野诗”。朱光潜先生说:“文字游戏不应鄙视,因为它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它是一般民歌的基本要素,也是文人诗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将此“野诗”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曾谦虚地说自己的诗词“诗味不多”,①他在谈及宋诗时,说“宋人多数”的诗“味同嚼蜡”。②很明显,毛泽东是主张诗词应有“味”的。“味”,在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是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字眼。当其作名词用时,指诗的一种审美特征,与诗的含蓄美相当;当其作动词用时,指对诗的审美领悟与欣赏,有“品味”、“玩味”、“体味”、“吟味”之意。毛泽东说的“味”,是指诗的审美特征。他要诗词应有“味”,实即要求诗  相似文献   

16.
朝鲜名士徐敬德之《花潭集》享誉海内外,其诗歌艺术卓然一家。《花潭集》里的诗歌主要有闲适诗、赠答诗、咏物诗和说理诗四类。徐敬德之《花潭集》里的诗歌艺术特色包含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兼收老庄自然之姿,融合释家寂然之境,凝采王维诗艺之妙,实有“自然”、“寂然”、“凝然”之“三然”特色,譬如《花潭集》里的闲适诗。二是含晋风唐貌,又携景入情,此以花潭之赠答诗为代表。三是多奇言秀句,又对仗精工,尤在咏物及说理诗上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词话》每每间杂诗词,诗起、诗结、诗证,依然是话本的遗响。对小说中状之以骈丽,证之以诗词,鲁迅先生的看法是:唐传奇中夹杂着诗歌,影响到后来的话本。话本中所以多诗词,是因为说话人仰攀那能诗者。愚以为仰攀或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话本间杂诗词,是为了吟哦演唱,以避免平铺直叙之枯燥,主要是为了怡悦听众的。梦笔生所续之金瓶梅《金屋梦》凡例之五,主张新作而反对套袭旧诗。他说:“小说类有诗  相似文献   

18.
在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中,曹丕虽不失为一位重要作家;但就诗歌创作而论,成就却并不突出。他的作为“七言之祖”的《燕歌行》,格调清拔,有“古今无两”之誉,不愧为名作。但这样的诗毕竟只是极少数。在他传世的以乐府歌行为主的四十多首诗(包括残篇)中,四言如《短歌行》、《善哉行》二首(“上山采薇”、“有美一人”)、《丹霞蔽日行》等,虽粗具有父“古直”之体,却少“悲凉之句”。五言如《折杨柳行》(“西山一  相似文献   

19.
无论古今中外,对于诗歌的教学都是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经教导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英国思想家费兰西斯·培根也曾说道:诗歌使人巧慧。诗是用以抒情达志的文体。诚如古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尚书·尧典》)诗余为词,词余为曲。就广义而论,诗也包括词曲。诗词曲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我们伟大的祖先及其杰出的诗人们,在这神  相似文献   

20.
直追昌谷破篱樊——《红楼梦》诗词与李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诗词研究已成热点,从《红楼梦》诗词看曹雪芹对李贺诗歌的继承与借鉴也是一个研究视角。他们都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他们都远绍《楚辞》,取他山之石攻己之玉;他们的作品都呈现出一种幽冷奇崛、哀伤顽艳的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