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评价褒贬反差最大的文化名人之一.目前郭沫若研究中最迫切的课题是探索郭沫若文艺创作和精神历程的深层本质,还原郭沫若“人格现象”背后的内在原因,从而达到对郭沫若的整体认识.仪式是纵贯郭沫若文艺创作与精神历程的一个关键词.从早期新诗创作到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剧创作,仪式始终作为郭沫若的“精神基因”而存在.仪式赋予了郭沫若“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天才灵感,形成了郭沫若独特的创造性思维方式,也导致了郭沫若创造力的最终衰退.从仪式角度考察郭沫若的文艺创作与精神历程,有助于揭示郭沫若的文化人格,使郭沫若研究尽快走出众声喧哗的混乱局面.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学界掀起的"扬墨"的研究热潮,让墨学在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成为了"显学"。而郭沫若却在这个时期抱有与大部分学者截然不同的、非墨的立场出现在这场思想风潮中。通过研究郭沫若1920—1923年的文学作品和思想研究成果,分析郭沫若对墨学态度由推崇转为批判,与"泛神论"思想有着直接且重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时间,对于郭沫若而言具有耐人寻味的“神话”意义。从历史评价的角度而言,郭沫若评价几经波折,但最终还是成为了20世纪中国评价褒贬反差极大的文化名人,这一争论至今尚未平息。从郭沫若自身角度而言,郭沫若与时间的两个极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郭沫若永远是当代的郭沫若,又永远是远古的郭沫若。从郭沫若的创作历程角度而言,郭沫若一生成就横跨多个领域,在每个领域中,郭沫若初创即是高峰,然后不是转换就是衰落。从时间的角度对郭沫若进行考察,有助于开辟郭沫若研究中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4.
伍兹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具创造性和权威性的谬误研究者之一。20世纪70—80年代,伍兹就回应了汉布林对谬误研究提出的挑战,运用多种非经典逻辑工具研究谬误,与沃尔顿一道创立了伍兹一沃尔顿方法;进入21世纪以来,伍兹基于一种新逻辑——实践逻辑提出了认知经济的谬误学说,它对谬误研究、非形式逻辑和一般逻辑这三个层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特有的逻辑观和逻辑史观出发,汪奠基的中国逻辑史研究是颇具特色的:涉及了与中国古代逻辑发展相关的各种因素;也揭示了中国古代推理理论的特点,并对之进行了历史性分析。汪奠基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对20世纪初中国逻辑史比较研究方法进行反思的结果,但他的单纯历史分析方法、特殊的逻辑观和特殊的逻辑史观也引起了后来学者的反思,直接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中国逻辑史研究。  相似文献   

6.
沫若以泛神论及“艺术精神”对庄子思想的言说开启了庄子美学的新识度,将庄子美学由潜在的研究引出了地表。泛神论与庄子思想的融汇使郭沫若在庄子这里发现了“洞辟一切的光辉”,扩张的自我是郭沫若赋予庄子的新意义;将庄子思想与“艺术精神”联系起来是郭沫若独具一格的创造,虽是星星之火,但对20世纪庄子美学的发展来说,实有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7.
部分逻辑作为一个新兴的哲学逻辑分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部分逻辑已经在语言学和理论计算机科学方面形成了较好的形态,但是国内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却很少。通过对部分逻辑在20世纪产生、发展和基本思想的介绍,指出部分逻辑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以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深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堪称20世纪中国文化巨人的只有鲁迅、胡适、郭沫若三人,要认识和了解20世纪的中国,势必要了解鲁、胡、郭三人。作为"中共文化代表"的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旗帜"。新世纪以来,思想文化多元化,原有价值观、价值体系受到海外思潮猛烈冲击。国内丁东等人以反思之名行否定郭沫若之实,诬其"政治投机"、"文学侍臣"、"无独立研究精神"、"学术抄袭"等,笔者以为,有失偏颇。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从"既有的事实出发",给予历史的公允的评价。据此,本文着重对上述论点开展批评、论辩。作为乡梓,爱戴崇仰郭沫若是很自然的,但决不"圣化"、决不回护,而是给予历史的尊重。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剧创作中,郭沫若将女性观照放置在主流话语意识下,塑造出的女性具有不同的时代质感。20世纪20年代的女性在"五四"个性解放意识浸染下最具叛逆意识,20世纪40年代的女性意识更多凸显的是左翼斗争意识,20世纪60年代的女性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强调实践主体功能。相应地,郭沫若女性观照的价值取向也带有权力话语意识。  相似文献   

10.
以1951年海燕书店版《历史人物》、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沫若文集》所收《鲁迅与王国维》的版本对比、勘校,从中钩沉建国初期郭沫若的学术精神发展变动的内在轨迹。作为学术史家的郭沫若,在政治准则、政治评判基点上对民国时期著名学术人物的平视,表露了"人民本位"思想法则在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的学术评价中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