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开县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没有入声,中古入声字今基本读阳平,极少数读去声、阴平,个别读上声。开县话没有入声韵,中古入声字今全读舒声韵。与普通话相比较,中古入声字在今开县话韵母中的分布自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诗韵新编>1293个古入声字的调查,参照<中华大字典>、<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的注音释义和组词进行修补.结果表明旧入声字派入九道辙的四辙中,且平声字仅604个,其余689个仍为仄声.从而论证新诗韵九道辙亦适于今人作旧诗讲求平仄的需要,更拓宽了押平声韵的用字范围.  相似文献   

3.
写作古体诗词难以回避的一关是入声字。入声字之难用,难在今天的普通话发音已不再使用。好在我们山西这块土地是个“入声字岛”,除运城地区外,其余地区讲话都还保留着大量的入声发音。比如“一、七、八、十”这些数字,若以普通话读都是平声,“一、七、八”是阴平,“十”是阳平;但如果用太原或长治的土话读,就都是入声发音。入声字在古体诗词中属于仄声,那么在具体运用时,就不能再作平声字去用了。比如毛泽东的词句,“一枕黄粱再现”,就是把“一”作为仄声来用;李煜的名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一”也同样是仄声。如果按今天的普通…  相似文献   

4.
徐远水 《老友》2013,(11):49-49
本文接上期继续谈谈格律诗的特点。 (二)用韵:古人押韵是按韵书来押的。韵书是由朝廷颁布,南宋时出现的《平水韵》,又称《诗韵》,就是一部这样性质的韵书。律诗(包括律绝)一般用平声韵,不用仄声韵。  相似文献   

5.
0.1 《老乞大谚解》中有220个古入声字,共出现2943次。这些入声字有规律地分派到阳平和去声中去,分派条件与《中原音韵》完全不同。《中原音韵》和与其同一系统的《中原雅音》入声派入阴声九韵,每韵之下,以声母的清浊为条件,全浊字派入阳平,全清、次清字(影母字除外)派入上声,次浊字(另含影母字)派入去声。16世纪  相似文献   

6.
慈利方言共22个声母,44个韵母,4个声调。其主要语音特点是:声母方面严格区分ts tsh s与??h?,字的分布与普通话相差很小;韵母方面存在?行韵母;声调方面清去多派入阳平,清入次浊入绝大多数派入阴平,全浊入派入阴平和去声的数量差不多。  相似文献   

7.
樊腾凤《五方元音》是明清时期一部韵书韵图相配合的等韵化韵书,是研究明清语音的重要资料。《五方元音》共有五个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从编纂形式来看,入声是独立存在的,并没有并入平上去声中。但其入声的性质如何呢?是实际语音的反映?还是仿古的表现呢?对此学术界的看法不一,莫衷一是。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入声在近代汉语的空间分布,从方言入声发展的动态着眼,重新审视了《五方元音》入声的性质,认为《五方元音》保留入声是实际语音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考察孟州方言单字音的声调。孟州方言调类可以分为五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去声包括低降、弯降、低平等几个变体。入声字在孟州方言中不保留入声韵尾,但大部分独立一类,属于“中长调”,不过也有一些字已完成舒化,并与同形舒声调合并,全清人、次清入、次浊人大部分都归去声,全浊入归阳平。  相似文献   

9.
《切韵》成书于隋,入唐奉为功令,于是增益、补订者甚多,遂形成《切韵》系韵书系列。《切韵》系韵书反切音读向来作为中古语音的材料受到重视。唐写本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作为该系列韵书中的一种,对于研究《切韵》系韵书,甚至中国韵书史、中国音韵学史都具有相当价值。此书虽题名"刊谬补缺切韵",被学界称为《王二》,但卷首录王序与长孙序,并题王仁呴、长孙讷言、裴务齐三人名。它的平声东冬前七韵、阳唐及平声其他部分、上声、去声各部分体例,均不一致。历来学者如王国维、厉鼎煃、蒋经邦、陆志韦、魏建功、周祖谟都认定它是一个不纯的"拼凑体"。可见,此书同其他韵书的同构型相比,它的异质性是其最大的特点。从文本出发,从注释体例和避讳两方面论证了其异质性。裴本现存部分,至少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上平声前七韵。第二类:上平声"阳唐"、下平声。第三类:去声、入声。第四类:上声。虽然去入声与上平声"阳唐"、下平声注释体例非常接近,下平声和去声还都有"又音某"的又读表达方式。但从小韵收字来看,去入声字往往少于《王三》,而上平声"阳唐"和"下平声"多于《王三》,这是它们之间"质"的区别,两类来源应有不同。裴本作者兼取各家所长,努力在字形、注音、...  相似文献   

10.
王棨诗赋用韵中平声叶上声、去声的平声字皆为浊声母,这种相叶现象用闽北建瓯话中浊阳平声字分化为上声、去声的规律来解释恰如其分。针对这种以方音入韵的现象,认为浊阳平声字的分化现象在晚唐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同时也提出了假设——用区外方言岛来解释。  相似文献   

11.
进退格是晚唐郑谷等人为近体诗制定的一种用韵格式。其用韵规则是选择不可通押的邻韵部的字押韵。不能将“东”“冬”、“寒”“删”等视作相通的韵部。正因为用相邻而不相通的韵部的字押韵,才构成了杂体律诗中的进退格。进退格不能用于绝句。该格的产生有先期基础。李贺是最早的作者。  相似文献   

12.
许渊冲教授在《中国古诗词六百首》中对宋词叠字的翻译处理方法与安德烈·勒菲弗提到的诗歌翻译“七法论”(音律法、直译法、韵律法、诗词散译法、同韵法、无韵法、意译法)不谋而合。与很多译者孤立使用某一种诗歌翻译法不同,他混合应用了以上“七法”,在使用解释、缩译、略译等手段来意译一些诗歌的同时渗透了诗歌所暗藏的文化底蕴,回应了安德烈·勒菲弗和苏珊·巴斯奈特提出的翻译研究必须“转向文化”的呼吁。  相似文献   

13.
臧克家新诗的押韵,以叠韵和转韵居多,随韵和交韵次之,很少用抱韵。臧克家对新诗的新格律体诗、半格律体诗和自由体诗的押韵进行了探索,有些诗具有一定的格律美,节奏分明,声韵和谐。臧克家的新诗押韵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新诗发展观和文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按照传统分类,杜甫的七律现存151首,其中三分之一是“拗律”。这些“拗律”的字数句数、用韵、对仗都与律体相同,但平仄格律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古今许多研究者企图找出“拗”的规律,从而证明它们被归入“律”的合法性。但是,诗人创作不可能非律即古,后人分类却一定要非律即古,就未免削足适履扦格不入了。比较符合实际的做法是把“拗”从“律”中分离出来自成一类,形成古一拗一律的三分格局。  相似文献   

15.
~~音韵与古医籍的读校之研究@李书田$辽宁中医学院!辽宁沈阳110032~~~~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L0 3CYY0 0 5  相似文献   

16.
对清乾嘉年间评判河南沁阳话的韵书——《乡音正误》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入声进行了研究.发现该书有9类入声韵,入声韵类呈现出三分的格局:咸山宕江四摄为[a?];深臻曾梗四摄为[(e)?];通摄及个别臻摄合口字为[e?].对比今晋语入声韵类的特征,认为该书所呈现的三分入声韵类与大多数晋语二分韵类的格局整体上是吻合的,其中[e?]韵类当是地域不同而发生的变异.  相似文献   

17.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风貌上兼有民间与文人双重特征。首先,《十九首》中既存在诸多化用典籍的迹象,却又不影响它的通俗质朴;其次,《十九首》既有真率直白的一面,又不乏用心的构思和蕴藉;再次,《十九首》既注意字句的讲求,存在对音律的调节,又还没有魏晋南北朝诗歌那么讲究,而且用语偶或有俗鄙之嫌。放在汉魏晋文人五言诗逐渐确立的诗歌史背景之下,这种艺术风貌正是五言诗由民间性向文人性过渡刻印下的特征,表明它是一种过渡性的诗歌形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诗歌用韵的考察可以分析诗人所处时期的语音系统及方音现象 ,这已经被认为是“主要从文献研究汉语语音史”的方法之一。这些诗歌的用韵不只包括古体诗之间的通叶 ,而且包括近体诗 (主要指宋代诗人的 )中的借、出韵现象。借、出韵现象也是诗人实际语音的流露 ,我们从韩诗的用韵情况就可得出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