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游记》的佛教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是以唐代高僧玄奘为文化原型的神魔小说,它的取材是建立在非常真实的历史基础之上的。玄奘天竺求法的故事,经过了从本事本文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到《西游记平话》到《西游记杂剧》再到百回本《西游记》的发展演变,真实的佛教历史故事转变成了艺术的佛教文学故事。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小说,有关它的成书过程说法颇多,《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对于《西游记》研究意义重大。笔者从现存《取经诗话》文本入手,结合唐代说经、唐代白话小说及唐代有关宗教信仰等材料,认为《取经诗话》其实是一篇出自于民间艺人之手的充满民间文化色彩的唐人小说。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的成书研究近年才打破误说重起炉灶,新拟的过程可以划分为6个阶段,并有南北系统的区别.在杂剧<西游记>问世之前这个特定时期,孙悟空与齐天大圣并不是同一概念,它们是文化基质和身份、经历完全不同的两只猴.杂剧<西游记>将两只猴合为一只猴,对取经故事作了脱胎换骨的改造.福建的齐天大圣崇拜可以证明构成后来孙悟空形象的南方文化系统,但它并不等于孙悟空,更不能说顺昌就是孙悟空的老家.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重要奠基者的胡适与鲁迅,出于以往学者对<西游记>主题的长期误读而提出该著是一部"游戏"之作.神魔小说<西游记>中有184处写到"哭"或"落泪",依原因可分为12种类型.如此的描写既拉近了神魔与人的距离,又增加了形象的生动性与多样性.<西游记>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自然少不了民间艺人的加工与创造,部分"哭"或"落泪"就带有"游戏"成分.但由于文人世界观与情感的贯注,这部名著便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浓郁而深刻的悲情色彩.因而,胡适、鲁迅等人视<西游记>为"游戏"之作,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蔡铁鹰 《晋阳学刊》2008,(1):106-111
“视点西移”指近20多年来《西游记》研究的目光投向了由“西域”这个概念扭结起来的历史、地理、宗教、民俗等领域。对《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误读,是近百年来《西游记》研究踟蹰不前的根本原因;而纠正误读之后,《西游记》研究打开了相当多的全新领域,一个复杂丰富,舒展有序而又能够融受现有基础资料的成书演化线路也被初步勾勒出来。对于更具文化纵深的进展,我们有理由期待。  相似文献   

6.
魔幻浪漫主义的长篇游走叙事——《西游记》的艺术首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神话学和社会历史分析的方法,对<西游记>的游走模式、神话思维、意象创造和魔幻系列的审美表现特点进行研究,提出了一个关于<西游记>研究从未涉及的问题--"魔幻浪漫主义的游走叙事"的命题. 游走叙事是以取经人物的追求为情节动因,心性目标实现在寻找的中途,社会理想目标实现在终点,但过程中的妖魔阻难是叙事中心,也是塑造人物的重点所在.以自觉的神话思维的意象形象方式创造的小说,体现为变形思维,假定的因果律,交感巫术的致用,超凡能力的想象建构,实现的理想境界,带有与现实历史同构的寓言性质.  相似文献   

7.
蔡铁鹰 《晋阳学刊》2006,(2):96-102
队戏《唐僧西天取经》是《西游记》演变过程中失落已久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表明了《西游记》的取经故事在宋元时期曾经依赖于三晋地区的戏剧形式而迅速生长增殖。它的重新发现,启示我们还有更早的原生取经故事,也使我们注意到杂剧《西游记》对佛教的孙悟空取经猴与道教的闹天宫的齐天大圣猴的文化整合,使得我们可以重新厘定《西游记》成书过程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元末明初蒙古族作家杨景贤的代表作杂剧《西游记》第一次配齐了唐僧取经的队伍组成 ,并对其出身来历做了清晰化、定型化处理。在把人物来历神异化的同时 ,却把人物性格写得更加世俗化 ,形成有趣的二律背反。剧中对人物形象进行了生动的刻画 ,更加注重性格的内在统一 ,基本奠定了其形貌和性格特征 ,从而对二百年后的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是一部借叙述故事阐扬道教内丹学的"证道书",这是明清时期<西游记>研究的主流观点,但这种观点却长期受到近现代不少学者的否定.其实,近现代学者们否定"证道书"说的理由并不成立,多是由于对道教内丹学缺乏足够认识而造成的不同程度的误解所致.  相似文献   

10.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历来有很多说法,但均不能让人十分满意。本文主要从分析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入手,指出他是民间神话传说中的草莽英雄形象,日常性和神话性兼而有之。《西游记》完整地描写了孙悟空从诞生、求仙、反叛、失败、死而复生到最后胜利终成正果的过程,把人格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分配到不同的角色身上,通过人格冲突的拟人化,强化了英雄性格成长的艰难和复杂。对《西游记》主题的研究,应该跳出具体取经故事的框架和佛教外衣,看到它以神话原型和东方哲思表现英雄成长和救赎的主题,具有普世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新民主主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撰写的经典著作。它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怎样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问题。《新民主主义论》从形成背景到主要内容再到价值意义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方法论自觉,对我们新世纪新阶段深化"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阳明心学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对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根本在于它根据当时社会的发展要求,以"心外无理"为立论根本,提出了"致良知"的道德学说,实现了儒学理论形态的转型,将道德教化的理念从"治世"到"治心"转变为从"治心"到"治世",从而使儒学文化在明代中叶以后为熔铸中华民族精神继续保持了凝聚人心的生命力.今天深入研讨王阳明从"治心"到"治世"的心学理论,可以使我们在如何加强道德建设、如何实施道德教化、如何弘扬圣贤道德等问题上获得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教育中,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正涉及到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也是时代赋予现代教育的重要使命.现代教育要更加合理有效地服务于当代社会,在价值取向上就不能不指向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培养.本文从加强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解放思想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馈赠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继续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诉求。坚持实践标准,继续解放思想一定要把握解放思想的前提、党性与理论自觉,牢牢记住是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进一步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15.
资本下乡的双重效应及对负面影响的矫正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下乡经营现代农业有利于解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谁来种地、怎么种地、人去哪里、钱从何来、如何提高农业技术等一系列难题,可以促进农业企业化、社会化和产业化经营。同时,我国资本下乡也会导致出现危害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对失地农民产生挤出效应等一些负面效应,需要通过规范工商资本下乡行为、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投资现代新型农业等基本路径,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是哲学研究的双重原则,任何哲学都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情怀。解释世界是指哲学研究要思入社会时代的深处,用思想去握到它的时代与现实。改变世界是指哲学研究要对现存的一切作无情的批判,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真正的哲学研究应该是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辩证统一。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该担负起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双重学术使命。  相似文献   

17.
论政府的公共性及其实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政府的公共性意味着政府将公民的意志作为公共行政的首要原则,公共利益得到切实的保障和实现.在现代政治理念中,政府公共性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以"人民主权"为核心价值理念的近代民主理论最终完成了政府的公共性问题的逻辑论证,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政府公共性的缺失却是长期和普遍的现象.公共精神的确立、权力规制的实现、公共领域的培育是克服权力异化,实现政府公共性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东扩西进”与浙江产业区域转移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认为 :当前浙江企业实行的是一种以市场导向为主、综合资源利用为辅的目标模式下的对外扩张和产业转移 ,有关产业区域转移会造成浙江产业的空洞化、进而影响浙江的经济发展的担心是不必要的 ,相反 ,产业转移对加快浙江省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着积极的意义。为此本文提出了浙江经济向西部地区转移生产加工能力、向东部地区进行市场扩张的“东扩西进”的产业转移战略  相似文献   

19.
在新时期 ,面临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必须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如何做好全民的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本文就如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介绍其旧藏的一幅采绘本袁崇焕画像,并及历代记录有关为袁崇焕造像事。此文的后一部分,是引用康熙刻本屈大均《翁山文钞》卷十所载《王予安先生哀辞》一文,引发出王氏初为袁崇焕幕僚,袁氏卒后尝为其辩诬。后将袁氏疏稿及其幕僚程本直《矶声记》、余大成《剖肝录》等文稿传交给屈大均,使后世知袁氏之忠。清道光间伍崇曜刊本《袁督师事迹》所收袁氏疏稿及程、余二文,可能是出自屈大均传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