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盲刺客》故事情节离奇,"俄罗斯套娃"式的叙事方式具有强大的张力,是其代表作。文章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心理分析的视角,通过分析"本我"与"超我"的关系解释了艾丽丝、劳拉姐妹之间匪夷所思的感情波折和彼此的对位象征关系。劳拉是艾丽丝"本我"的实现,一个艾丽丝最渴望成为的人,同时也是艾丽丝的"超我"极力压制、排斥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来分析《麦克白》一剧中麦克白夫妇悲剧产生的根源。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麦克白夫妇正是因为他们的本我被激活后,自我在调节本我与超我以及外界环境的压力时失去平衡,引起压抑和焦虑,而他们排解这些情绪所用的自我防御机制则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菲利普·罗斯的小说《我嫁给了共产党人》描写了广播明星同时也是共产党人艾拉·林戈尔德传奇而悲剧的一生。小说以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美国麦卡锡主义白色恐怖时期为背景。表面上,小说是在对那一时期的政治事件进行批判,而实际上,作品将人物和故事情节都编织在一张叫做"政治"的网里,借由"政治"这个符号语码,表现出更为深刻的人性意蕴和时代反思。从抽象到具体,"政治"符码完成了整部小说的语码体系,以有限的形式使文本获得了更丰富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4.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男主人公裘德的成长为线索,以他与两个女人的感情纠葛为题材,描述了极端的"本我"和"超我"的两种人格特征。裘德的"自我"便在这两个极端中滑行,从艾拉白拉"本我"的肉欲冲动到淑的"超我"的理性情感,最后无法平衡这两个极端而导致悲剧的发生,进而说明人的社会性、人的行为都需要"超我"的社会道德来约束。  相似文献   

5.
本我自我超我——谈凯瑟琳的三重人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成功地塑造了具有三重人格的惊世骇俗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她渴望着能将野性的"本我"——希思克利夫与文雅的"超我"——林顿结合在一起,却无法实现,最终造成了自己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推销员之死》一剧通过主人公威利·洛曼一生追逐“美国梦”的实现到幻想的破灭,直至自杀的悲剧一生的精神分析和剧本结构的分析,充分展示出“美国梦”这一神话的幻灭。本剧在表现手法上独具匠心,充分利用了戏剧舞台的效果,通过交织融合现实与回忆、真实与幻想以及过去一系列生活场景的闪回这一意识流的表现方武,折射出主人公的命运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家庭关系的悲剧,更是美国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童话《渔夫和他的灵魂》,表面上讲述的是渔夫与美人鱼因"灵魂"阻碍,而生发的爱情悲剧;但深层上,这则童话所描述的三个主人公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对应了弗洛伊德关于人性描述中自我、本我和超我的三层结构关系;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为视角进行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解析这三者之间盘根错节的关联,对童话人物内心矛盾和困境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入,对童话主题内涵的阐释更加深刻到位。  相似文献   

8.
萧红的《小城三月》被誉为她生命的最后绝唱。这是萧红一生中最后的一部小说。小说以一个少儿“我”的视点,来讲述“我”的一位姨——翠姨短暂而悲剧的一生。本文拟从叙事学角度入手,探讨作者对这篇小说叙述方位的选择(即叙述人称、叙述角度的搭配)及一些叙述技巧运用的成功之处。赵毅衡将“叙述者”与“叙述角度”的配合称为“叙述方位”。“叙述角度是事件被感知的具体方式,叙述者却是叙述信息的发送者,这两者可以重合,但不一定完全重合。用热奈特的话来说,区分叙述角度弄清‘谁见到?’区分叙述者弄清‘谁说话?’”。罗钢指出:“叙述人称…  相似文献   

9.
试论李健吾的悲剧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论及李健吾的戏剧,大都以为他的主要成就在喜剧创作,而对他的众多的悲剧常常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评价。王瑶先生认为,李健吾“产量很多,写得也多是长剧,但更擅于写轻松性质的喜剧”。波拉德也认为“除《母亲的梦》,这一回忆性的悲剧之外,李健吾最好的剧作都是喜剧”。我以为这些看法虽然有一定的根据,却还不够全面。李健吾是以其悲剧创作步上剧坛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悲剧,可以说悲剧是他反映生活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而且,他以深厚的生活基础、丰富的外国文学修养、以及对戏剧的独特见解,推出的一幕幕风格别致的悲剧,是三十年代剧坛上别开生面的花朵,有它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愤怒日》是澳大利亚女作家克里斯蒂娜·斯特德的短篇小说之一。在《愤怒日》中,斯特德用女性特有 的表现手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20世纪早期澳大利亚的社会现实,尤其再现了当时乡村女性的悲剧。本文从故事情 节、悲剧女性、悲剧根源三个方面的再现来剖析此篇小说的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一生,既是伟大的一生,同时也是充满悲剧的一生。鲁迅主体悲剧情绪深深地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因此,其文学作品呈现出浓重的悲剧色彩。本文便试图从鲁迅主体悲剧意识倾向的生成、作品悲剧主题内涵和作品悲剧的外在表现形式三方面探讨鲁迅作品的悲剧意蕴,从而认识悲剧意识之于鲁迅,既是悲哀的,同时也是伟大的。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女作家迈尔斯.弗兰克林的自传体小说《我的光辉生涯》是第一部澳大利亚小说。它成功地塑造了反叛婚姻的丛林少女西比拉的艺术形象。在西比拉生活的世界里,婚姻如同一根绳索捆住女人的手脚,让她们乖乖地做男人的奴隶。女人的悲惨命运和男人的所作所为,使西比拉坚定了永不嫁人的决心。小说描绘的图景是一百多年前澳大利亚的丛林生活,但它所反映的女权主义思想和叛逆精神远远超越了它的国度和时代。作为澳大利亚女权运动的先驱,迈尔斯.弗兰克林远远走在时代的前头。  相似文献   

13.
屈原改革的悲剧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同时也是一个坚贞执着的改革者。然而,他的一生却是一出历史的悲剧,是爱国者的悲剧,也是改革者的悲剧。他的恢宏深邃、灿烂瑰丽的诗篇,处处闪烁着这位爱国的改革者的悲剧之美。  相似文献   

14.
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苔丝的悲剧是她自身性格的悲剧。苔丝性格的矛盾性与心理冲突是造成她悲剧的根源。苔丝的本能欲望与她对社会伦理道德根深蒂固的认同构成了她内心两股相互对抗的力量,使她一直处于痛苦的心理挣扎状态之中,并最终酝酿成了悲剧。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坛上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一生遭遇坎坷 ,充满悲剧色彩。本文从他的文学创作、生活及为国捐躯几件事上指出他的悲剧性 ,认为他一生的悲剧也是悲壮的美  相似文献   

16.
葛利高里的一生是一幕悲剧。造成这个物毁灭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葛利高里身上潜藏着哥萨克的文化因素;二是其自身情感与理性矛盾冲突的因素;三是红军和苏维埃政权所犯的"左"倾错误的因素;四是战争的因素。葛利高里既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天使、"高大全"式的英雄,也不是一个天生的坏蛋、十恶不赦的魔鬼,他同命运苦苦抗争,却终究逃不掉悲剧的结局,他的命运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是他个人无法抗拒的,时代已为他的一生谱下了悲剧式的乐章。  相似文献   

17.
尼采在他的第一本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将希腊悲剧的本质解释为以日神阿波罗精神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的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由此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悲剧哲学。这种悲剧哲学一方面深刻地洞察了生命的有限性;另一方面却无限地肯定和热爱有限的生命,而不是厌恶和否定生命。尽管尼采后来抛弃了《悲剧的诞生》中的很多思想前提,尤其是叔本华的形而上学和瓦格纳的浪漫主义艺术哲学,但他的悲剧哲学却贯穿其哲学思考的一生。  相似文献   

18.
元杂剧《倩女离魂》在看似“大大庆喜”的表层下隐藏着侍女深刻的人生悲剧。一方面,指腹为婚、母亲逼婚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在社会身份和地位上所受的重负。另一方面,身魂分离则显示了女性的自主意识觉醒后本我的释放和人格的扭曲分裂。大团圆结局更是自我与本我在强大的道德理念的束缚下向超我的屈从和皈依。  相似文献   

19.
《无名的裘德》描写了主人公裘德悲剧的一生。裘德短暂的一生追求过学术、事业和爱情,但终因冷酷的社会现实,梦想一个个离他而去,裘德也经历了一次次梦的醒悟直至最后的呐喊。哈代通过裘德梦醒时分的呐喊,传递了一种向上的战斗力量,揭示了小说积极的悲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萧红是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 饱受离家出走的寂寞、孤独和痛苦。萧红的小说创作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自己悲剧 性的人生感受和独特的女性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 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特别是女性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 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