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走向司法化是宪法发展的客观趋势。在我国,宪法司法化的障碍主要是认识上存在误区。宪法的法律性决定了宪法可以而且应该司法化。宪法司法化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也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2.
公民基本权利的司法救济是指司法机关通过各种诉讼途径对侵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的行为给予否定性评价或者制裁,从而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得以恢复行使或者得到等价补偿或赔偿。由于我国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采取"依据法律的保障"方式,即通过普通法的诉讼来完成,就使得相当多的已被我国宪法规定而没有被民法、刑法、行政法等下位阶法所具体化和细化的基本权利,在现有的司法体系下不能得到有效的司法保护。通过对宪法司法化内涵进行界定,分析了公民基本权利司法救济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设计与选择,并对完善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司法救济提出了一些初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宪法司法化是通过司法途径来保障宪法的实施。宪法司法化有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违宪的司法审查 ;二是通过宪法诉讼救济受侵犯的公民基本权利。本文从宪法司法化的两方面内容以及宪法价值实现和宪法权威树立的角度出发论述了宪法司法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宪法制定出来只有保障其贯彻实施才能维护其权威性,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才能得到保障.在当代中国,宪法的实施有其必要性.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宪法的司法化也成为可能.最高人民法院对宪法的司法解释是实现宪法司法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宪法中的公民的文化基本权利并不包括教育权和宗教信仰自由。我国现行宪法对于公民文化基本权利的保障,不仅在"总纲"部分确立了国家的文化政策,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对于自由权性质的文化权和社会权性质的文化权分别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也在"国家机构"一章中确立了国家完成文化任务的组织体系。在我国目前的宪政体制中,具有自由权性质的文化基本权利,尽管法理上具有主观权利的规范效力,但其司法保障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具有社会权性质的文化基本权利,尽管规定在我国现行宪法"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但其仅具有宪法委托的效力。  相似文献   

6.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规定的各项权利内容理应在现实社会中得到保障.我国现行宪法不仅无法回应现实生活中新出现的权利诉求,而且对已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在受到侵害时也难以寻找救济途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宪法不具有可诉性,难以在司法实践中适用.为最大限度地保障宪法所赋予的公民基本权利,构建良好宪政秩序,应当增强宪法的可诉性.  相似文献   

7.
宪法司法化对于树立宪法的权威,保障宪法的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宪法司法化是当今世界宪法发展的必须趋势,但我国在宪法司法化问题上一直处于徘徊状态.我国应该加快宪法司法化的进程,尽早建立起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切实保护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与宪法司法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要发挥宪法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 ,不应只停留在强调宪法为依法治国奠定了法律基础、为广泛主体提供了根本行动准则等方面 ,更重要的是要把宪法引入司法领域 ,通过宪法司法化强化宪法的法律效力 ,真正树立宪法权威 ,以宪法的司法化限制公共权力 ,规范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保护公民宪法中规定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当前需要从认识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缺陷入手 ,通过纠正人们对宪法认识上的偏差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宪法司法制度 ,有效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相似文献   

9.
公民宪法基本权利是公民权利中不可缺少的最为重要的权利,是公民其他一切权利的根据;公民宪法基本权利的司法保护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公民宪法基本权利的司法保护是建立法治国家之必须。公民宪法基本权利的保护中存在无具体法律规定法院不能给予有效救济等缺陷。这些缺陷是由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体制方面的原因以及操作等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解决这些问题应该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赋予法院有解释宪法和法律的权力以及有提请撤消因违反宪法而侵犯公民宪法基本权利的有关规范性文件的权力等。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引发了"棱镜门"等一系列独具时代特性的事件。网络世界各项技术的突飞猛进,不断威胁着每个公民的隐私权。政府机构侵犯公民隐私权不仅在技术上更加容易,而且在事实上也颇为常见。公民隐私权并没有被我国现行宪法列为基本权利。规范政府对公民信息的监控行为,强化对公民隐私权的宪法保障,是我们建设法治国家必须面对的严肃课题。为此,亟需探究公民隐私权的存在价值与法理基础,并在宪法层面上寻求规范保障与救济保障。宪法保障下的公民隐私权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基本权利效力。  相似文献   

1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一直以来,人们都把它当作一部政治法。随着公民法制观念的增强,依宪治国已逐渐走进公民的生活。我们已经认识到,只有实施宪法监督,开展违宪审查,维护宪法权威,才能使宪法成为一部真正走入社会,走进公民生活,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根本大法。  相似文献   

12.
环境权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承认,许多国家的宪法中明确规定了环境权,环境权已经成为基本人权。中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定环境权,这样必然会削弱其他部门法律对环境权的保障力度,不利于调动公民参与环保的主观积极性。环境权入宪,是应对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也契合环境权的基本属性,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精神。建议中国宪法明确承认环境权,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内容,建立环境权违宪审查制度和公民环境权宪法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3.
宪法集中体现法治的精神 ,法治需要适用的宪法。法院适用宪法与法院不享有违宪审查权并不矛盾。司法权固有的性质、特点决定了法院在适用宪法中的重要作用。法院适用宪法是有条件的 ,法院应在缺乏其他法律依据或法律规范之间存在矛盾时适用宪法。法院适用宪法不仅可以弥补现行宪法监督机制的不足 ,保障公民的宪法权利 ,而且可为违宪审查制度的建立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4.
分析美国总统的宪法观,具有多方面的学理价值。美国总统在竞选演说中对宪法的论述,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强调宪法保护公民权利,这是杜鲁门、肯尼迪与克林顿论述宪法的全部内容;另一方面是表达对宪法的信仰、赞扬与尊奉,这是福特与卡特论述宪法的基调。这两个方面启示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家根本法"并未彻底揭示宪法的特质,宪法的特质在于它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是保护人权的根本法。  相似文献   

15.
宪法是人摆脱神权、王权和其它桎梏的革命产物。近现代宪法的形成过程,也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和反省过程:从资产阶级革命所倡导的“人人生而平等”成为立宪指导思想,到当代确立的“以人为本”的制宪观,人始终是宪法的灵魂和目的。宪法中的人是自由的人;宪法中的人是享有人格尊严的人;宪法中的人是享有权利的人。充分保障和实现人的自由、人格尊严和权利,是近现代法治的一项重要原则。世界宪政史就是一部人的自我发现史,也是一部人维护人的自由、人格尊严和权利的斗争史。  相似文献   

16.
宪法与人权关系密切。宪法作为人权的保障书,其主要职能是为了保障人权。我国现行宪法是对已有人权的确认,但同时在人权的规定上仍存在不少有待完善之处。因此,要通过实施宪法,确认人权范围、确立违宪审查制度来实现宪法的人权的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17.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它上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下启1982年宪法。这部宪法有其独特的时代特点,它是毛泽东宪法思想影响下的宪法,过渡时期的宪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和发展的宪法,基本权利单列成章和其后置的宪法,全民大讨论的宪法。准确认识和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部宪法的特点,对理解我国现行宪法体制、树立宪政文化意识、普及宪法知识是有所裨益的。  相似文献   

18.
迁徙自由是个体基本经济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迁徙自由是公民迁徙自由的自然延伸。企业迁徙自由作为个体基本经济权利,主要目的是对抗公权力的非法侵犯。企业迁徙权的宪法保障要求明确规定公民迁徙自由以及建立基本权利保护的违宪审查制度。同时,企业迁徙自由也受到必要的合理限制。我国目前的企业迁徙自由存在宪法保障的制度性缺失,有必要进行完善和补救。  相似文献   

19.
宪法司法化是切实保障人权、宪法的法律性、宪法至上、依法治国、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等各因素的综合要求,是我国宪法保障的最重要的手段。因此,我国宪法必须司法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