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论点摘编     
中国经济崛起的全球意义刘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 0 0 4年第 2期撰文指出 ,中国的经济崛起有利于缓解世界贫困问题、优化世界经济格局和稳定世界经济增长 ,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同时 ,中国的经济崛起还通过提供市场贡献、利润贡献、结构转换贡献、成本贡献和资本贡献 ,直接促进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另外 ,中国在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和发展战略等方面都突破了许多束缚发展中国家发展思路的传统教条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模式意义教师教育改革的四大基本走向王建磐在《全球教育展望》2 0 0 4年第 5…  相似文献   

2.
12集电视系列节目《大国崛起》之所以会一再播出并引起很大反响,是因为它素材新颖、内容生动、见解通脱。《大国崛起》的内容及其热播也表明:抓紧时机发展经济和进行制度创新是世界强国赖以崛起的基本法宝;中国的广大民众需要客观的世界史;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应该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3.
中国正在经历着从"崛起之中"向"崛起之后"的演变。进入后崛起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本质由"世界塑造中国"向"中国塑造世界"转变。全球性危机及其问题揭示了崛起后的中国面临的普世性挑战,面对挑战,中国应积极地建构以中国梦实现世界梦的普世伦理观,通过中国文明引领人类文明转型。  相似文献   

4.
李银河:1952年生于北京.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著译作有《现代社会学入门》、《社会研究方法》、《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性社会学》、《中国婚姻家庭及其变迁》、《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同性恋亚文化》、《虐恋亚文化》、《性的问题》、《酷儿理论--西方90年代性思潮》、《一爷之孙--中国家庭关系的个案研究》、《福柯与性》等。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就业问题》一书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该书作者杨艳琳教授从就业与失业的基本理论入手,把就业问题放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并与国际上的就业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指出了我国就业发展的趋势,提出了我国就业的发展战略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第一     
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是《日本第一》一书的作者,现在他又撰文说:中国第一。他提醒日本,必须适应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崛起。  相似文献   

7.
金庸的小说内隐着一个江湖世界的陷落和世俗社会崛起的内在理路。而世俗社会的崛起则使金庸的封笔之作《鹿鼎记》彰显出了明显的荒诞意味。从金庸小说的整体谱系来解读《鹿鼎记》的荒诞意味,有助于理解金庸武侠世界的内在困境以及破解金庸小说以武侠始而以反侠终的谜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华民族正在崛起于世界.通过对大国崛起自身逻辑分析,说明中国崛起的必然性.同时针对中国崛起的可持续性问题进行探讨,阐明中国崛起的持续性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经济结构、社会和谐、国防、外交环境、国民素质和心态等,这些挑战威胁到崛起的持续,甚至可能导致衰退,而崛起后的衰退是难以承受的.居安思危,思考中国崛起的持续性问题,会让中国的崛起之路走得更好更稳更远.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21世纪的崛起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最大热点之一。中国为什么能够崛起?中国是因和平而崛起,总体和平的国际环境提供了中国崛起极其有利的外部条件,中国也一直为争取一个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而不懈努力。中国是怎样崛起的?中国是以和平而崛起,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一贯奉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和平建设原则,体现了中国崛起有理有利的全新发展战略。中国的崛起将给世界带来什么?中国是为和平而崛起,和平发展谱写了促进世界发展事业的崭新篇章,中国的和平崛起必然激活世界经济"一盘棋",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而又坚实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陈昕 《源流》2011,(15):90-92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作者:张维为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时间:2011年1月内容简介"中国模式"是现在世界上最热的话题之一。中国在一代人的时间内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度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崛起"震撼了  相似文献   

11.
史华慈(Benjamin I.Schwartz,1916-1999,在汉语出版物中,又译为史华兹、史华茨、施瓦茨等),国际最著名的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现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之一。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历史与政治学教授,兼费正清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历史协会会员,亚洲研究会会员。《中国季刊》和《哈佛亚洲研究会杂志》编委。其主要著作有:《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1952)、《中国共产主义文献史》(1954)、《毛泽东主义的“传说”的传说》(1960)、《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1964)、《共产主义与中国:变动中的思想意识》(1968)、《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1985)…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崛起的全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拥有世界 1 / 5以上人口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经济崛起有利于缓解世界贫困问题、优化世界经济格局和稳定世界经济增长 ,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同时 ,中国的经济崛起还通过提供市场贡献、利润贡献、结构转换贡献、成本贡献和资本贡献 ,直接促进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另外 ,中国在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和发展战略等方面都突破了许多束缚发展中国家发展思路的传统教条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模式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世界各国纷纷出台相关制度,其中碳税的征收被国际社会公认是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有效手段。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缔约国,中国一直积极推动公约和议定书的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任重道远,我国可以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国情进行碳税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湘潭工学院学报》2005,8(6):F0002-F0002
史华慈(Benjamin I.Schwartz,1916-1999,在汉语出版物中,又译为史华兹、史华茨、施瓦茨等),国际最著名的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现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之一。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历史与政治学教授,兼费正清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历史协会会员,亚洲研究会会员。《中国季刊》和《哈佛亚洲研究会杂志》编委。其主要著作有:《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1952)、《中国共产主义文献史》(1954)、《毛泽东主义的“传说”的传说》(1960)、《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1964)、《共产主义与中国:变动中的思想意识》(1968)、《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1985)、《中国研究》(1990)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已被公认为是崛起中的大国。国际媒体不厌其烦地讨论中国何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国内,"大国"话语也主导媒体和人们的思想。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以经济起飞震动世界之时,电影《日本沉没》轰动全国。虽然这不过是一部科幻灾难片,但日本居安思危的末日感,和中国太平盛世的陶醉感,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社会现在应进行准备的,不是未来的崛起,而是意想不到的衰落。也许20年后,中国衰  相似文献   

16.
崛起之后的中国将走向何方?胡锦涛"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是对这一问题的最佳阐释。"和谐世界"理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对未来世界发展走向的思考结晶,有着深刻丰富的内涵,反映了新一代领导集体的外交思想。它要解决的是人类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国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金陵瞭望》2006,(23):22-22
最近.日内瓦大学相蓝欣教授一篇名为《戒言崛起,慎言和谐》的文章(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觉得有些问题很值得一谈。相教授不太同意“和谐世界”的口号.不过他对“和谐世界”的批评似乎不太靠谱。相教授认为:“‘和谐世界’被译为‘theharmonious world’是极不准确的”,应当翻译为“to harmonize the world”。相教授认为,“和谐世界”的口号非常“危险”,因为它似乎暗示着中国要来领导世界走向和谐。这个理解恐怕让人有些难以理解。  相似文献   

18.
侵华时期,日本政府为了全面了解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伊斯兰教及穆斯林问题,设立了诸多研究机构,同时创办了《伊斯兰》《回教圈》《回教事情》《伊斯兰世界》等学术刊物。相关研究机构及人员利用政府投入的资金,在侵略地进行多次调研、研究,在刊物上发表许多论文和调研报告。将以上历史做一简单介绍,以为国内学界对这段研究史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加入 WTO谈判为背景 ,结合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产品贸易状况以及WTO《农业协议》等有关协议 ,通过国际比较 ,分析了中国加入 WTO后对世界农业发展和农产品贸易可能产生的影响 ,并对与此有关的农业补贴问题和国有贸易公司改革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现代中国小说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世界文学的影响分不开的。我国二十年代末崛起于文坛的年轻女作家丁玲,从法国文学中吸取了丰富的滋养,开拓了自己的文学道路,在小说创作中表现了鲜明的艺术个性。探讨丁玲的《阿毛姑娘》与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之间的关系,是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有趣的课题,可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