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西游补》主题奇、情节奇、艺术手法亦奇。其以补续《西游记》而作,实则另辟蹊径,重新构造。全书采用"梦想颠倒"之手法,将梦想作为现实世情进行描写,以孙悟空从现实进入梦幻经历种种烦恼苦厄,跳出梦幻方才省悟为总体构思,用来自拟作者身世,表现一切烦恼苦厄皆由现实世情所致,跳出世情便可超脱烦恼之向往方外的避世思想,而其避世思想完全出于对"青青(情)世界"的超脱,极富想象,颇见荒诞,成为一部独具特色的神魔小说。《西游补》又以审讯秦桧、科举放榜为重要关目,直接影射明末社会现实,鞭挞了明末投降派的丑恶,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使之又成为一部影射小说、讽刺小说;而且不仅影射明末现实,又预见性地讽刺明亡后的清初社会,表现出一种爱国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呐喊》与《彷徨》中的心理描写形式多样,匠心独特,并艺术地与其他描写方式有机地揉合在一起。这一艺术形式,对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性"文化有着良好的传统,其在文学艺术的表现中一般分为"变态的性欲描写"和"文学的性欲描写"两类,<聊斋志异>则属于后者.<聊斋志异>中的性欲描写含蓄、蕴籍,少叙述而多形容,且与异性间感情的发展相伴以行,它既是男女爱情激流的涌现,是情节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又是小说艺术氛围所不可缺少的,不能以"低级庸俗"将其完全抹煞.特别是那些歌颂爱情的小说中的性欲描写,更是绘声绘影,仪态万方,多姿多彩地展现了中国性文化的美质.  相似文献   

4.
梦是《红楼梦》的核心意蕴,是小说的重要特色。书中共描写了33个不同类型的梦幻,虽长短不一、详略见异,但它是作者以曲笔的形式将自己的感叹寄托其中。不同章法的梦幻描写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梦中情节真假相对,虚实相映,现实与荒诞的相互融合,是作品的重要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现代主义小说文本中的空间形式,是通过作家对叙事技巧的运用产生的,而这种叙事技巧就是运用"并置"的手法,瞬时并现、永恒时间、情节并置、情节重复是"并置"的具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杰出的作家都是成功地运用犯与避艺术手法的高手.<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运用犯与避手法最多、最为炉火纯青的一部.其作者把"特犯不犯"、"犯中求避"艺术手段发挥到了一种奇异至极的境地,从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刻划、细节的描写、场景氛围的渲染等方面,出奇制胜、弃俗创新地运用这种手法,达到同中见异;同中见异,变幻多姿,引人入胜,为我们树立了成功地运用犯与避艺术实践的范本.  相似文献   

7.
本雅明认为,在异化没落的现代社会里,和谐、整一的象征艺术用一种形式的调和表现出肯定的思维,平和了人们反叛的欲望;而寓言艺术作为对没落现实的认识和批判,却以其忧郁性、破碎性、多义性把形式的不和谐推向了极端,引发人们的"震惊",唤起人们对破碎世界的自觉关注,从而以一种批判的姿态,清醒地正视、思索并否定异化的现实.  相似文献   

8.
2 0世纪 90年代 ,文学面对现代媒体传播方式和大众知识消费观念的挑战 ,在自我完善和创新的文学革新探索过程中 ,实现了与电影的强强联合 ,将文字以现代化的手法表现出来。但文学和电影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小说是使用语言文字叙述情节、塑造人物和抒发情感的 ;而电影则以直观的画面和声音冲击人的视听器官传达影视观念。因此 ,在对同一主题的阐释上也会采用各具特色的表现手法。从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品《活着》和著名导演张艺谋改编的同名电影的相互借鉴融合中 ,对小说文本和电影作品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揭示等特点作比较分析 ,探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创作者不同的艺术观念对作品的定义和重释 ,以及作品折射出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9.
将情节视为人物的事迹、历史和附属,这是"十七年"文学的基本观念。形成这种观念的主要原因有"五四"人文主义文学传统、高尔基的情节观、恩格斯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说和描写新的英雄人物的需要。这种情节观念影响了"十七年"文学的创作实践,也延伸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发展到极端就是将人物内涵极力紧缩的"三突出"和将人物功能无限扩展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德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君特·格拉斯在小说<铁皮鼓>中,通过小说主人公奥斯卡这一怪诞而又真实的艺术形象,以一个侏儒的视角,向人们叙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小说的很多情节是荒诞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然而它又对德国现代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的现实生活作了真实、细致的描写.作者把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与他极为丰富的想像力相结合,通过荒诞这种特有的艺术手法,创造了"现实"与"超现实"的艺术对接.  相似文献   

11.
《苔丝》中的情节以《圣经》中的善恶冲突情节为原型。善恶冲突情节在作品中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外部冲突”、“内心冲突”和“隐含冲突”。苔丝和安吉尔各自的“内心冲突”是作品中冲突情节的最重要类型。原型情节的运用深化了作品的内涵,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2.
徐渭和凡·高是中西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画家,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内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跨越时空的障碍,对他们的艺术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发现,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种族",具有不同的国籍,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和时代,但是他们艺术风格的形成、艺术精神的实质以及对传统美学的突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3.
作为西方唯美颓废主义思潮在五四文坛传播的产物,<银杏之果>与<沉沦>在"自杀"这一共同的故事情节中,却表现出大相径庭的艺术趣味和人生追求:<银杏之果>明显体现了注重精神情趣的沃尔特·佩特的"刹那主义"的影响,而<沉沦>则在对"外在压迫"和"悲痛感"的强调中走向"颓废"的反抗,凸显出20年代知识分子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艺术...  相似文献   

14.
《故事新编》中的“油滑”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历史小说的一种艺术形态和美学风格,它集中体现在小说话语形态、情节模式以及叙事意象上的创新变异,是鲁迅对传统历史小说写作模式进行的一次成功的个人性突破,对现代历史文学创作来说极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林版《赵氏孤儿》引起的非议 ,虽然受到前文性影响 ,包含着批评者很强的情绪性 ,但也不是空穴来风 ,而是有其自身存在的内在原因。首先是从情节的安排和处理上看 ,违背了艺术常规 ,赵氏孤儿不去复仇缺少剧情发展的内在逻辑基础。其次从母题的颠覆与变形上看 ,消解了仇恨 ,丧失了受众深厚的人性基础。第三是从传统思想的弱化与消解上看 ,弱化了道德观 ,消解了善恶是非观 ,消除了戏剧一向注重的道德评判与教化的功能 ,背离了中国戏剧的传统 ;第四是从艺术形态的探索与创新上看 ,以舞台的别具一格和表演的与众不同为重要表现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艺术形态 ,疏离了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 ,打乱了人们固有的接受心理 ,破坏了固有的欣赏秩序与逻辑。正是这样 ,它一边受到肯定 ,同时也招致了各种难免的非议。我们应该摆脱世俗观念的束缚 ,与时俱进 ,多理解 ,少指责 ,给艺术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6.
《风筝》为鲁迅《野草》中重要篇目 ,反映出作者当时既向往“春天” ,又感到无可把握的复杂情感 ,以“风筝”为描述对象 ,形成了精奇独特的艺术构思 ,抒情性是诗歌语言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庄子》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具有磅礴的气势 ,浪漫的情调 ,显示出神奇的色彩 ,这不仅在于作者运用了曲折幽深、诙谐含蓄的语言 ,更在于其中“道”与“艺”体合无间 ,追求“惟道集虚”与“象外之象”,因而才具有空前的深度、高度与广阔度  相似文献   

18.
小说的艺术是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毛宗岗肯定《三国演义》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塑造了一系列“奇才”.小说情节的审美魅力,既在于犯而能避,“同树异枝”、“同花异果”,又在于变化莫测,“星移斗转”、“雨覆风翻”.尽管《三国演义》“叙帝王之事真而可考”,但并不排斥它在描述其他人物、事件时存在艺术虚构.在历史小说艺术真实的问题上,毛宗岗坚持“虚实相生之法”,分析《三国》写人叙事,“文之变者出人意外,未尝不在人意中”.毛宗岗还通过与《史记》《西游记》《水浒传》《东周列国志》诸“才子之书”的比较,肯定《三国演义》为古代“第一才子书”,表现了独特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9.
萧萐父先生早期启蒙说的核心问题是:"中国是否曾有过自己的哲学启蒙或文艺复兴?"这一问题逻辑地蕴涵了四个层次的追问:第一,什么是"哲学启蒙或文艺复兴"?第二,中国有没有"自己的哲学启蒙或文艺复兴"?第三,如果有,它"是什么"?第四,"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萧先生的启蒙论说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而他的回答对于我们思考"文化现代化"问题仍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的价值观以人民本位思想为红线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思想。人民本位思想是邓小平确立价值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个“有利于”实践价值观、价值判断标准充分体现了人民本位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