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8 毫秒
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首次系统阐释历史唯物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物质生产、“现实的个人”、个人的全面发展等论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找寻其产生根源、明确其主体和对象、明晰其根本目标具有重要价值,关于意识形态、唯物史观、人与环境关系等论述对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正确认识客观环境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创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策略、优化教育环境等方面应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汲取经验和智慧。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青年教育思想,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结晶。本文从青年的本质、青年教育的目标、原则等方面分析了这一思想的内容。同时,揭示了这一思想为当代青年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实践指明了方向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冯友兰的德育思想与其哲学思想紧密交融,道德既是其哲学思想的主旨,也是其教育思想的本体。在冯友兰那里,“做人”、“教人”与“化人”是一种超出学校教育的以社会为师、以力行为范的大教育、大德育理念;其事在道德境界,其志在天地境界,天地境界是理想的道德目标,道德境界是现实的道德目标;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在道德继承上闪耀着智慧之光,尤其在需要进行道德重建的当下社会更为可贵。  相似文献   

4.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高度重视德育在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对新时期德育工作在实践中提出了创新思想,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德育思想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共同理想教育;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教育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5.
民营企业思想教育工作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目前中国民营企业日渐壮大的趋势和现实 ,提出必须加强民营企业的思想教育工作 ,并提出五点探索性结论 :寻求共同价值是工作的支点 ;建立共同愿景是目标 ;内在发展需要是动力 ;三义教育、三德教育、三观教育、三学教育是内容 ;三项保障机制是措施  相似文献   

6.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途径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韦冬雪 《学术论坛》2006,(9):181-18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增强其实效性最关键的是有效途径的选择。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既要反映出时代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等,又要符合大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及思想实际,还要兼顾到现实的客观条件及教育者现有自身能力和素质。  相似文献   

7.
牟德刚 《东岳论丛》2007,28(6):27-30
建国初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为了改变党内忽视理论的经验主义的危险倾向,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思想战线,为党领导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这次理论教育,在全党以加强党风为目标,在知识分子中以思想改造为目标,在工农大众中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为目标。理论教育过程中,党员干部、党内党外分层次,以学习毛泽东思想为重点,取得现实的和历史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包毅 《南方论刊》2009,(2):76-78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中的边缘群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难以巩固的教育对象。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边缘群体也包括那些常常被人们忽视的教育群体,如下岗失业人员、流浪乞讨人员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现实人群。这些社会群体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获益较少,对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相对较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所在。找出教育难点的症结所在,探索如何有效地教育引导他们,是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20年来,思想教育的经验得失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思想教育必须依据社会发展的现实特点和要求调整确定自身的目标、功能和任务。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期的中心任务是搞好经济建设,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此,思想教育应当把培植和弘扬人文精神作为面向21世纪的主要功能,以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本文论述了面向新世纪思想教育弘扬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可能性与现实性,为进一步改进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以“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探究的视域,从理论上来说既是唯物史观“现实的个人”前提的体现,又是人的主体性及其实现的内在要求;从现实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于人的关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当对人给予重视,同时这种重视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以人为本”,一方面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现实化处理;另一方面结合时代特征赋予新的内容,使之成为一个开放发展的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初期中国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大背景下,梁启超开始了中国民族史研究。其目的是想激活中国人的自觉意识、激发中国人的爱国精神,但客观上却在民族概念、民族源流、民族关系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众多学术成果,为中国民族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最早提出中国民族史的学科概念,把民族史作为中国史研究的核心,认为中华民族的起源是多元的,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12.
沙文涛 《学术探索》2012,(8):96-100
戴季陶长期重视和关注边疆问题,曾亲身参与一系列的边疆治理活动,对边疆问题提出了不少具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从中国国情和自身经历出发,根据边疆的情况和国民党统治的需要,将孙中山思想加以改造并糅合到自己主张里,从而形成了较具特色的治边思想。其治边思想内涵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内容。同时,其治边主张考虑到中国国情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将中国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及边疆现状与其治边策略相结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此外,戴季陶还十分注意总结历史经验,在吸取历代王朝治边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治边主张,使其治边思想根植于深厚的历史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3.
付蓓 《学术探索》2012,(11):17-20
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鞠躬尽瘁为人民,用一生践行"真正为人民谋福利"的信念。他为改善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殚精竭虑,不仅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而且亲自领导了民族地区民生建设。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方面,概括周恩来的民族地区民生思想。  相似文献   

14.
徐建平 《北方论丛》2001,4(6):97-100
锡良任东三省总督期间,锐意改革边疆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他把发展教育作为开边疆风气之先,并针对东北的特殊情况,发展特色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其次,他通过改革边疆管理体制,废除了旗,民双重管理体制,建立了近代行政管理体制,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其三,他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组织移民实边,垦荒,辟路,开矿,为当地政治,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其四,他充分利用东北广阔的土地资源,以农为本,全面发展,使东北边疆的生产力迅速提高,加速了东北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应晓琴 《兰州学刊》2007,5(1):135-137
帝王边塞诗多凯旋题材.隋、唐时期有三位君主创作了不少的边塞诗作.其中隋炀帝诗多耀武扬威之作,风格凌厉;唐太宗诗将乐观必胜的宏伟气度与悲壮的情怀融为一体,开创了唐边塞诗风;唐玄宗诗稳健明畅,表现了他开边黩武表面行为之下的深层思想.晚年的玄宗仍保持了一定的清醒,对于民族政策是开明的.唐朝能够战胜安史之乱,与此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6.
周馥在长达数十年的仕宦生涯中,密切关注中国教育问题,一方面,竭力主张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废除科举教育制度;另一方面,大力兴办新式教育,在山东和江苏等地创办新式学校,培养各类新式人才。周馥认真研究、努力解决晚清教育问题,体现其高度的责任意识,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章太炎“国粹”教育思想的独特性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军  张如珍 《兰州学刊》2008,(9):187-191
章太炎作为古文经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他的“国粹”教育思想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内涵与特质。正是基于对近代中国西化风潮的清醒认识和其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自觉,章太炎发出了“用国粹激荡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的呐喊。他反对民族虚无主义,要求国人增加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开办国学讲习会所,总结和发展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并大力弘扬。可以说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中,章太炎起了先锋作用,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国学的保存做出了自己特有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王鉴  安富海 《学术探索》2011,(2):124-132
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围绕国家民族教育政策及民族教育的科学理论基础形成的研究热点问题,主要包括:民族教育政策研究、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关系研究、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研究、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等。透析这些民族教育学科前沿的研究领域,对于进一步推动民族教育研究、深化民族教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仲强 《阴山学刊》2011,(4):77-81,91
一向充满童真诗意,倡导“护生”的丰子恺,解放后,他的创作开始由童真诗意转变为时代主题和历史叙事,不但如此,在他后期的散文里竞不吝笔墨向人们展示有违佛性的“杀生”场景,显示丰子恺的创作心路已发生嬗变。从“护生”到“杀生”的主题变化,叙说了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中的言说和遭际,和在不断“成长”中所滋生的困惑与痛苦,表达了他对人生现实和生命本真的哲学思考。“缘缘堂”传统思想在此被颠覆。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家庭伦理道德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国藩的家庭伦理道德主要体现于读书、修身、家庭教育三方面。在读书上,他要求子女要勤奋,要有志、有识、有恒;在修身上,他主张慎独、克己、敬恕、谦虚;在家庭教育方面,提倡勤俭持家、孝悌友仁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