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君子近庖厨     
中国古人标榜“君子远庖厨”,而当今城市里男人下厨已成一种时尚,尤以在行政和事业单位工作的男人下厨房比例最高。以至有人戏称,女为悦己者容,男为悦己者厨。 幸福的中国女人 据调查,北京已婚男人90%以上有过下厨房的经历,而经常做饭的则接近一半。 这样的事实,连倡导女权运动的老外也难以相信。  相似文献   

2.
文采是汉文学中不可估量的美学价值之所在。文采到底为何物 ?刘勰提出过“饰容”说与“熔裁”说 ,“熔裁”说确为的论 ,但“饰容”说就不那么恰当了。刘熙载的评论中 ,将“文”与“文采”合二为一 ,这也是概念的混淆。“文质相称”中的“文”与“质”是一个对偶范畴 ,但“文”不等于“文采” ,那种“讲究文采曰文 ,不讲究文彩曰质 ;内容高于形式 ;故‘质’胜于‘文’”的认识是错误的。文章之美实来自于“思想 +灵感 +文采” ,文采是居于文、质关系之上的。文采与意境关系密切 ,二者互为表里 ,互为揽系  相似文献   

3.
关于《颂》诗,过去有两种解释:一种释“颂”为“容”,一种训“颂”为“镛”。前者本之《毛诗序》,宋、清学者遵之;后者则是张西堂先生的新说,为当代一些学者所称引。二说虽有近理之处,但未得颂之本意,有必要加以申辩。一、“颂”不得为“容”为“镛”说《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孔颖达申“形容”为“形状容貌”,清儒阮元则  相似文献   

4.
传统是为现实服务的,继承是为创新服务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但是如果没有创造性的发展也就没有真正的继承。和合学正是发扬了中国文化史上“容纳百川”的学术精神,使80年代以来学术界首肯的综合性创造性的文化建设模式真正落到了实处。  相似文献   

5.
清代著名词学家王鹏运论满洲词人曾有“男中成容若 ,女中太清春”之语 ,将顾太清与纳兰性德并称 ,可见他对这位女词人的推重。其实顾太清词的艺术成就早已超越民族的界限 ,而成为整个华夏的骄傲 ,称之为“清代第一女词人”亦当之无愧。  顾太清 (1 799- 1 877) ,姓西林觉罗氏 ,名春 ,字梅仙 ,号太清 ,满洲镶蓝旗人 ,祖籍铁岭 (今属辽宁 ) ,出生并成长于北京海淀香山健锐营。 2 6岁入多罗贝勒奕绘 (1 799- 1 838)为侧福晋 ,因她是乾隆间被赐死的“罪臣”鄂昌的孙女 ,只得冒贝勒府二等护卫顾文星之女呈报宗人府 ,所以有“顾太清”之称。若…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发展到汉魏之后,詩女創作如泉涌云起,作品的体裁形式繽紛多彩,文学作品区別于学术著作的內容和形式方面的特征日益鮮明,促使文学批評、女学研究的繁荣兴旺。刘勰总結了前人的論述,不滿足于已有的成果,認为那些理論和批评是“各照隅隙,鮮現衢路”,“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瀾而索源”。于是他“搦笔和墨,乃始論  相似文献   

7.
在“五色朗畅,八音和鸣”的清代词坛中,太清(1799——1876以后)是一位风姿独异、卓有建树的满族女词人。著名词家王鹏运论满族词人,有“男有成容若,女有太清春”的说法,把太清与清初大词家纳兰性德相提并论,可谓推崇备至。据有关记载,太清丰才美貌,不仅工词,而且善画,书法也有相当的造诣,她自己曾说:“予性好登临,略知画事。”然而这样一位多才多艺、距离我们不甚遥远的女词人,其身世却颇多迷离恍惚之处,甚至她的诗词,国内研究者也一直未见全帙,这对于太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相似文献   

8.
说“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詩經分“風”、“雅”、“頌”三类。关于“風”和“頌”的解釋,大家似乎已經有了一致的意見。那就是:“風”的本意指音乐和歌謠,“國風”就是各國的音乐和歌謠;“頌”的本意为“容”,“容”就是帶跳舞表情的祭神歌;唯独对于“雅”的解釋,大家还沒有一致的意見。  相似文献   

9.
元代史官袁清容撰《延四明志》,不替抗元义士袁镛等立传,清代史学家全谢山谓情容“丑正有素”,“著书而以颠倒是非为事”。本文为清容作了辩护,指出了两人的“民族意识”的差异,并进而分析了他们各自所处时代的整体士风对他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要理顺《国殇》与《礼魂》的关系,似须明晰《国殇》的内容主旨和魂的具体内容指向。《礼魂》只有五句:“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姱女倡兮容与。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对于黛玉宝钗的褒贬论争,常使广大读者和评论家各执一端而乃至“几挥老拳”,那末,人们对于钗黛的“影子”,袭人晴雯的褒贬就一致多了,大多褒晴而贬袭——晴雯是对封建主子充满反抗意识的聪慧灵巧、爽直清白,嫉恶如仇的正面婢女,而袭人则是甘认奴才命运竭力效劳主子,校巧伪诈,觊觎着主子位置往上爬的反面女奴。——晴雯与袭人的形象果真如此尖锐对立,冰炭不容吗?只要我们放在历史的层面上重新审视,只要我们对作品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将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晴雯与袭人,有同有异,同质异形。  相似文献   

12.
王鄰苏先生的“史漢选讀”一九五六年一月,上海春明出版社出版。計选錄史記十二篇,漢書五篇科吮容^詳尽的注釋,并有逐段的“說明”和全篇的“題解”。王先生这种辛勤劳动的成果,“对于爱讀我國古代的傳記文学者,当有参考的阶值”(见本書內容提要)。关于該書的“說明”“題解”本文暫不論列,僅对注釋部分提出些膚淺而不成熟的意見,向王先生請教,并和大家討論。首先就注釋的体例說,令人感到蕪雜: 一、就使用語言說,一条文言,一条語体,甚  相似文献   

13.
龚维英同志《女媭为屈母说》一文(《贵州社会科学》82年第三期,以下简称《屈母说》),力排众议,令人耳目一新。读后于其中数事,尚未涣然,窃陈愚见,就教于龚君。一、《屈母说》以为,“姊”之古义,既谓“女兄”,亦以言母。“《北齐书》的《后妃传》及《诸王传》载,称生母及乳母均为‘姊姊’”,宋高宗亦称其母韦太后为“大姊姊”,又《说文·女部》“姐”字注,蜀谓母曰姐,王逸注:“女媭,屈原姊也。”“姐”与“姊”今已无别,故女媭当即为屈原之母。按“姊”乃王注,非《离骚》本文,不能混为一谈。《屈母说》以为只要能证成“姊”有“母”义,就可得出“女媭”即“屈母”的结论,这样做其实是隔靴搔痒,文不对题。王逸作《楚辞章句》,时在东汉,系统地阐释六书的《说文解字》亦作于此时,《说文》中并无姊兼母义之说,而母字则赫然见于女部。可见  相似文献   

14.
谈艺术形式     
馬克思主义在任何方面都是主張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因为真理本来是如此,无論自然現象,无論社会現象,都是內容决定形式,同时形式正是表現內容的,离开形式就不能談內容。好比太阳,它有它的內容,它也就有它的形式;流水,它有它的內容,它也就有它的形式,如果水化为蒸气,形式变了,它和流水就是两回事了。人的思想是内  相似文献   

15.
《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7月版),笔四卷一《战国策》条云: “刘向序《战国策》,言其书错乱相揉,莒本字多误脱为半字,……”这里的“莒本字多误脱为半字,意不通,实在令人费解。《容斋随笔》的作者洪迈,是南宋的大学问家,想来不至出现此种错误。莒,《说文》云:“莒,齐谓芋为莒,从艹,吕声。”  相似文献   

16.
張启城認为:“在艺术的各个领域,无論是音乐、美术、文学……都毫无例外的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具有强烈阶級性的作品,阶級性比較薄弱的作品以及沒有阶級性的作品。”我們認为:作品中阶級性表現的形式或程度的不同,这种情况是存在的——特別是在古典作品中。但对这种情况的看法,我們和張启城是有根本分歧的。張启城認为这是由于“作者表現的对象有所不同”的緣故:“有的对象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阶級內容”,因而“其表現的作品也一定具有强烈的阶級性”;“另一类表現的对象如一般的离情別緒等及不包含任何阶級性的自然美”,描写这类“对象”的作品就“没有阶級性”或“阶級性此较薄弱”。对这一謬誤的說法,我們从下面四点来談: 一、作品的阶級性决不是由“作者表現的对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西带山公墓的绿荫深处,一块方座圆顶,正面刻有一个中文“容”字图案的墓碑后面,长眠着一位中国人,这就是中国第一个留美学者容闳。 容闳——“傲骨殊棱棱”的爱国者 容闳,字达萌,号纯甫,1828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南屏镇。这时正是西方殖民者到来之际,西方殖民者的到来,夺去广东沿海人民的生计。出生在贫寒家庭的容闳,从小就为生存不得不承担起大人的工作,奔波忙碌于街头,为的是卖出一些糖果赚得几角银毫,悉以奉母。冬天到来时,糖果生意肃条,不得已而改业,随老农之后,耘草阡陌间或栋拾谷穗,聊以维生。然而容闳之父不甘于这种困苦生活,希望儿子将来能够光耀门庭。为此他命容闳入西  相似文献   

18.
萚字新释     
“萚兮”是诗经郑风中一首优美的情歌,诗人在和她爱人散步时,触景生情,唱出了:“萚兮萚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子和女。”这个“萚”字,毛诗注:“萚,槁也。”郑笺注:“槁谓木叶也,木叶槁待风乃落。”说文解字译“萚”说:“草木凡皮叶落(?)地为萚,从草择声。”都把“萚”解作“树叶落地”。历代解诗的也都依承这一说法。最近蘭菊孙在人民日报1956年12月3日副刊发表的“诗经今译”,也把第一句译作“原野上树叶已纷纷脱落”。但是细想一下,把“萚”译作“树叶落地”是甚可怀疑的。从全诗来看,这是一首表示女子热烈的爱恋之情的情歌,是朱熹指责的“淫女之辞”。那么,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秋风肖索、树木雕敝的景色来起兴呢?如果叫“氓”或“谷风”的女主角看到“树叶落地”感而赋诗是合理的,但叫这位沉浸在热恋之中的姑娘唱出“原野上树叶已纷纷脱落”就极难想象了。有的人看到这一点,所以就把前两名译作“草皮儿,树叶儿,好风吹你飘飘起。”不就“萚”是“树叶落地”,显然是进了一步。但是“萚”究竟是什么还没有说清。  相似文献   

19.
在壮族聚居的桂西农村中,现在仍留存着“不落夫家”的婚俗。所谓“不落夫家”,就是在结婚之后,新娘即返回娘家长住,只有在逢年过节或农忙时,始到夫家短住几天,待到怀孕生育才到夫家安居。这种风俗,在壮语中叫做“倒(口累)”或“呗栏(女米)”。“倒”是返回,“(女米)”是踪迹,“倒(口累)”意即沿踪迹回去;“呗栏(女米)”意即返娘家。如结婚后就不愿再到夫家了,则叫“叮关。”“叮”是堵塞,“关”是丈夫,“叮关”意即避夫或拒夫。“不落夫家”是从粤语“唔(不)落家”移用的称谓。《中华全国风俗志》云:“不落家者,即女子已嫁,不愿归夫家也……不落家之风,亦(广东)顺德为独多。”可见,我国南方的个别汉族地区也残  相似文献   

20.
试论洪大容的实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朝鲜李朝后期的“北学派”肇始于洪大容,他的实学思想具有开创意义,尤其在宇宙自然观方面,为“北学派”实学奠定了宇宙自然观、世界观的基础。他的“实心实学”也受到当代韩、日两国实学界的关注。在“北学派”实学家中,洪大容最先到了中国,考察了京、热、冀、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情、风土文物,最早提出了北学中国的主张,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化史意义和开风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