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托尼·莫里森在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以一个黑人小女孩佩克拉的悲剧故事为主线,展示了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在白人强势文化冲击下所遭受的不同程度的迷失与异化,呼吁黑人应坚持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并暗示了黑人文化身份建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自问世之日起便轰动了美国文坛,她的作品被誉为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经典。在其作品中,随处可见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的悲惨生活境况。黑人民族无法躲避包括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精神生态危机在内的各种危机。在生态批评理论的指导下,将精神生态女性主义应用到文学中,有助于更好地发现文学作品中蕴藏的深刻含义,发现黑人在内化种族主义过程中的自我否定。生态女性主义因素和生态人文主义精神是唤醒人类生态良知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3.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受到广泛的关注。1970年,她的首部关注黑人生活的小说《最蓝的眼睛》问世,从此打开小说创作之路。本文以评价理论的子系统———态度系统为研究视角,从词汇层面对《最蓝的眼睛》进行分析,借此展现小说主要人物佩克拉的外在形象、行为、性格以及内心世界等,揭示她的不幸遭遇以及悲惨命运,为理解人物形象、解读小说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精神生态研究主要是关注人自身“精神圈”这一内自然的生态平衡,并探索精神生态失衡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在《最蓝的眼睛》、《秀拉》、《宠儿》三部作品中,托尼·莫里森塑造了美国黑人社会一系列悲剧人物形象,悲剧的因素包括“黑人性”的丧失与母爱的扭曲:在《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社区在白人强势文化面前迷失自我,丢弃“黑人性”,酿成了佩科拉一家的悲剧;在《秀拉》中,秀拉抛弃“黑人性”,蔑视黑人传统,给黑人社区带来了灾难;《宠儿》中塞丝杀死亲生女儿,《秀拉》中伊娃杀死深爱的儿子,都是扭曲的母爱带来的毁灭。如此种种,都折射出美国黑人精神生态的危机状况。  相似文献   

5.
在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黑人心灵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异化扭曲,发生了审美危机。同时,小说揭示了黑人民族只有保留住黑人文化,才能在两种文化的对撞中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6.
《最蓝的眼睛》的叙事结构和话语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著名黑人文学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传递了白人主流文化审美价值观对黑人的影响,造成了一代黑人自卑、自我仇恨、自我迷失的尴尬境地。通俗易懂的主题通过多文本的叙事结构、多声部的话语策略彰显了作者对白人霸权文化的批判,对黑人自身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托尼·莫里森创造性地运用了成对的成长主体和并置的叙事结构,以此在形式、内容及意义上突破了传统成长小说的框束,向读者展现了活生生的黑人女性艰难的成长历程,同时也使成长小说这一文类更加繁复且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著名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以独特创作视角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享誉文坛.黑人小女孩自身文化价值观和主体意识的丧失,扭曲、泯灭的亲情,种族群体身份意识的错位等,是造成其心灵迷失的人生悲剧的根源.同时她的经历也昭示积极建构自主独立、自尊自信的种族文化身份,才是黑人民族性延续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秀拉》以两个黑人女孩秀拉和奈尔为中心展开故事叙述,是经典的女性主义文学解读文本。从双性气质的视角解读秀拉和奈尔两位黑人女性形象,阐明在这部作品中所蕴含的双性同体、双性和谐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秀拉》和《所罗门之歌》为文本,运用成长小说相关理论,通过分析这三部作品中女主人公认识自我,寻找和建构个人身份的历程,解读了黑人女性自我意识的成长,并进一步分析了莫里森对美国黑人女性成长所作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涵盖非裔、西语裔和印第安裔女性成长小说等不同类型。当前国内外对美国当代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其内涵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文章通过对三部代表性作品即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上的小屋》和莱斯利·马蒙·西尔克的《黄女人》的具体分析来揭示该类型小说的深刻内涵,旨在把握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过程中的一般性特征,并发掘其普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托尼·莫里森有四部代表作,分别是《所罗门之歌》《秀拉》《宠儿》以及《最蓝的眼睛》,在这四部小说中,莫里森描写的是当时美国黑人家庭的生活结构和生活状态,以女性主义的特殊框架为主,以家庭结构的演变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于女性主义的深刻思考。莫里森在其小说中抨击了那个年代的传统父权主义,倡导建立单纯的女性家庭,充分给予女性在生活中的各种权力。莫里森理想中的家庭模式是男女双方和睦相处、互相平等并且一起背负家庭重担,这种创新的思想值得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后殖民理论对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进行剖析。认为该文以一个黑人少女的精神崩溃和另两位黑人少女的幸存为对比,解密了美国国内帝国主义和白人文化霸权的实施过程及其对黑人心灵的戕害,力图唤醒非裔美国人的自我意识和形成对白人文化糟粕的抵抗,以此走出白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藩篱,建构积极坚定的黑人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4.
托尼·莫里森,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其文学成就在当代世界文坛正发出异常夺目的光彩。其代表作《爱娃》自发表之日起便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但迄今为止从女性主义角度对小说中黑人女性母爱的分析却很少。因此,本文旨在通过解读小说中黑人女性特殊的具有颠覆性的母爱,揭示其根源性及其灰色表面之下的母性光辉。  相似文献   

15.
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一直十分关注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女性的成长。她早期的两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和《秀拉》描述了黑人女孩多面复杂的“成长困境”:成长引路人的缺失、黑人社区的分裂异变和父权制的桎梏。通过书写多重困境下黑人女性艰难的成长历程,莫里森对黑人女性乃至整个黑人民族的出路和发展进行了审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刻画了三位各不相同的母亲形象:佩科拉的母亲波琳的母性完全扭曲,成为白人文化的忠实奴隶;杰拉尔丁厌恶自己的黑人身份,处处模仿白人的生活方式却始终无法融入白人社会,最终沦为黑白文化的边缘人;克劳迪娅的母亲麦克蒂尔太太坚守自己的黑人身份和黑人文化,她的浓厚的母爱使得孩子们得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出现并受到文艺批评家的广泛关注。在以往的众多女性题材的作品中,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作品《紫颜色》无疑成为最能体现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的经典作品。作者以其独特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域深刻剖析了黑人女性在后殖民时代所遭受的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并从女性角度出发,呐喊出了黑人女性解放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18.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探讨美国种族社会中以空间为基础的权力运作机制和黑人的自我规训,以及自我规训中主体的丧失,暴露白人文化的监控力量和黑人心灵的扭曲变形,指出弱势民族如果脱离本土文化,一味追捧白人文化,必然成为白人文化权力的监控对象,并在自我规训中丧失自我.  相似文献   

19.
作为出色的黑人女性主义作品,《紫色》和《所罗门之歌》一样,描绘了一些在黑人男性视域下的女性角色,定位了黑人女性的角色,渗透着浓厚的人文关怀,为争取自由解放的黑人女性指明了道路。同时,这种关爱也使两性和谐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托尼·莫里森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黑人女性,其代表作<爱娃>自问世以来引起了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然而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对作品中丹芙的成长过程的解读却很少.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丹芙这一形象成长过程的解读,揭示出莫里森在她身上寄予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厚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