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钱钟书先生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里说:“诗和画既然同是艺术.应该有共同性;而它们并非同一门艺术.又应该各具特殊性。”对于诗和画.中国和西方早就不同程度地看到了二者的共同性.但西方从莱辛发表美学名著《拉奥孔.论画与诗的界限》以来,突出地强调了二者各  相似文献   

2.
乾隆元年(丙辰)春,郑板桥赴北京试礼部中式成进士后,第二年方南归扬州。在北京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做了些什么?从已出版的郑板桥诗文集、年表等各种资料中,我们只知道他在这段时间里写过一些赠答应酬诗,如《赠瓮山无方上人》、《赠图牧山》、《赠胡天游弟》及呈诗执政、与伊福纳兼五游西山等。如无事羁绊,仅因交往应酬而留驻北京一年多,有那个必要吗?何况他在进京赶考前一年已与十七岁的饶氏有约,考后回来要纳她为妾。因此,正如他雍正十年中举后第二年却不进京应试——因患大疮,去小海外祖父家养病——而留下一段行踪的空  相似文献   

3.
多模态视角下诗画语篇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古有之的诗配画语篇是比较早的多模态语篇类型,但从多模态角度对其研究却不多见。根据语类研究理论对诗画语篇进行了界定并分类,将其分为题画诗(诗配画)和题诗画(画配诗)两种类型。在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框架下,依照Kress & Leeuwen的视觉语法和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形式及关系,以郑板桥的诗配画语篇(竹石图)为例,分析该语篇诗文与图画的关系及其对语篇连贯的促进作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配画语篇的意义及多模态语篇中模态的关系及连贯。  相似文献   

4.
竹影墙     
文谷 《山西老年》2013,(4):34-34
郑板桥才学极高,其画更是出名,非常传神,许多人求其画而不可得。话说郑板桥有一个朋友,家里新砌了一道墙,他一直请求郑板桥在墙壁上画幅画,无奈郑板桥总是忙着没时间。有一次,这朋友请郑板桥及一些朋友  相似文献   

5.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终其毕生以艺术实践反对泥古,主张革新,并以第一个明确提出“用以慰天下之劳人”的艺术创作目的而闻名于画史,其艺术风格与思想影响至今。但是,郑板桥并没有专文论述过自己独到的文艺思想,他的艺术见解大多在题画、家书之中简洁地阐述,意义深远。因此,文章就以板桥题画、家书作为出发点,从思想、社会、文学、哲学的角度再次深入诠释郑板桥“画以慰天下劳人”这一伟大艺术观产生的原因,并对其历史价值及影响作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轴心时代,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之间,在诗学的历史上出现了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是中国战国末期荀子的《乐论》。人论是二人诗学思想的共同出发点,亚里士多德是性善论者,荀子是性恶论。荀子在诗学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关于诗的存在论、诗的创作论、诗本与诗象论、诗的价值论几个方面。荀子的诗学思想影响深远,应在世界诗学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正> 中国画是东方艺术的瑰宝,它具有诗、书、画、印合一的特点。诗、书、画,印的结合,不仅表现在形式上,而且有其内在的联系,互相呼应,融为一体,构成中国独特的民族绘画艺术传统。中国画汲取和含括了诗、书、印的艺术长处,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画谓之无声诗”。唐代王维的山水画开拓了诗画并行的境界,他从抒情角度发展山水画,与李思训装饰性的山水画不同,作为著名的诗人,王维将淡泊恬静的诗趣转而为画,赋予山水画以诗的气质。诗赋予中国画以精神灵魂和意境,诗和画反映画家、诗人的内心精神世界,具有相同的意境与内在的表现技巧。诗的意境和画的形象互为表里,血脉相通。诗的意境建立在形象的基础上,虽然这一形象并非肉眼可见,要通过想象才会映现在脑海里。画的形象是可见的,画家不以构成形象为满足,更在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意境。诗画相联系,使绘画富有诗意,更好地抒  相似文献   

8.
相传,扬州八怪郑板桥博学多才,原本是一个抱负极大的饱学之士。但因时道不济,官场黑暗,抱负终不得施展。他性格高傲,既不会逢迎讨好,巴结权势,又不愿随波逐流,所以常常碰钉子。加上生活清苦,心忧天下,竟患了肝气郁结症,时感胸闷,胁肋隐痛,胃口不佳、消化不良。眼看他一天天地消瘦下去,家里人忙请医生来诊治。可郑板桥心绪不佳,索性连医生也不见。一天,他见窗外的竹子在疾风中仍枝节坚韧,不屈不挠,不觉触动了创作的灵感,遂取过笔墨纸砚,画了一幅清雅坚韧的《风竹图》。画毕,挂在庭中,自赏自叹,久久玩味,喜爱不已。从…  相似文献   

9.
当代美国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伯顿.沃森在中国经典英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译文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不容忽视。以他英译《楚辞》为例,从描写的角度,对原诗和译诗神话意象组合、香草与配饰意象组合、时间意象组合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译者主要采用了直译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直译法基本再现了原诗的美学形式和功能,但也有对原诗的文化误读和误译。  相似文献   

10.
朱熹用了50余年的时间注释《诗经》,主要是因为他解释《诗经》诗旨时思想是充满矛盾的。朱熹既想从文学角度解《诗》,又不能摆脱《小序》的政教说和宋代理学思想的影响。由于朱熹从多维角度看待《诗经》,《诗集传》的诗旨便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正如许多论者已经指出的:中国古典美学一向强调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相互补充与融合,所谓"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 (曹庭楝《宋百家诗存》卷十九).当然,并非任何风格的诗与画都能融合起来.唐中叶以前,文艺创作实践与理论并未显示出这种诗画融合倾向.诗画交融的特点在神韵派诗歌及文人画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而晚唐两位最重要的美学家司空图与张彦远的文艺美学思想则是诗与画交融的理论契机.司空图是神韵派诗论的建构者,他以道家美学为基础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的诗歌创作,提出了一系列精辟  相似文献   

12.
当代美国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伯顿·沃森在中国经典英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译文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不容忽视。以他英译《楚辞》为例,从描写的角度,对原诗和译诗神话意象组合、香草与配饰意象组合、时间意象组合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译者主要采用了直译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直译法基本再现了原诗的美学形式和功能,但也有对原诗的文化误读和误译。  相似文献   

13.
何其芳的散文集《画梦录》获得了国际国内的广泛赞誉,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画梦录》成功的原因:一是作者的散文观念决定了他的作品最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基本面貌;二是童话般的梦幻世界的制造,其所受西方童话和中国神话与传说的影响巨大;三是艺术制作手段高超,尤其是"意象经营"的"诗的营构"的手段,它迎合了中国人特有的品味细节、幽回曲折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4.
担当(1593—1673)未留下系统的论著,但却有精湛的艺术见解和明确的审美取向。除从他的作品上,直接“听”到的画外音,还能在其自书诗、题画诗,以及散见于《担当遗诗》中的论画诗、评画诗,读到言简意赅的艺术见解。如果将它整理出来,结合他的创作成果,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可能是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傅斯年是现代卓越的史学大师。研治《诗经》承“史学就是史料学”之学术观念,从史学和语言学角度入手,以科学的方法,考证《诗经》产生的时代、地域及用诗情况等,提出了很多颇有见地的观点。他是近现代第一个提出“《诗》是文学”的学者。在《诗》学研究上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诗书画历来号称姊妹艺术,一人而兼擅者被称为“三绝”。“三绝”兼擅,事非偶然,这是由于诗书画有它的共同特性。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书画异名而同体。”清人查慎行《高斯亿为余画竹以诗报之》诗中说:“画竹原从草书出,眼中孰是张芝笔,”宋人又认为诗画异体而同貌。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卷五十《韩干马》云:“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张舜民《画墁集》卷一《跋百之诗画》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相似文献   

17.
郑樵《诗辨妄》的主要成就是否定《诗序》为子夏作 ,对《诗序》作伪的方法进行了总结 ,指出 :“作《序》者有可经据 ,则指言其人 ;无可经据 ,则言其意。”及依据谥号来确定美刺。他还从来源、史实、语言、《诗》的命题方法等角度作了辨伪工作。此外 ,郑樵反对以美刺说《诗》 ,从音乐的角度解释风、雅、颂 ,并注意结合诗歌的特点来分析批评《诗序》的美刺说。郑樵的观点得到了朱熹的充分肯定 ,故《诗集传》不录《诗序》。《诗辨妄》动摇了《诗序》的权威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推翻了《诗序》强加于《诗》的封建说教 ,为正确地理解和研究《诗》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胡应麟论诗体重视各诗体规范的分野,形成了从体裁规范角度批评作家作品的个性。体现在《诗薮》中就是以"本色"为衡量标准,并以此去区别各诗体间的差异,以及诗与其他文体。他之所以如此重视诗体,强调诗体的本色,是因为他将指导初学者创作作为《诗薮》的一项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19.
《诗本义》与《易童子问》是欧阳修经学的代表作,他在这两部著作中的经学阐释同中有异.从阐释目的来说,欧阳修主张抓住“大本”,但具体在《诗本义》与《易童子问》中,“大本”的含义存在差异.欧阳修的经学以“人情”为其阐释根据,但对于“情”的理解在此二书中也存在差异.欧阳修常将经学著作看成一个自足的文本,从文本的文意、文理、文风等角度去判断其真伪,表达自己的理解.对于《周易》文本,他常从其文本的合逻辑性出发,而《诗经》研究中他主要从文学性与逻辑性两个角度去考察.他的经学阐释没有采用逐字逐句的解释经文的模式,而是运用了一种论辩、答问的方式展开.  相似文献   

20.
陈之 《源流》2006,(12)
“扬州八怪”,在清代是名声显赫的人物,郑板桥更是公认的佼佼者,是值得颂扬的怪。到底他怪在哪里?有什么文章?“怪”在要钱不为钱。郑板桥未中科举时,他画的画,写的字,无人问津。中了科举,当了县令后,昔日冷落他的亲友纷至沓来,求书索画。他为此刻了一枚“二十年前的旧板桥”的图章,专门用来回敬那些曾经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