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二十年代以来对于《庄子·逍遥游》不科学的总评价,几乎已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势:即在肯定它的艺术手法的高妙的同时,却对它所表达的思想意识,加以无情的贬斥。这就形成了对《庄子》其书(包括对《逍遥游》)的评价中艺术性与思想性成为强烈反比的公式。例如,1961年出版的一本名日《庄子内篇译解并批判》的书(关锋作,中华书局版),充满着“左”得出奇的论调,作者竟把鲁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写的讽刺小说《起死》和杂文《论语一年》,说成“实际上攻击的就是历史上的庄子”,“如实地揭出了庄子灵魂”,并断言:“在旧中国,庄子哲学成了买办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的武器,它起着极其反动的作用。”据他说:“庄子的哲学原则、结论,无一不是错误的”,“庄子思想是人类精神的堕落”。又说:  相似文献   

2.
<正>庄子学说产生于孔子之后的战国时代,作为对老庄思想体系的完成它与儒家学说形成了共同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和艺术的显学名说。儒道互补的观点已被学术界人士一再论述,本文仅就儒道两家思想的联系与差异着手,向内发掘庄子散文艺术魅力的成因。《庄子》一书是研究庄子学说的正典所在,它是庄周及其门人后学的著作集成,凡三十三篇。一般认为其中的《内篇》为庄周自撰,《外篇》和《杂篇》出自他的门人后学之手。尽管《外篇》、《杂篇》与《内篇》相比,在行文意蕴和思维方式上有些差异,但作为对《内篇》的注释和阐发,在基本思想范畴上是一致的。所以庄子学说和他的散文艺术魅力实际上是融汇在庄子学派的学说和散文艺术中了。 对庄子的研究历来呈现为“好文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①的  相似文献   

3.
庄子主张“全性保真” ,而《庄子》内篇七篇中竟无一篇专论“全性保真”的问题。原来 ,这是因为误解《庄子·养生主》主旨所致。关于《养生主》的主旨 ,自古以来有阐明保护生命的要领和阐明养护精神的要领两说 ,但两说都不妥当 ,按之《养生主》一文有扌干格 ,按之庄子思想有牛氐牾。其实 ,《养生主》主旨乃是阐明保性的要领。如此理解则与《养生主》文义、庄子思想若合符契  相似文献   

4.
<正> 《大宗师》之“道”,是内篇思想体系的核心认识一个思想体系,其首要之处就是抓住它的核心。作为一个哲学思想体系,它的核心,就在于如何解决世界本原的问题,也就是恩格斯所讲的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即哲学家如何解决“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明确了这个问题,对于具体分析《庄子》内篇思想体系的性质、结构等等,就可以扫除许多疑团。比如,在《庄子》内七篇中,关锋把《逍遥游》当作“庄子哲学体系的纲领”,它为什么是错误的?很明显,如果作为一篇哲学文章,《逍遥游》根本就没有直接对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庄子研究中关于庄子自然观的争论最为热闹,或以为是主观唯心主义,或以为是客观唯心主义,或以为是唯物主义。几乎可以说,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产生以前所可能出现的关于自然观的各种“帽子”庄子一人全都享用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原始资料本身的含混与矛盾,研究者对材料的不同理解等等。但很重要的问题是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的研究支点,或据《内篇》,或据《外篇》、《杂篇》;或以《内篇》为主,兼顾《外篇》、《杂篇》,  相似文献   

6.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现存《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传统看法认为,内篇为庄子所作,其它篇则出于后学者手笔。本文论述庄子的“道”,主要依据内篇,也参考其它篇。 关于庄子思想,哲学界有所探讨。有的学者认为,“庄子哲学性质基本上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但包含着客观唯心主义的因素”。我的浅见是,庄子思想基本上是客观唯心主义,其中既有若干朴素唯物主义的成分,也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古代思想,也不能不读《庄子》。就思想而论,《庄子》是一个真理与谬误并存、精华与糟粕同在的矛盾复杂体。现存《庄子》一书共33篇,分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论者认为,内篇当属庄子自著,论庄应以内篇为主。笔者试图从分析内篇入手,参考外杂篇有关庄子的言行,追觅历史的轨迹,循着求实的思路,对庄子的复杂思想作一番探究。  相似文献   

8.
从"神人"和"野马"看《庄子》内篇的成书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智勇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3(9):161-165
根据内舍的字词只可以确定一个文本的晚出,而无法确定它的早出.对《庄子》内篇内含字词的实证研究表明:"神人"作为复合词在《庄子》内篇中多见,表明其成书在《淮南子》之后;"野马"作为一意象词出现,表明其成书当在汉末佛经《道行般若经》之后.  相似文献   

9.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286年),名周,战国时蒙人,曾作过漆园吏。他的思想“要旨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这部书,《汉书·文艺志》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一般认为,其中《内篇》七篇在命题、思想、文风上都比较统一,是庄子亲手所写,代表了庄子本人的思想,而《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则可能出自庄子的弟子及后来的道家之手。  相似文献   

10.
试析庄子的“情性”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晁福林 《中州学刊》2002,(3):119-121
“情性”观是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庄子认为“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然存在,所以《庄子》内篇有以“生”代替“性”之例;而“情”则指人的喜好、厌恶之类的情感,是人主观思维的结果。性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人有生命即有性,而情则是后天的产物,有生命者非必有情。庄子后学则进一步认为“情性”为恶之源,这种观念与战国后期的性恶论接近。《庄子·盗跖》篇“强反其情性”,其意并非指强力违反其性情的美行,而是顽固反归私欲习性的恶德。  相似文献   

11.
说起大鹏,没有人不喜欢的,提到大鹏就离不开庄子,离不开化作大鹏的巨鲲。其实,“鲲鹏”这一形象不是庄子首创的,在庄子的《逍遥游》中就说过更早时有一本名为《齐谐》的专门记载怪异的书,书中写到了大鹏;然而,鲲鹏形象得以被后人广泛采用,成为熟典,应该归功于庄子。那么庄子究竟塑造了一个怎样的鲲鹏?本文就鲲鹏形象的几层意义作浅显的分析,试图解开它深具魅力之谜。一、鲲鹏形象的美学意义《尔雅·释鱼》中说:“鲲,鱼子。”明末方以智在《药地炮庄》中也称:“鲲本小鱼之名。”可见鲲原本是很小的。但是到了庄子的手中却将其…  相似文献   

12.
读庄臆断     
一、不是“悲鸣”,是反对蛮干《庄子·应帝王》篇:“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关锋说:“‘日凿一窍,凿之七日而浑沌死’——就是说,世界要毁灭了。这是古今中外一切垂死的反动阶级的悲鸣。”(《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第265页)庄子的本意果真如此吗?关于这段寓言,胡朴安在《庄子章义》中说:这一章“言有为之害。必至戕物也。浑沌本不死,凿之而浑沌死,有为者败之。天下事大概如是也。”胡朴安的评论比关锋的胡诌高明得多。  相似文献   

13.
《庄子》内篇结构紧密、层次分明:《逍遥游》提出逍遥的三次层次———“无名”、“无功”、“无己”;《齐物论》用“无是非”、“无封”、“无我”三重境界对此予以论说;《养生主》是《逍遥游》的续篇;《人间世》的主旨是“无名”,《德充符》的主旨是“无功”,《大宗师》的主旨是“无己”;《应帝王》是《庄子》内篇的总结,同时也是对《逍遥游》的呼应。  相似文献   

14.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庄子》“道”的理解不同,对《庄子》哲学属性的理解也就不同。以往学术界对《庄子》“道”助理解,许多人常常用《庄子》有内篇、外篇、杂篇的分篇法作为鉴别标准,从而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有说“道”是宇宙精神,绝对的“道”是高高在上的精神实体;有说“道”是物质实体,是混饨的气,或是精细的微粒,是一切事物的存在的基础。此外还有说“道”是一个抽象“全”的,“道”的本质就是自然的,等等。本文试图打破过去习惯用脏子呐、外、杂篇中某一固定论点,某一种文章风格作为鉴别标准的方法,而把《…  相似文献   

15.
关于庄子哲学中的“知”与“行”,历来学者大都认为庄子的知行观是与其混世游世的人生哲学相对应的“毋知毋行”通观《庄子》全篇,特别是作为庄子真实思想的内篇,笔者认为,如果把知行观放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来看,虽然庄子并未把“知”与“行”作为一对范畴明确地提出来,但他那种以独特方式表达出来的知行思想,应在学术界中予以新的重视、新的考察。 一 中国知行学说史上,《尚书·说命中》载“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一语,被认为是最早提出的知行概念,先秦儒墨都继承了这一“知易行难’思想,十分强调“行”的重要性,“知”的前提性,并成为一种普遍看法,为当时及后来多数思想家所接受。  相似文献   

16.
两洋哲学传入中国以来,人们一直把亚里士多德学派译为“逍遥学派”。亚氏在其学园中授徒,常漫步林木曲径之间,希腊人称之为peripateticism,国人揣其含义,从《庄子》内篇《逍遥游》中择“逍遥”二字以译之。年深日久,约定俗成,人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指出:《庄子》“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宣颖《南华经解·庄子小言》也说:《庄子》“写景摛情,真有化工之巧”。对照《庄子》全书来反复品味这个“情”字,颇有“一唱三叹”的情致:一是在“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为庄语”(《天下》)的愤激之辞中,渗透着庄子在人生体验中的“一把辛酸泪”的悲愤之情;二是在说理中以“指事类情”的意象体系融注着浪漫激情;三是在哲学观点中附丽着“直致任真,率情而往”的审美情感论。最后的这一个方面,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颇有阐明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关于庄子的思维方式非只一端,也有高低不同的层次,但目前的研究尚缺少系统的分析。由于庄子思想的独出特立、惊世骇俗,致使研究者无不关注于他的特异上,强调他的与众不同,而忽略了庄子与先秦文化的联系。鉴于此,本文主要以“谈于理本”(成玄英语)的《庄子·内篇》为研究对象,试把庄子放置于先秦文化环境中,对他的思维方式重新做一考察。一、两行思维模式关于“两行”,《齐物论》说:“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所谓“和之以是非”,就是任是任非、和是和非进而实现无是无非,一任自然均平。郭象即注云:“任…  相似文献   

19.
庄子学派的本体论和宇宙论紧密结合,混为一体,本文采用流行的说法,称为“宇宙本体论”。《庄子》内篇和外、杂篇在思想上多有出入,内篇基本上自成体系,而外、杂篇中,各篇的观点不尽相同。不少研究者已注意到,内篇的某些语言特点,与战国中期以前的其他古书颇为一致;而外,杂篇的某些语言特点,则与战国中期以后的其他古书大致相同。这种种迹象,大体己能够说明,外、杂篇从整体来说,确实后于内篇,而且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所以,本文将内篇作为研究庄周思想的依据,而将外,杂篇作为研究其后学思想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庄子》中的得道之人为论题,对《庄子·逍遥游》作了解释。首先,从《庄子》内篇《大宗师》和外篇《知北游》两章找到庄子心目中确然存在着得道真人的理念;随后认为《逍遥游》是《庄子》的总纲,而在这个总纲里主要论述的是"得道真人"的含义、特点以及实现的方法途径,以此来揭示人之存在的各种不同的境界,从而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强调自由之极至境界的至高无上性及其实现之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