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斯兰教在伊朗的地方化和民族化是信奉伊斯兰教、以传播伊斯兰教为己任的阿拉伯民族和信奉祆教的伊朗波斯民族在全面接触和深层交往中逐渐实现的.伊朗与阿拉伯的早期交往奠定了两个民族交往的历史基础,阿拉伯人对伊朗的军事征服是伊斯兰教在伊朗传播的前提条件.在阿拉伯穆斯林的统治下,波斯人一直处于劣势和被动.在政治和宗教生活中,阿拉伯穆斯林对波斯祆教徒进行诱惑和胁迫.经济生活的困境使波斯祆教徒大批改宗伊斯兰教.法律地位的不平等和通婚削弱了祆教群体.在文化交往中,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逐渐在伊朗占据主导.伊斯兰教在伊朗的地方化和民族化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什叶派在伊朗的传播和发展上.  相似文献   

2.
伊斯兰教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有10个民族信奉了伊斯兰教,形成了以维吾尔族为主的新疆穆斯林和以回族为主的内地穆斯林两大文化群体,伊斯兰教在新疆和内地呈现出了各自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教的"本土化"是它由民族宗教向世界宗教转化过程中,为了适应新传播地域的社会状况,作出不同程度的调节和调适.驱动伊斯兰教向超民族宗教转化的源泉与活力来自于其固有的自我调节机制以及兼容并蓄的因子.伊斯兰教在哈萨克族中传播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哈萨克族化"的历史.伊斯兰教与哈萨克族传统信奉的萨满教之间的文化整合是伊斯兰教"哈萨克族化"的具体表现,而伊斯兰教"草原化"是伊斯兰教"哈萨克族化"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4.
什叶派在伊朗被确立为国教 ,是伊朗伊斯兰教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它是波斯民族及波斯文明同阿拉伯民族及伊斯兰教相互作用的产物。文章从什叶派被确立为国教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措施、作用和影响等方面 ,深入剖析了这一历史进程 ,以期对人们理解伊朗民族与宗教的关系、伊朗政教关系等问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8 ~16 世纪,伴随伊斯兰教在黑非洲的广泛传播,伊斯兰教法也移植到非洲传统习惯法的土壤中。伊斯兰教法使非洲传统习惯法的权威受到动摇,但它本身也经历了一个本土化和民族化的过程。最终结果是,伊斯兰教法与非洲传统习惯法经过几个世纪的交汇,在信奉伊斯兰教的黑非洲广大地区,形成了一种以伊斯兰教法为主体,并辅之以非洲传统习惯法的新的法律文化构架,连同北非地区的阿位伯—伊斯兰化,共同实现了非洲法律文化的第一次重大变迁。  相似文献   

6.
郭永胜 《南都学坛》2006,26(4):39-41
阿拉伯人的早期教育主要在库塔布和清真寺进行,其主要特征表现为:阿拉伯传统教育理论的形成与伊斯兰教宗教思想的发展息息相关;教学与学习神圣化以及办学自由化、民间化;有一些比较先进的教育观念等。伊斯兰教为阿拉伯人的早期教育和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奠定了阿拉伯人早期教育的基础;伊斯兰教同异教派之间的论战,有助于促进阿拉伯人早期教育的发展;阿拉伯人早期教育的机构设置,教育内容和教育体制等也深受伊斯兰教宗教思想的影响。伊斯兰教把初创时期的阿拉伯教育和宗教传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为阿拉伯人的早期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伊斯兰教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传入哈萨克草原以后,历经了漫长地方化和民族化的过程,最终在哈萨克人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哈萨克族伊斯兰化不仅表现为哈萨克族接受伊斯兰教的过程,也包括伊斯兰教顺应哈萨克族传统信仰习俗,使伊斯兰教逐渐“哈萨克化”的过程。与其他定居民族伊斯兰化相比,哈萨克族伊斯兰化的程度相对偏低,带有浓厚的草原游牧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8.
一、阿拉伯伦理学的哲学基础阿拉伯世界从伊斯兰教产生到今天,经历了近1400年的历史演变,应该说,社会状况的发展变化是很大的。但是,不管阿拉伯社会发生多么大的变化,支撑整个阿拉伯社会的思想和伦理的基础却始终没有变。这是因为,伊斯兰教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仅阿拉伯人的世界观要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和限制,而且阿拉伯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也要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和限制。直到今天,这种状况是没有发生变化的,至少可以说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正是伊斯兰教以不变应万变的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兴起前,阿拉伯国家的妇女地位十分低下,伊斯兰教的创立以及《古兰经》的诞生,使妇女在各个方面享有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伊斯兰教在向各地传播的过程中,被当地文化吸纳,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妇女观,也使各地妇女地位发生了变化。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礼教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化的伊斯兰教妇女观。  相似文献   

10.
在回族民间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作品都多多少少带有伊斯兰教色彩,这是由回族的宗教信仰所决定的,我们应当用历史的辩证的态度去对待。 一、回族的形成与回族的文化 伊斯兰教是早在唐朝时期就传入我国并发扬广大的。当时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来我国经商、传教,带来了伊斯兰教。到了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开始西征到1258年旭烈兀攻陷巴格达,蒙古军队先后征服了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随着每次战争的胜利,大批的中亚细亚人、波斯  相似文献   

11.
伊朗是伊斯兰苏非思想和苏非教团形成的重要地区,许多著名的苏非学者生活于此.波斯祆教文化为伊胡苏非思想的产生,为苏非主义从禁欲到神秘主义的转变,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伊朗处于伊斯兰统治的边缘地区,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为苏非教团的发展提供了机会.蒙古人统治前后,诸多苏非教团产生,苏非道堂在各地修建起来.在伊朗历史上,苏非主义与什叶派的关系问题,以及苏非教团的地位和社会功能问题,引起了什叶派乌莱玛和教法学家的争论,这也证明了苏非主义在伊朗宗教生活中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穆罕默德时代“温麦”的演变与伊斯兰国家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本意为顺从的宗教。与其他宗教相比,伊斯兰教的显著特征在于它并不单纯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以信仰为核心、包含着广泛社会内容的文明体系。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兴起,不仅意味着信仰的转变,而且体现了阿拉伯人由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的深刻变革,与国家的形成过程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 早期伊斯兰国家脱胎于阿拉伯半岛的部落社会,表现为“温麦”(安拉的民族)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和商人们的经商活动 ,伊斯兰教在将近两个世纪中逐渐由阿拉伯民族的宗教发展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性宗教 ,伊斯兰文化的种子也逐渐由著名的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中国的广大地区和一些民族之中 ,并在不断吸收当地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过程中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文化 ,成为被传入地区和民族的一种宗教信仰、文化体系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伊朗宗教领袖和由伊斯兰法学家组成的监护委员会是政府的领导核心和监护者,也是全国宗教的最高领导。伊斯兰教与政治高度融合。宗教在领导政府的同时其管理也制度化、官僚化,同时也存在伊斯兰教的相对独立的内部自我管理。伊朗对国内的少数宗教执行控制、容纳和保护政策。伊朗政府对异端宗教巴哈伊教坚决镇压,把宗教集团内部的反对派边缘化。总而言之,伊朗的宗教管理具有历史继承性和时代创新性,是政府管理和宗教自治相结合,集权化管理和多元化管理相结合,纵向管理和横向管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承认宗教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历史现象,主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解释人们的信仰和宗教的作用问题。伊斯兰教是一个传播广泛、具有深远世界影响的宗教。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及文化的制度。它的兴起和发展,在世界历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正确认识和研究伊斯兰教的历史,揭示其社会历史作用,是当前宗教学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伊斯兰教的产生,历来学者只述其是阿拉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客观上对阿拉伯社会起了一定的历史推动作用,但对穆罕默德如何创立伊斯兰教及伊斯兰教这一历史现象同阿拉伯社会的内在联系,则涉猎较少,且不够深入。  相似文献   

16.
穆罕默德逝世时,伊斯兰教已基本传遍阿拉伯半岛,成为半岛上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穆罕默德逝世后,伊斯兰教开始向外传播。初期的伊斯兰教传播,是和阿拉伯对外征服同时或紧继征服之后进行的。因此,讲伊斯兰教的传播,必须首先谈到阿拉伯的对外征服。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自兴起以来,由阿拉伯人信仰的民族宗教逐渐演变为多民族信仰的世界性宗教。伴随着“圣战”、经商、移民等多种方式,伊斯兰教逐渐由阿拉伯半岛向异域传播,扩展到世界各个地区。在伊斯兰教未传入之前,中亚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区域。研究伊斯兰教在中亚传入的过程、方式、特点并最终形成主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教产生之前,城市为其孕育、发展提供了土壤。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扩布,在中东及其伊斯兰地区,形成新的“伊斯兰城市”。这些城市改变了阿拉伯部族的结构和传统生活方式。城市的特有环境,铸就了伊斯兰文化的基本要素。伊斯兰教义、教法的形成,古兰学、圣训学的研究,阿拉伯语的传播,乃至教法学派的发展,都与城市生活息息相关。在伊斯兰城市中,清真寺、浴池以及市场巴扎的建立,城市公共区域与私人区域的布局,居民的房屋构造风格,都是伊斯兰教文化影响所致。伊斯兰城市的发展,构成了世界城市文明发展史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回族是随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外来民族的大批输入,并同我国的汉、蒙古等民族的长期融合逐渐形成的。很明显,伊斯兰教是促进这个民族形成的纽带。正因为如此,反映回族人民衣着、饮食、婚事、节庆、礼仪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的喜好、风气、习尚、禁忌等等风俗习惯就与伊斯兰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风俗与宗教亳无关系,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本文试图从伊斯兰教与回族的婚姻、饮食、服饰、丧葬、礼节、清洁(卫生)、喜好等方面,谈谈伊斯兰教与回族风俗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超强的凝聚作用,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同时伊斯兰教自身也实现了适应性的发展。伊斯兰教对回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张力,显示出伊斯兰教在回族日常生活中的核心精神地位与历史作用。回族已经把伊斯兰教作为本民族不断发展与传承的核心内容。伊斯兰教与回族之间魂体相依的关系,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并为更好地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和谐发展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