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胡适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传统与西化”的论争中提出的“一心一意的现代化”“全盘吸收西洋现代文明”的主张,使他一直被认为是“全盘西化派”的代表人物。但他毕生所坚持的“中国的文艺复兴”思想,揭示的却是一个“古今之变”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只有人文情感和理性精神的全面再生,取代古代那种禁锢情感与理性的宗教信仰,我们才能从古代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然而,近十年来有关“反思现代性”的讨论中,却出现了各种否定理性、主张重建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以及把“古今之变”转换成中西方文化对立、批判西方文化霸权的观点。该文试图从胡适思想的角度,来对这些问题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标榜“全盘西化”的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对于“国故”,他提倡科学地梳理;对于传统文化的糟粕,他毫不留情地弃之而后快;对于传统文化精神,他认为只有经过“西化”的洗礼后才能实现“复活”或“复兴”。用文化“函化”理论看胡适的中国传统文化观,更能认清其偏激言辞的背后对传统文化的依恋。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何在?在这个问题上,提及“西化”一词,总会引起人们本能的反感,成为人们思想和论述中的一大忌讳,一块禁区,唯恐避之不及。“西化”概念究竟是什么涵义?它对于中国文化现代化又有什么意义?本文所要探究的正是这样一个问题。 一 首先,我们来简要地探讨一下胡适提出的“全盘西化”思想,以弄清“西化”概念的源流,澄清它的本来涵义。  相似文献   

4.
胡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学者 ,长期以来 ,胡适一直被视为“全盘西化”的代表人物 ,而胡适本人 ,则喜欢用“中国文艺复兴运动”来概括自己所从事的活动。那么 ,胡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到底是什么呢 ?他所指的“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含义又是什么 ?对这些问题的解答 ,使我们有必要关注胡适对宋代文化的研究 ,这不但能使我们了解胡适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而且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加深对胡适思想的理解。1  与对先秦、清代的研究相比 ,胡适对宋代文化的研究不是很多 ,但他对宋代文化在中国历史上…  相似文献   

5.
“西化派”文化哲学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化派”是20世纪初叶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哲学派别,他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等人。“西化派”对中西文化观念进行了比较,认为东西文化的差别是时代的差别,对中国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主张用具有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西方近代文化来取代和改造中国固有的封建文化,具有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不朽功绩。“西化派”中的先进知识分子,有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6.
<正> 在中国现代史上,胡适是一个复杂而又不容回避的人物。他在学术文化上的杰出贡献有目共睹;他与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分歧亦尽人皆知。就“五四”时期的胡适而言,如果说他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激进的批判态度,容易引发人们共鸣的话,那么他在政治上所持的保守主义的改良主张,却很难获得人们的理解。正因为如此,学术界在甄别评价其政治思想时要比肯定其文化成就更加困难。本文通过对胡适早期政治思想的形成及其实质内容与历史作用的分析,对所谓“问题和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论战的定论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7.
胡伟希 《齐鲁学刊》2002,(3):111-117
运用精神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胡适思想中,始终存在着一种“中国文化情结”。这种中国文化情结不仅与其少年时期接受的传统教育有关,而且为他后来“反叛”传统、走上“全盘西化”道路提供了“内驱力”。但胡适的这种“全盘西化”只是一种学术主张甚至于意识形态,并不代表其具体的学术实践。终其一生,胡适的学术思想与其说是“全盘西化”,毋宁说是“西方学术的本土化”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8.
本位、西化与1935年文化论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是 1935年文化论战中各执一端的两种思潮。“本位文化”论的官方意识形态背景十分明显,但并不能脱离思想界整体西化的现实;而“全盘西化”论反映了自由知识分子与官方思想统制的疏远和背离,却并未丧失民族主义立场。因此这一论战更多地显示出“西化背景下的本位”和“民族立场上的西化”的复杂矛盾。  相似文献   

9.
胡适在中国学术界是影响巨大的一代宗师,虽然他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革命和整理国故,但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纯粹的学间家几乎是不存在的,胡适也自然不能幸兔。正如他在给夫人江冬秀的信中所说:“二十年中‘不谈政治’一句话早就放弃了。”“因此,胡适在立下“不谈政治”誓言后不久,便“忍不住”加入了政论的战团。他的政治思想已成为胡适思想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影响颇深,甚至到今天还余波未尽。胡适的政治思想与他的学术思想一样,有着传统中国文化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同时,由于其思想形成与定型,主要在美国留学时期,因而,我…  相似文献   

10.
胡适的孔子研究是其"整理国故"的一次具体实践。借鉴西方现代学术方法,胡适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史,其西化视域下的孔子研究也受到质疑和批判。梁漱溟的孔子研究基本上是回应胡适之论而起,但其结论往往针锋相对。梁漱溟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他对胡适的孔子研究的批判,恰是保守主义和全盘西化两种文化观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正> 梁漱溟在人生哲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是《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和《人心与人生》。这两本书代表了他的人生哲学在思想发展上的个两阶段。通观梁漱溟一生在人生哲学方面的著述可以看出,他在人生哲学上的基本思路和观点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以《人心与人生》为代表的后一阶段思想仅仅是对《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观点加以“修正”而已。研究他的人生哲学,实以反映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的早期思想最为重要。在“五·四”时期推翻传统和倡导西化的浪潮中,《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提出系统的文化比较理论  相似文献   

12.
胡适无神论思想的形成及理论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思想中的无神论思想是胡适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考察胡适无神论思想的形成及理论渊源 ,我们可以发现 :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他的潜移默化 ,使他逐渐成为一个“无鬼无神的人” ,并形成了其无神论思想的根基。二、近代自然科学的传入和普及 ,使其进一步丰富、发展了无神论思想。三、实验主义的“决定性影响” ,成为胡适反对有神论的根据和立足点 ,并一直成为其反对宗教“神”的武器。  相似文献   

13.
臧宏 《学术界》2006,(1):248-253
郭淑新同志《胡适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评价胡适哲学思想的新视角。胡适哲学思想在于他在思想史上的开创性及其深远的影响;胡适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贡献在于他为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所做出的努力;胡适系统介绍实用主义的哲学观点,这对中国哲学史的真正意义在于经他改造而又中国化了的实用主义的方法论及对这一方法论的运用;继承并具体阐述这一思想的是冯契先生。  相似文献   

14.
在儒学问题上,胡适的思想具有一种表面反差。一方面,胡适对教化的儒家意识形态作了严厉的批判,并坚决反对任何以儒文化为基石的现代形式的“中体西用”论;另一方面,在一些重要场合特别是在国际论坛上,胡适又多次衷心地赞扬孔子和儒学,认真指出其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真诚希望儒学的自由精神能在人类的将来发扬光大。由于这种反差明显而又强烈,导致当代学者对胡适文化观念的认识大相径庭,出现了结论相反的判断。如林毓生认为,胡适一贯坚持全面反孔的态度,表明他是一位“全面性的反传统主义者”,他在某些场合所表示的对孔子、孟子和朱熹的尊崇,“只不过是东拼西凑的狡辩而已,是为了缓和他早期学说所受的压力”而“作出的修正”。而唐德刚认为,胡适对孔门儒学的肯定,表明他“骨子里是一位理学家”,是“儒家现代期”的“最后一人”。更多的人则倾向于认为胡适是一位“反孔非儒”的文化自由主义人士。 本文认为,胡适思想的表面反差,其实是对既定的思想文化观念变革的复杂性的反映,就其实质而言,它除了表明胡适对儒学的辩证分析的态度外,几乎没有别的意思。为了全面而又准确地认识胡适的儒学观,继而通过儒学观去把握他的中西文化观念,就应当通过其思想言论去寻找贯穿其中的基本线索。正如胡适自己所言:“思想是  相似文献   

15.
胡适不是在严格的学术意义上使用“全盘西化”一词的 ,他的“全盘西化”在理论上不能成立 ;胡适提出“全盘西化”口号的真正意图是“取法乎上 ,仅得其中”的改造中国旧文化的策略 ,他的目的是要创建一个中国本位的“新文化” ;不论是“全盘西化” ,还是“全力现代化”、“充分世界化” ,其内涵都是科学化、技术化、民主化 ,这实际上是胡适朦胧的现代化思想  相似文献   

16.
“清算胡适的反动政治思想”一文,揭露了胡适——从留学美国开始到全国解放他逃亡到美国时为止其反动政治思想是一贯的,又是发展的。胡适开始就以“世界公民”自居,就对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决心主张不争主义”,这和他直到最近仍旧无耻地赞同美帝侵略中国大陆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本文虽然和上期郑鹤声先生的论文内容有相同处,但重点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有着极强的政治控制力和实践理性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由若干个“偶像”的个体串汇起来的一个“麻辣串”。当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之时,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是如何率先在儒学内部打破“偶像”的思想禁锢,将“偶像”麻辣串一块一块地拆除。五四新文化运动虽然打破了传统的“偶像”崇拜,基本确立了中国政治文化的现代内涵——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但由于救亡图存的现实性所迫,致使其后中国文化的现代发展无论是理性的价值还是现实的追求依然只能锁定在社会政治实践方案的不同路径的选择上,而这种选择却因西化模式倾向的事实存在,又有意无意地陷入了新一轮的“偶像”崇拜。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曾留学西洋并为新文学运动张帜的中国知识分子,胡适是否汲取了西方人文精神作为新文学的精神资源,这是一个颇具探讨价值的话题。他在1 91 0—1 92 7年的早期文章中确实提到了不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的经典人物,但这些人物或者被他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或者被他用来作为支撑自己观点的一种工具,即便是胡适在新文学运动时期极力推崇、大肆宣传的易卜生主义和杜威的实验主义,也被他作了“中国化”的阐释。胡适为我们呈现的西方,已经过他自己的判断、选择和改装。他身上深刻的传统文化烙印导致他对西方人文精神的接受与阐释形存而神失。  相似文献   

19.
重新解读胡适及“问题与主义”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传鹤 《文史哲》2003,(6):92-96
在研究胡适思想言论的过程中,既要避免掉入政治感情的"陷阱",又要充分把握胡适的思想言论多有偏激性和非严密性这一特点,把胡适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全面地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从总的层面上来说,胡适在当时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现实意义的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问题与主义"的关系。从具体层面来说,胡适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提出的某些观点是存在不足和漏洞的,但他同时也提出了不少直到今天也还有生命力的正确观点。"问题与主义"之争是"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发生的一场以方法论争论为核心的政治色彩很浓但却充满自由平等气氛的健康学术争论。  相似文献   

20.
评陈序经的"文化圈围"理论与"全盘"西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太原 《河北学刊》2002,22(6):135-139
陈序经在吸收西方文化思想的基础上 ,创立了他的“文化圈围”理论。这一理论认为 ,在世界上的文化广泛联系之前 ,它们都各自成为一个“圈围” ,每一个圈围都包含许多的成分 ,这些成分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 ;一方面的波动必然影响到别的方面 ;它们只有程度的不同 ,而没有性质的差异。正是根据这一理论 ,陈序经得出了“全盘”西化这样一个极端的观点。因此 ,这一理论的性质也就决定了“全盘”西化观的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