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江苏省“两个率先”目标的高度,就江苏苏北地区的“三农”问题进行分析,指出能否解决苏北“三农”问题已是影响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关键,进而提出了解决苏北“三农”问题应从转变观念、提高农民国民待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加快苏北城市化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控制人口增长,开发苏北农村的人力资源着手。  相似文献   

2.
苏北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研究结果表明,苏北新农村建设受经济发展因素、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社会治安环境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影响,农民的主体地位并未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应从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着手引导和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3.
苏北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由于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不力等原因,使得苏北农民市场参与能力、就业能力不高,收入也远低于苏南农民。为此,必须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等方面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苏北地区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以及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政府的主导作用相结合是新农村建设应坚持的原则。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农民素质的提高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新农村建设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紧密相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针对目前我国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以及身体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需要从农村教育与培训、农村文化事业、农村普法工作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四个方面着手提高农民素质。  相似文献   

6.
宁波市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口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海发达地区宁波市的农村仍然具有人口规模大、结构复杂、分布不均的特点.宁波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的劳动力转移压力大、人口素质低、人口居住分散和人口迁移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加大人力资本开发力度,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有组织地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完善农村计生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进一步推动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民聚居,加快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等是宁波建设新农村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农民走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功告成的根本标志。从江苏省欠发达地区涟水县五港镇的现实状况来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着力解决几个现实问题更新农民旧的传统观念、用新的理念塑造“新型农民”;改进农民的物质生活环境,打造出“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积极创建农村新文化,进一步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消灭贫困现象、引领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是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也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当务之急是抓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根本之策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西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关键之举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农村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及成因,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民素质教育,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合理规范制度及其创新等一系列促进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对推进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实现西部农村现代化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伴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大力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加快农村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要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就必须始终把农村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关键因素。农村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提高广大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发点在农村,落脚点也在农村,“以农为本”是关键。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主体,农民文化素质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当前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破除农民文化素质发展的障碍,尽快提高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1.
苏南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由于乡镇工业边际吸纳能力的递减、农业耕地容纳能力的下降以及外来劳动力竞争压力的增加等原因,苏南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出现了诸多新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主要途径在于发展农村经济、转变劳动力的就业观念、引导他们进行生产性投入等,同时要为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2.
农民权益保障是指防止权益受到侵害,确保权益最终实现的制度化保护.当前农民土地权益和城市农民工的权益问题最为突出.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是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关键.城市农民工不应成为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人",其合法权益应该予以保障.要用以人为本理念推进农民维权事业.  相似文献   

13.
在“三农”问题研究中,如何提高农民增收问题,始终为人所瞩目。这不仅因为农民增收有利于促进需求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发展,而且对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保和资源、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实现,也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分析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探讨农民增收机制的构建和制定相应的对策,不仅必要而且必须,这是新农村建设中一项不可忽略和意义深远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城市扩建过程中,征用了大量的土地,产生了大量的失去土地的农民.失地农民面临着生活、就业、子女抚养、养老等一系列问题.失地农民问题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在全国都具有普遍性,如今成了城市化中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5.
信访是农民重要的利益表达渠道之一,因信访的间接性、信访现实运行中的政绩观错位、信访协调性的缺失及信访执行权力的缺位使信访在表达农民利益过程中出现一定问题。为了维护农村的稳定,促进农村和谐,实现、维护和增进农民的利益,保障农民利益充分表达,必须主动下访,了解农民原生态利益表达要求;积极利用电子信访,降低农民利益表达成本;加强信访协调,提高农民利益表达效能。  相似文献   

16.
村干部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村干部是农村经济政治最底层最具体的管理者,其管理效率往往具有更现实的意义。但长期以来,大多数村干部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问题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建立一套村干部业绩评估体系,并以此与村干部经济利益挂钩,将对村干部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城乡二元制在客观构成城乡之间的差异,走出农村的农民在城市谋生时并不是把城市当作自己生存的根基,他们在心理和生活的归宿认识上仍然是"附地而生"的."附地而生"的形成原因应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方面农民自身的局限性使他们对于所介入的城市没有什么感情,他们所关注的往往是利益,不在乎自己的道德失范行为会给城市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另一方面,进城后的民工在由于社群关系的缺失而丧失了来自于社群内部的人文关怀的同时,由于市民的公民心态没有成熟,进城的农民无法从市民那里获得必要的人文关怀.综合造成农民"附地而生"的原因,笔者提出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构建现代社会的人文关怀体系.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民和农村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大多数农民仍然没有摆脱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从发展前景来看,只有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实现了现代化,全国才能实现现代化。笔者认为研究毛泽东同志一生对农民的强烈情怀,对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家财政支农与农民增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1978-2005年的国家统计数据,对我国财政农业投入与农民增收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支出、农村基本建设对农民增收具有促进作用,其中长期内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支出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短期内农村救济支出、科技三项费用支出没有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结合我国财政农业投入的现状和特征,提出了促进和优化财政农业投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的农业合作化理论强调不能用强制的办法去剥夺小农;列宁要求通过农民自愿的合作化,把农民经济引向社会主义经济。斯大林农业集体化的理论与农业集体化运动违反农民自愿原则,违反客观经济规律,对富农实行错误的过火政策,从而导致苏联农业生产的严重破坏与长期滞后。评价历史上的经济建设与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务必坚持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