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英语语言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英语语言文化也再生出了本土化的特征。在中国产生的中国英语变体,也是中国本土化文化的一种体现,融合了中国的语言与文化。由于英语语言在中国的本土化文化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基础,通过对英语语言在词汇、阅读材料、英语国家文化等方面的在中国的本土化教学,能够提高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意识,消除文化差异在交流中的障碍,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
中国英语目前正作为一种使用具有一定语言特色的人数最多的"使用型国别变体"被国内外语言学家重视。中国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种中介语现象。其成因受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包括语言迁移、跨文化交际等。但中国英语成为一种受目的语影响的中介语变异体,在中国式英语考核标准影响下,它以标准英语的规范形式,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本土化问题。但随着英语的全球化普及,它的传播也更加区域化。尤其是在反对语言殖民化,保护本土语言的吁求声中,未来的英语一定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跨文化教育是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跨文化对比中加深母语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是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课题。以英语类专业“高级英语”课程为例,构建了依托项目学习的IDEAL课程思政模式,旨在推进课程教学与思政德育目标的共同达成。研究表明,该模式以语言为载体,以文化为内容,有效地促进了学习者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了外语教学与文化价值观引领相统一。  相似文献   

4.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培养具备全球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的公民已成为国际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作为承担培养国际性人才这一重任的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跨文化素养,必须努力提高跨文化沟通与合作能力。因此,如何培养职前教师的跨文化能力已成为各国高校教师教育的重要议题。基于这一背景,美国和加拿大部分高校为职前教师提供了一系列跨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包括多元文化课程、跨文化社区体验课程以及海外实习课程,旨在帮助职前教师获取丰富的跨文化知识与体验,提高其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任教的能力。这些跨文化课程为我国的教师教育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联系我国30年改革取得的重大进步,结合国内MBA课程教学的现状,兼顾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色,以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思想与成人教育的核心宗旨为引,初步探讨了我国高校MBA相关课程本土化的必要性、可行性、优势性。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通过与世界各地语言接触产生了许多海外英语。其中,中国英语就是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它不是二语或外语学习者受母语影响产生的语用失误。与本族英语、新加坡英语相较,中国英语具有不同内涵。在当今中国与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多元化交流不断深入的社会环境下,用中国英语表述中国文化,具有建构文化身份、传播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认同的社会功能,最终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与世界文化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7.
假想读者与专业“英语写作”课程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国外英语写作教学理论被不断介绍到中国,但这些英语教学理论是基于国外教学现状发展起来的理论,如何使之与我国教学实践相结合实现本土化是中国英语写作教师、研究者应致力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中国学生实际出发明晰“假想读者”概念,并使之与“英语写作”课程定位关联,探讨了新形势下英语写作教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文章指出,中国教师在指导学生英语写作实践时应要求学生从篇章、段落到语句都要用英语本族语使用者熟悉或能理解的形式来表达,要有强烈的文化意识,从而保证有效交流这一训练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社会工作是"舶来品",属欧美产物。建立兼具"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培养21世纪的复合型社会工作者,是当前各大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一直在探讨的重大教学课题。法律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法律素养的培养是现代社工人才的必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高校应明确教学目标,采取"问诊式"教学模式、重新设置法律课程体系和强化法律实践课程等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9.
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语境下的英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了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现状以及由此对中国英语教学产生的重大影响.导入中国文化和各种英语变体就成为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其中导入策略有对比法、翻译法、专题讲座法等.  相似文献   

10.
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即英语在中国逐渐产生的一种变体,俗称中国英语.它在保留英语标准的前提下,反映汉语思维方式并带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中国英语的迅速发展表明了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如何顺应这一趋势,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广泛地传播中国文化,采取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方法成为必然的趋势.本文将探讨这一趋势对英语教学产生的影响,旨在为英语教学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英语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经历了其全球化和本土化的二元对立到二者辩证统一的过程,即英语的全球本土化。在英语全球本土化的视阈下,汉英语用负迁移不应该视为语用失误,而应该是中国特色语用,它是英语全球本土化的必然产物并有助于英语作为通用语的发展和保存中华文化。此外,本文提出在英语作为通用语条件下成功开展跨文化交际的几项原则。  相似文献   

12.
当今是信息化的社会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英语成为了一门十分重要的信息交流工具。自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之后 ,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更日渐突出 ,国家教育部从民族复兴的高度及课程结构入手 ,大刀阔斧进行新一轮的教育改革 ,特别是加强了课程改革的力度。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要求普及和提高公民的英语学习和应用水平 ,要求进一步深化英语教育改革。几年来 ,这项改革引发了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对现代英语教育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对现行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 ,其中一个热点问题是关于语言学习方法与课程内容的整合问题 ,即如何选择…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英语写作课程开发与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语类、过程、数字化"为特征的体验式英语写作课程开发策略。该范式以网络为载体,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评价体系、教学团队建设、教材建设等维度进行创新探索,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并促进我国的英语写作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4.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校外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模因理论是解释文化进化与传播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对于解释和促进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探讨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方法和路径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当代大学生关注的跨文化传播的新途径有网络流行语、名人作品与演讲、电影片名与台词等。分析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文化模因现象与传播新途径,有助于提高90后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为大学跨文化交际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评价理论是Martin在韩礼德人际功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兴理论,着眼于人际关系的构建.由于演讲的目的是传递信息,并对听众的态度或行为产生影响,如何有效构建人际关系便成为演讲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基于评价理论和公共演讲的研究现状,本文从TED演讲与国内综艺节目《超级演说家》中选取英语和汉语演讲,旨在探索TED英语演讲和汉语演讲分别如何通过介入资源构建人际意义,揭示TED英语演讲和汉语演讲中介入资源的分布特征与异同所体现的社会价值差异.同时,本研究还将从英语写作方面为跨文化英语学习者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商务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问题是目前商务英语教学关注的热点之一。目前国内对于商务英语专业课的授课方法还没有统一的要求与规定。理想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应基于交流需求分析,着眼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本文讨论了商务英语的内涵、需求分析及方法,介绍了专门用途英语的需求分析理论,阐述了需求分析理论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指导作用,旨在使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更为规范、科学和合理。  相似文献   

17.
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ESP需求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是ESP的一个分支,其课程设置和研究必然遵循ESP理论框架。文章在阐述商务英语理论的基础上,以需求分析理论为依托,通过对企业、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需求调查研究,探讨优化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构建"综合素养平台"、"英语语言基础平台"、"商务交际模块"、"外贸能力实操模块"、"行业领域拓展模块"的"五位一体、课证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商务英语的研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8.
1938年至1942年,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胡适以学者身份出任驻美大使,开展战时外交。与职业外交家不同,胡适凭借自己的人格、声望、信誉,积极展开外交活动,任上在全美各地向不同阶层的美国公众宣传抗战,发表大量演讲,且常从文化路径切入,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性因素,力图使美国公众同情、了解并最终支持中国抗战。研究胡适驻美任上抗战宣传,对于进一步认识胡适思想、理清国民政府战时中美关系和开展跨文化交流,颇有助益。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模块化教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水平、更多元化的要求。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在保障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性。就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模式而言,模块化教学相比传统教学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个性化教学需求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后续课程模块化教学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与个性化学习的机会,而且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课程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领域之一,在培养学生国际化素养方面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通识教育跨文化课程体系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并且收效甚微.通识教育跨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于跨文化课程建设是全球化发展的诉求,是推行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授课教师的素养与能力提升,以及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与素质.中国高等学校对跨文化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跨文化课程体系亟待完善,师资队伍需要优化和授课模式需要改革.因此,高等学校跨文化课程体系建设应转变观念,加大跨文化通识课程的研究力度;调整课程体系,构建系统的跨文化通识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建设,建立跨文化通识课程教学团队;转变教学方式,努力提高跨文化通识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