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蔚 《学术研究》2012,(1):152-158,160
文章探讨"五四"运动以来,在社会文化影响下的报刊语言的变化及特点,将报刊语言的发展划分为新文化语言、泛政治化语言、返朴归真的语言、动态的大众化语言等四个时期。在此基础上,分析社会文化与报刊语言的关系,认为他们是两者发展中的交互推进者,具有变化的同步性、同一性和同构性的特点,都不断地追求权力话语向大众话语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写作能力论     
引言 “写作能力”是写作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每一部写作学著作无论其体例与研究方法如何独特,都无不以提高主体的“写作能力”为目的。那么何为“写作能力”?对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有不同的回答。有人认为它是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有人认为它是表情达意的能力,有人认为它是“把字写规范,写清楚,把话说通顺,说流畅”的能力,也有人认为它应该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并用书面语言加以表达的能力”,还有人认为它是“把习得的写作技巧方法灵活地恰如其分地运用到新的写作情景下,完成特定的表达目的”的能力,等等。或注重于语言的运用,或注重于文面的处理,或注重于思维与语言表达技巧,或注重于技巧的技巧即“大技巧”的发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对“写作能力”的内涵展开深入的科学的探讨,对写作学的建设无疑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人们表情达意、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一般地说,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当然也有几个民族共同使用一种语言的。不论是哪种、哪个民族的语言,其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但是,语言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总是同使用者的历史、文化、传统、科学技术智能、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因之,人们常说的某种或某个民族的语言“发达”,是说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有悠久的文明史和文化史,有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等。在它们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为了需要和适应继续发展,不断  相似文献   

4.
语言同任何事物一样 ,其发展、变化都受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制约。这里探讨的是多民族国家中对少数民族语言发展、变化 (或叫变异 )起制约 (或叫影响 )作用的要素 ,其中主要的有三个 ,即语言意识、语言环境、语言政策。有时三者互为条件 ,密不可分 ,但是 ,所起的制约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史学界有一个流行的说法,认为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经济基础。例如,有人说:“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建立在广泛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封建社会周期性的治乱兴衰,各个王朝不断地兴亡交替”都是这个经济基础决定的①。也有人认为:“中国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它有顽强的生命力,不以朝代更替而解体,江山易主而瓦解。由于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不瓦解,所以,封建社会能一代延续一代,缓慢地向前发展。”②还有人说:“自耕农经济或个体小农经  相似文献   

6.
训诂学是中文函授本科的重要选修课。这里我们就怎样学习训诂学谈谈如下意见。一、正确认识训诂学。有人认为训诂学高深莫测,是极少数人的事情,与一般语文工作者无涉。这是一种误解。从语言方面的原因来说,训诂是由时代变化、语言发展,历史文献的阅读出现困难而产生的。训诂就是以语义为中心,对汉语历史文献的语言问题进行解释,研究这种解释的原理、体式、方法、规律,便形成训诂学。对这种帮助扫除历史文献阅读中的语言文字障碍,沟通古今的特质,清代学者陈澧阐释得十分准确、生动:“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  相似文献   

7.
回族使用汉语,由来已久。这是历史所形成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探讨回族的语言呢? 对回族之使用汉语,众说纷纭。大致归纳为二点:有人认为这是语言的“同化”;也有人认为这是语言的“转用”。持第一种意见的人担心语言的“同化”会导致民族的同化。 我们知道,一个民族使用其他民族的语言,在中国不足为奇。青海省大通县的土族使用汉语。土家族、畲族、满族、仡佬族也放弃了原来固有的本民族语言改用汉语。同样乌孜别克族除老人外,一般都转用了维吾儿语。这种甲民族使用乙民族的语言,不能简单地说成是  相似文献   

8.
对苏南地区河南话变化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态度对语言的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的语言态度是有差别的,而这决定了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发展方向。苏南地区河南话在方言的交融中形成、变化和发展,基本趋势是向普通话靠拢  相似文献   

9.
为何正确理解和评价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学术界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列宁物质定义就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最好概括,有人认为列宁物质定义不能完全囊括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也有人提出列宁物质定义需要近一步充实和完备,等等。众说纷云,百家争鸣,各抒已见。笔者认为,对於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包括列宁的物质定义)尽管有许多不同看法,归结起来,问题的焦点就在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封闭系统,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极真理,因为它是时代的产物,必将随着社会历史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充实新的内容,调整有关论点,使其不断修改、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 “比较文学”这个概念自一八二九年维勒曼(A.F.Villemain 1790—1870)在巴黎大学讲学采用以来,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一个多世纪以来,几经波折和论争,至今还没有被大家公认的统一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只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文学传统和文学史①;有的学者认为是“超越国界和语言界线”亦即是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民族的文学②;还有的学者把社会、哲学、艺术、宗教等都看做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③。对于比较文学研究的目的,有人认为是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外来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集团,一个国家,只要不是闭关自守,它的语言总要或多或少地引进一些外来词。外来词在沟通不同民族和社会集团间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方面往往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记。它是研究某些历史事实的佐证,也是丰富和发展语言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外来词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语言现象。 有一种看法认为,有些不够发达的语言,往往要从比较发达的语言那里借用一些外来  相似文献   

12.
曾芳 《琼州学院学报》2010,(4):151-152,136
本文认为副名组合这一语言现象既是语言社会不断发展的反映,也是语言系统本身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调整适应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人口中汉族占百分之九十四,其余百分之六是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回族是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现在约有五百万人,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回回民族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有过重要的贡献。关于回回民族的来源,解放前意见分歧,现在仍有不同的争论。有人认为回回民族是来源于突厥族,有人认为来源于回纥族,有人认为来源于土耳其族,有人认为来源于单纯的回鹘族。我认为回回民族是来自阿拉伯、波斯人和中亚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其中阿拉伯、波斯人是主要成份,在形成回回民族的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下面就回回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一考证。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近代作品中的一些俗语词可以在现代方言中找到鲜活的用例,从现代方言的角度可以更好地考释或印证这些词语的用法.  相似文献   

15.
略论“回回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一般认为:回族缺乏其构成为民族的经济、地域和语言的显著特征,而维系其存在与发展的只是它的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有人说:“回族离开了伊斯兰教就不成其为回族。”似乎回族文化即集中反映为伊斯兰教。也有人说回族根本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回族文化就是汉文化,只不过是“汉族信奉回教”而已。我们认为,一个民族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回族也肯定有其民族文化的,无妨就叫做“回回文化”。因为这种文化既有其具体的内涵,也有其来源和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因素。笔者曾提出了一个“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论点。本文拟就这几个方面加以探讨,以就教于研究回族的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16.
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也有人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很值得商榷。由洋务运动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的现代化似乎由物质层面经制度层面再到文化层面的转化,由此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可以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逻辑起点。其实不然,因为这一过程大体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社会的认识过程,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这一历史课题的不断深化过程。虽说这一过程与现代化进程有一致之处,但它不是现代化进程本身。现代化进程意味着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和新的社会运行机制或社会…  相似文献   

17.
在国内外关于科学哲学和科学逻辑的研究中,人们论争的一个重大问题是:科学发现的逻辑是可能的吗?有人认为,科学发现逻辑是存在的;有人则坚决主张,科学发现既不接受逻辑分析,也不需要逻辑分析,科学发现是非逻辑的过程.为何有人会否认科学发现逻辑?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粗浅的探讨.一对"逻辑"一词作过于狭窄的理解,是有些人否认科学发现逻辑的首要原因.有人认为,如果科学发现逻辑是存在的,那么这里所说的"逻辑",就应是指有一组规则或原则,根据这些规则或原则,人们就可以必然地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在此,"逻辑"实际被规定为有  相似文献   

18.
一在近几年的美学研究中,有人主张把自然科学的一些“新的概念”、“语言”和“方法”与美学联系起来,试图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角度来解决美学的许多根本问题,认为这些“横断科学的崛起,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工具,形成了许多新的普遍原则,可以同样适用于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并认为这是“美学现代化和艺术现代化的契机”。诚然,美学研究的发展必将随着自然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随着社会经济的每一次变革,而不断吸收新成果充实、丰富自己,但这里应注意这样两点:一是要顾及到各个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不能盲目地  相似文献   

19.
科技进步与扩大就业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增长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力量。而随着科技日益进步,是否会减少劳动需求,影响扩大就业,人们对此存有疑虑。认为科技进步与扩大就业,是一个两难选择。究竟如何正确认识、处理科技进步与扩大就业的关系,这里我们试做如下探讨。科技进步是否会影响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这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有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设备不断更新,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势必会出现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所以科技进步不利于扩大就业。也有人认为,从短期和局部看,科技进步对就业有负面影响,但从长…  相似文献   

20.
新词语词义之概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的媒介。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着,特别是语言的词汇,更是经常处在变动之中。近十几年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彻底纠正“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恢复和发扬了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陆续实行一系列适合国情的重大政策,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人们的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些巨变使得语言最为敏感、最易变化部分的词汇不断地演变和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未被一般语文词典收录的崭新的词和语,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