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罗马帝国统治的重要支柱,军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朱里亚—克劳狄王朝时期,军队干政现象十分严重,主要表现是:禁卫军参与皇帝废立和公元68~69年行省军团发动叛乱。其主要原因是:帝国初期,统治基础相对薄弱;尚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皇位继承制度;兵源素质低下,士兵待遇较差;以及皇帝对军队的过分依赖和纵容等。而到了在弗拉维和安敦尼王朝时期,军队干政现象很少发生。其主要原因是:皇权的加强和帝制的巩固;军队成份发生了改变;军人待遇和服役条件得到改善;皇帝加强了对军队的有效控制等,从而使军队在大部分时间里都保持了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
君士坦丁基督教政策的政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君士坦丁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执行不同的宗教政策,但是这些政策都紧密围绕其不同的政治目标而展开。在其登基前后,为了减少政治威胁,稳定政治地位,他宽容基督教;在统一帝国的内战时期,为了扩大政治联盟,瓦解敌人,他支持基督教;在帝国实现统一,他成为独一皇帝时期,为了缓和各种矛盾,强化精神统治,维护君士坦丁王朝的长治久安,他控制基督教,使之成为专制皇权统治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12世纪末拜占廷贵族势力失控,从根本上来说,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于拜占廷高度中央集权的皇帝专制制度需要强有力的人物控制皇权,一旦缺乏这种人物,就会出现激烈的皇位争夺.12世纪末贵族势力的失控还跟安德罗尼库斯举措不当密切相关:1182年安德罗尼库斯掌权后杀害了阿莱克修斯二世及其至亲,使拜占廷统治阶级内部丧失了团结的核心,加剧了皇位争夺;他屠杀军事贵族,引起贵族们的反抗;他破坏科穆宁制度,导致对贵族的遏制力量丧失.贵族势力的失控给拜占廷带来了严重后果.失控的贵族不断策划阴谋或者发动叛乱,与文职官僚进行权力斗争,加速了拜占廷的衰落内乱;前太子阿莱克修斯甚至引十字军入侵,给衰落的帝国带来了致命威胁;而失控的贵族无法团结起来抵抗外敌,最终导致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拉丁人攻陷和拜占廷大量领土的沦陷.  相似文献   

4.
铁券制度与皇权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券是中国皇权政治的产物,它是帝王赐予臣工免罪免死的一种凭证。铁券制度有一个从滥觞到完备的过程,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基本上同中国帝制社会皇权政治的运作轨迹相适应,铁券是皇权统治的重要工具。皇权坚固时,可以赐予功臣,加以笼络;皇权衰弱时,用铁券相赏,来换取强藩悍将们的暂时安定;剪除异己时,用铁券安其心而图谋一举消灭之;皇位更迭时,又以铁券为盟而冀图维持家族的世代荣贵。铁券所具有的免死及“谋逆不宥”功能使皇帝进一步掌控了臣下的生杀予夺之权,从而把君主置于绝对专制、绝对独裁的地位,为皇权统治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5.
科索沃是巴尔干半岛自我分裂的缩影。该地区缺乏必要的共同利益,而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又缺乏各民族融和不可或缺的强制力量,缺乏长期而稳定的融合过程。直到13世纪初,拜占廷帝国通过传播东正教信仰和拜占廷文化力图统一巴尔干半岛的努力是成功的,一种被整个东欧世界承认的拜占廷斯拉夫传统基本形成。但是1204年西欧十字军骑士对君士坦丁堡的占领中止了这个刚刚完成但还有待发展巩固的过程,以拜占廷政治文化体系为核心的巴尔干半岛整合计划被打乱,拜占廷帝国失去了整合巴尔干半岛的主导权,巴尔干半岛各民族整合并形成更加稳定的现代民族国家生存基础的进程被中断。此后出现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只是强化了地区内的对立因素,特别是在巴尔干半岛民族解放斗争中激发起来的民族意识使该地区内部冲突更加激烈,彻底丧失了自我整合的能力。科索沃问题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6.
宋代皇位继承无内乱原因探析周劲松(杭州大学历史系)宋代自太祖赵匡胤至度宗赵,传十五帝,历三百零五年(不包括流亡政府),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其皇位继承制度的研究尚属空白”①。皇位继承制度是皇帝制度中第一紧要事,它关系到政权能否保...  相似文献   

7.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政权的末期,集各种权利于一身的皇帝,在总结汉唐以来统治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致力于皇权的加强和巩固。为了皇位的稳定,明清统治者对监察制度特别重视,在沿袭元代制度的前提下,对监察制度和机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改革,使其在巩固皇权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由于御史的权力过大,地位过高,造成意气用事,争权夺力,互相牵制。到了明清后期,这种弊端日益严重,使监察机构无法起到维护皇权和澄清吏治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唐前期皇位传承观念及皇位继承不稳定原因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永娟 《晋阳学刊》2009,(2):100-103
唐前期的皇位继承状况极其复杂。唐前期帝王都试图接受“立嫡以长”的传统,并努力将其作为制度付诸施行。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唐前期的皇位继承在遵守制度之外又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即不稳定性。从唐代统治者之关陇军事贵族出身和沾染胡化两方面来分析唐代的皇位传承观念,可以探讨出影响唐前期皇位继承的政治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家认为,当人们面对着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绝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心中就会产生出一种自卑感,即使是皇帝也不会例外。也许有人会问,在专制集权的封建社会里,皇帝高高在上,手中握有生杀予夺的无限权力,难道他们也有无法解决的难题吗?回答是肯定的。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无法改变的生理上的缺陷,二是即皇位前的身份地位(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为了维护政权机构的稳定,一方面大力神化皇权,鼓吹君权神授,将皇帝渲染成上天  相似文献   

10.
聂文华 《文史哲》2023,(2):95-117+167
宋代遗诏属仪式化文本,有其固定的结构,一般可划分为三部分内容:一是对功业、生死的个性化表述,多由翰林学士起草;二是皇位继承人和太后等身份的安排,往往是争议的焦点,太后、嗣皇帝和宰执各有其立场,一般是妥协的结果;三是办理皇帝丧葬礼的指导性原则,虽多因袭以前文字,但并非可有可无。大行皇帝遗诏是嗣皇帝即位礼和先皇丧葬礼中必不可少的文本,从寝殿小范围即位,经过朝堂宣读,并通过驿递和登极赦几乎同时传送至地方,先皇去世和今上即位的信息通过它呈波纹状传播,而臣僚通过上慰表、贺表,完成政治秩序上的再确认;朝廷同时派遣使臣分路告谕抚慰,并告哀辽金,从而实现政治秩序上的平稳过渡。遗诏作为一种政治文化,是皇位继承合法性的必要条件,但不限于此,只有将其放在特定的礼仪场景下考察,才更易把握它的意义,而从遗诏阙失角度更能凸显它在帝后丧葬礼中的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自隋唐以来,中国正史中开始用"拂菻"称呼拜占廷帝国,代替了以往的"大秦"之名。与《旧唐书》和《新唐书》不同,《宋史》中的"拂菻"引起了学界的广泛争议。大体看来,学者们大致为其是拜占廷帝国还是塞尔柱人的政权(如罗姆苏丹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文本和相关历史来看,《宋史》中的"拂菻"更像是对拜占廷帝国的描述,但是"拂菻国"的来使应该并非拜占廷帝国官方的使节。  相似文献   

12.
《文史哲》2015,(4)
魏晋时期王朝数度濒临皇帝乏嗣、国统绝继的皇权继承危机。皇位的继承方式和继承人选成为影响魏晋门阀政治格局的关键。当异姓政治势力无法推翻、取代旧姓王朝时,皇统按照血缘的"家"的继承方式即兄弟相及、宗室子弟入继等嫡长子继承制的变通或变异方式继承;反之,当异姓势力强大到足以推翻、取代旧姓王朝时,皇权继承就会发生质的变化,称为"异姓间继承",即他姓通过所谓的"易姓革命",使他姓家系的人夺取帝权。魏晋时期二百年的历史进程,就在国统数度绝继中,或几经接续而继起,或在他姓篡夺、改姓易代的更迭中曲折前行。  相似文献   

13.
论契丹社会的等级婚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阶级社会的统治阶级而言,婚姻本身是一种服务于统治秩序的政治行为,在辽代,适应契丹统治集团的政治需要,契丹社会的婚姻制度,表现为一种特色鲜明的等级婚姻制度,具体说来,表现为契丹社会的阶级等级婚姻、民族等级婚姻和高第豪门等级婚姻等诸种形式  相似文献   

14.
密疏的非常制参与与明代的皇权决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政治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决策权是君主专制的最主要的表现方式之一。明代皇帝的决策,通常是在内阁和司礼监的协作下来完成的,内阁和司礼监的协作机制是明代的正常体制,而在这些常制之外,明代还大行密疏政治。密疏政治的非常制参与,更加有利于皇帝对决策权的专断,从而强化了明代的专制皇权。  相似文献   

15.
金王朝废除勃极烈制,中央采行汉官制的原因,史学界虽表述不一,但归纳言之,不外是由于金统治区域的扩大,汉族和外族的增多,为适应多种政治、经济制度的存在和女真社会封建化过程的加速,以此来强化中央集权统一金朝政治制度.这样讲,似乎尚未揭示这一变革的最初动因.综合有关史料分析,我以为这一举措的最初动因,是因皇权受到极大威胁,为削弱女真大贵族权势,巩固和强化皇权,并实行皇位父传子的“家天下”统治.下从两个方面谈谈我的这一看法.  相似文献   

16.
论清初的廉政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卫华 《东岳论丛》2012,33(7):100-102
清王朝建立初期,吏治腐败成为影响新建王朝生存和发展的极大威胁.因此,清初历代皇帝都将廉政建设作为巩固皇权专制统治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在继承明代廉政的基本制度基础上,并加损益,围绕维系君主的专制统治,构建了系统完备、独具特色的廉政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为清朝全面盛世的出现打下坚实基础.康、雍、乾三帝廉政建设的首要特色是“乾纲独断”,维护皇权的绝对权威;其次强调“君民一体”,将吏治与民生联系在一起;第三是注重廉政制度的创制和改革.  相似文献   

17.
清乾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赵翼在代表作《廿二史札记》中,从历史上的封建皇权角度出发,指出宦官、外戚、权臣等是威胁皇权、引起重大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而皇帝的个人素质则是保证皇权能否稳定的关键。赵翼主张君主集权,但对不受约束的皇权深怀警惕,故又提出了规范、限制皇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唐太宗一生经历两次皇位之争,先是作为争夺者和李建成竞争皇位;贞观后期,又亲眼目睹了儿子李承乾、李泰之间为皇位展开的激烈斗争。这两次皇位之争引起的政治风暴,将以房玄龄、魏征为首的诸多史臣纷纷卷入其中,史臣从维护李唐政权稳定的长远利益出发,积极为唐太宗献言献策。唐太宗和史臣君臣关系情深义厚,然而,这也不足以使皇帝完全放弃对他们的猜忌,不足以保护他们及其家族免受政治风波的冲击。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中央秘书机构是明王朝封建政体中重要的辅政部门。它是沟通君主与臣僚、皇帝与百姓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政令下传、民情上报、公文撰制、处理等实务性辅政参政秘书工作。在明朝二百多年统治历史中,不管君主怎样变换更迭,政体怎样发展变化,其中央秘书机构都以其辅政地位的必不可缺,始终在封建统治核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表现出秘书辅政参政的特征。今天,为了研究秘书活动历史,借鉴前人经验,探讨秘书在辅政参政中的历史作用和表现特征,本文结合明代中央秘书机构的演变历史,就明代中央秘书辅政参政中的具体表现,谈几点粗浅的…  相似文献   

20.
“艺术是时代的镜子,是时代的晴雨表”。既然这样,不仿从元朝以来的佛教偶像崇拜来探索一下内蒙古雕塑艺术的发展,抑或能印证出历史时代的精神和其对各世的影响。 提到内蒙古雕塑,不能不联系到蒙古民族中佛教的传播和对佛像的崇拜。成吉思汗统一诸部,建立蒙占大帝国,传至忽必烈时,统一了全中国,“七载之中成大业,六合之内为一统。”他继承历史上北魏、隋、唐、宋、辽、金等诸民族王朝的统治制度,建立起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元朝。随着蒙古统治者统治范围的扩大,宗教也就提到了日程。在蒙古帝国和大元王朝统治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