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打工谋生,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家庭的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学习一般或较差,道德品质也较差,在"留守儿童"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档案,创设一个"亲情"班集体,让每一位留守学生体会到父母般的爱,对农村"留守学生"教育要有恒心和信心,学校、家庭、社会一起来努力,才能使他们能真正沐浴到"花季"的阳光,感受到"雨季"的滋润,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教育问题受到媒体和学者的关注。父母外出打工将对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产生负面影响,表现为母亲外出不在家的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低于父母都在家的儿童。这是由于父母不在家,特别是母亲不在家的儿童更倾向于同"后进同辈"交往,形成了不利于学习的同辈亚文化,最终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因此,应该从家庭、学校、农村社区三个层面引导和监督留守儿童的同辈交往,促成积极向上的同辈关系,激励留守儿童学业进步。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导刊》2006,(6):40-41
"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你们快回来吧!你们不要我了吗?"一个"留守儿童"这样呼唤. 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农村家中,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就在农民工生存状况一次次地拷问社会时,近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4.
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特殊现象,由于其本身生活现状的复杂性,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广西偏远农村地区特别是百色乐业县周边留守儿童情况的实地调查、分析,认为广西偏远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现状问题主要是生活、教育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本文认为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以及加强父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和引导等方法是解决广西偏远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龙回镇,是一个偏远贫困的地区,到目前为止,该地留守儿童人数逐年增加,由于其父母大部分在外打工,小孩多由年迈的老人照顾。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十分突出。本文就从这一地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发,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而出现的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是其中的一个具体问题。由于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进城务工,被留在农村的儿童由于缺少了父母的教育和监督,以及祖孙辈隔代教育的缺陷和弊端等等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凸显。所以我们有必要认真调查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一个重要缩影便是快速城市化。然而城市化所带来的不仅是飞速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人口涌入和高度的资源聚集。农村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在2050年之前,中国城市化规模将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这就意味着每年由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规模在一千万到一千二百万区间内,与之伴随的是农村劳动力的飞速流逝,同时由于资金、政策等种种原因,农村劳动力在进入城市时往往会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这就造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群体"留守儿童"。根据社会学概念,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且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仅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达两千两百万。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问题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  相似文献   

8.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当前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有产物,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习、人身安全、心理健康、思想认识和行为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问题成因固然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有关,但也与农村义务教育的不完善、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有着密切关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应该是预防性的,在正确分析和理解留守儿童的前提下,积极挖掘和发挥留守儿童本身所具有的有利教育资源,通过其正面教育意义来预防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是留守儿童教育值得尝试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他们的父母迫于经济压力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而他们却被留在家乡与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一起生活,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根据2013年全国妇联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本次调查经过渚多中西部农村,让笔者深切体会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并着力用一种局外人、观察者的身份对他们的精神世界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0.
留守儿童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离开家庭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亲情缺失、家庭结构不完整中。传统"问题"导向的研究者往往将留守儿童视为"问题儿童",片面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忽视其积极发展的内涵与规律。基于积极青少年发展理论,构建发展资源框架下的留守儿童积极发展促进机制研究,通过实现留守儿童外部资源创建与内部资源培育,努力促进其积极发展,可以为父母及教育工作者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2008,(4):13-13
全国妇联日前发布《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推断全国农村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有4000多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占28%左右,亲情缺失是他们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相关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中,有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打工5年以上。父母亲情的缺失,带来的是留守儿童安全和青春期教育的缺失。有关部门反映,  相似文献   

12.
"留守学生"伴随着民工潮出现的一个学生群体."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失亲情,生活学习上亲人照顾不周,致使他们不但有一定的心理障碍,而且成绩普遍较差、行为习惯不良、辍学现象普遍.关注留守学生,关爱留守学生,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作为一位在农村中学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探索出了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八字诀".  相似文献   

13.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正在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经济分化的差异性扩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更多地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导致留守儿童和父母长期性的异地分离,缺少了以父母为基础的社会支持网络,致使儿童具有需求表达的边缘性、教育拮据的窘迫性、生活上的无助性、心理情感上的脆弱性,这必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从依恋理论的视角出发,对留守儿童和依恋理论的定义作出阐释,了解当前留守儿童的发展困境,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最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提出建议,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城务工人数增多,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而子女留守在农村的人数也不断增多。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并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题,而且关乎农村乃至全社会的发展,问题的解决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其子女大多数留在农村,交由其祖父母看管照顾,便出现了人们一直关注的留守儿童问题。由于这些留守儿童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在学习、生活、心理及人格的发展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怎样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紧迫而亟待解决的问题。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受到严重破坏,使得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不可避免的落在了学校教育的肩头。一直以来,我校坚持不懈地抓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有关留守儿童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大批的农村父母涌进城市打工挣钱,农村的留守儿童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断增多。尤其是在隔代教育的作用下,祖父母对这些留守儿童教育方式的欠佳,加之其自身的知识文化教育水平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发展。如今,这一特殊的群体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到城市务工,农村留守儿童逐渐增多,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自我控制能力是农村留守儿童形成良好个性、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基本条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和学校是影响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主要因素,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8.
"种爱计划"是由婚姻与家庭杂志社与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活动,通过与留守儿童进行书信往来,提供精神陪伴,以及孩子们所需要的关于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及生活指导等方面的课程及帮助。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来自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就可能会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或者这样以及那样不容忽视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9.
“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你们快回来吧!你们不要我了吗?”一个“留守儿童”这样呼唤。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农村家中,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就在农民工生存状况一次次地拷问社会时,近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只要是孩子,就会依赖于父母。相对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儿童”们在只有“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的情况下,往往更内向、更孤僻,有的甚至沦为“野孩子”。然而,即便进了城,农村娃的境遇依然令人堪忧。这些孩子是不幸的,也是无辜的。我们在问题出现转机的漫长等待中,“留守儿童”一天天地长大。他…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进程发展迅猛,与此同时涌现大量被称为"留守儿童"的农村中小学生。本文首先打破惯性思维,解释新一代"留守儿童",然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进行阐述。接着将详细描述研究方向,从德育、生理及多学科仔细剖析。最后提出解决方案,进行规划,改变现状,总结全文,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