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宣告了中华民国的诞生,中华民族从此得到了新生。革命导师列宁一贯同情和支持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对辛亥革命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和高度的评价。本文就列宁对辛亥革命的评论文章的基本思想,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一初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史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史有两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它们因阶级性质不同而有各自的特点,但作为革命高潮又有许多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和平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三场伟大革命。三场革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辛亥革命开启了现代化潮流的历史闸门,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新和平革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中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最为重要、影响最大的政治事件之一,关于辛亥革命研究的成果十分丰富。为更好地继承这份历史遗产,文章在梳理学界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共对辛亥革命认识及其演变的基础上,试就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各种力量的作用、革命的指导思想、辛亥革命的性质及评价、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主题与发展道路、辛亥革命的世界意义诸方面以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比较准确和全面地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斗争成果和新建政权的国家性质,是辛亥革命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的直接纪录.以往一些评论或者由于划定历史时间的差错,或者把"史"与"论"混淆起来,模糊了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地位.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革命领导者,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近代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在谈及辛亥革命之时,人们时常将其和孙中山及其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相联系,殊不知,陈独秀对辛亥革命的爆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时期,我国一些先进女性为挽救祖国危亡积极参加各种革命活动.不辞劳苦,不惧牺牲。尽管这一时期的知识女性相对于全国大多数妇女来说微乎其微,但却代表着中国女性觉醒的程度及其对民族国家的责任与贡献,推动了历史的进步。本文拟就辛亥革命时期觉醒知识女性的革命活动来分析其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原因,肯定其对革命所做出的贡献及其对自身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生论文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宁夏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的学术讨论会中,我校历史系七九级二十一位同学撰写了十五篇论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辛亥革命。综述如下: 一、对辛亥革命的性质与 历史地位的评价 贺弘炜、马林、韩宝珠和陈燕等同学认为: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的爆发是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落后的封建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革命是生产力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南京临时政府在其存在的短短几个月中就制订一些保护和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措施,使当时全国各地出现了兴办厂矿的热潮。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是一历史的概念 ,现有的辛亥革命的话语主要源于革命党人关于革命的历史记忆与历史叙述 ,同时又受到了现代中国革命话语的影响。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来看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晚清最后十几年间 ,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维新运动、社会化趋势与民族主义建国思潮相激荡的产物 ,这三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又影响了辛亥革命的结局。因此 ,研究辛亥革命 ,必须考察辛亥革命话语的形成 ,同时注重研究辛亥革命年间维新与革命、文化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民国初年的国民心理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否定革命"和"告别革命"的论调又有抬头,有些人更是直接提出要从中国第一场大规模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开始"反思",要"告别辛亥革命"。文章对"告别辛亥革命"论的几个错误观点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历史的必然,清末新政没有也不可能实现社会的转型,辛亥革命后的乱象不是辛亥革命的产物,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崭新进程,并对"告别辛亥革命论"的实质和由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爱国者和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发动和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基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学说体系中,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是为了解决民族独立、主权在民问题,民生主义则是为了解决国民生计问题。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归宿,也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和创建中华民国的根本出发点。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最重要的是传承三民主义,特别是将民生主义的基本精神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形成有三个阶段。辛亥革命以前,主要表现的是教育改良思想,积极推行学校教育,提出只有通过“兴学养才”,将西方先进文明吸纳、融变为中华民族的新文明,才能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辛亥革命期间,倡导教育为革命服务的宗旨,认为“教育是宣传”,要通过教育宣传革命、培养革命人才,主张以革命的手段,在彻底破除封建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发展国民教育;建立民国以后,提出了一系列对教育的建设构想,重用蔡元培制定民国新学制,进行现代化教育改革。从孙中山教育思想体系来说,这一时期还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全民教育、人才教育、军事教育和科学教育等诸多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3.
1911年的辛亥武昌首义,给当时社会带来了深刻变化,湖北临时警察筹办处开风气之先,成为中华民国最早的警察机构。这一机构的诞生,不仅填补了清廷倒台后的治安空白,而且在运行过程中,克服了战事频繁、秩序混乱、经济困窘、人员奇缺等诸多困难,客观上起到了襄助革命颠覆清廷的作用,最终成为革命成果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时期,出生于桃源县的宋教仁、覃振、胡瑛为中国民主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桃源三杰”。中华民国建立后,由于形势复杂、人品高低,世人对“桃源三杰”又有“龙、虎、狗”的评论。探讨“桃源三杰”现象,有助于我们研究辛亥革命,了解中国资产阶级,认识近代湖南人才群的奇妙关系。  相似文献   

15.
辛亥革命在发动时期为激发民族热情已然鼓动起一个向中华民族本位文化认同的热潮。民国政体建成后,当政者为聚敛人心,又开始援用传统文化资源完成对社会意识形态的重构。如此便难免导致现代化的政体与其植根的文化传统的逆结状态。这种大政治时代的伦理焦虑反映到文学中,便是伦理小说和革命加恋爱小说形态的出现,这类小说凸显了此一时段的都市通俗文学在消闲与教化的价值立场之间,在审美品格、伦理倾向及其负载的启蒙或革命意涵之间试图保持微妙平衡的努力、焦虑及尴尬。  相似文献   

16.
陕西是响应辛亥武昌起义北方最早的省份,革命波及甘肃、河南,影响至于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位置.同盟会、会党、新军与陕西辛亥革命密不可分.其中,会党与新军在革命过程中既有积极作用又存在许多缺点和失误.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创立了民国,但由于其本身的软弱性和阶级局限性,致使没有正确对待和处理许多有关革命的根本问题,故而革命的最终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武昌起义爆发后,中国政局一片混乱。清王朝摇摇欲坠,陷入生死存亡之中;袁世凯东山再起,并出任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革命党成立了中华民国,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关于未来中国的政体,拥有最多在华利益的英国的态度至关重要,其态度经历了从支持君主立宪制到赞同民主共和制的过程。分析当时英国政府对中国未来政体态度转变的原因,探究这一转变对中国尤其是当时中国各政治力量的影响,对揭示英国对华政策的实质,进一步剖析当时的中英关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代史上,南社与同盟会是发动辛亥革命的一双犄角,创造了知识分子参与人民武装革命的典范,同时也进行了一次舆论能推翻一个政权的典型实验。南社这些敢为天下先的创举,其历史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9.
几十年来,学界对于五四思潮的评析、意义的疏解已显得十分充分,不过人们更多瞩目的是一些经过层层挑选而一再重复的概念与口号.而那些缺乏意义提升价值,但却能真正让人"回到现场"的史实却在人们的历史记忆中渐行渐远,其中一个长期晦而不显的历史场景就是,"五四人"普遍经历了一个苦闷与焦灼的心理过程.这种生存体验既是五四"个性解放"主题在现实中的挫折感的弥散,也是"五四人"群体抉择的内在基础,更对此后的中国历史的许多内在方向有多重影响.对其的重建与分析当使我们对五四丰富的历史内容有更真切的把握.  相似文献   

20.
1912年孙中山辞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 ,无疑是辛亥革命史上一个极其重大的历史事件。对此的既往研究大都说成是“让位”。其实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总统一席原本就属于袁世凯。其后革命党人与南方独立各省选举孙中山 ,只是革命形势发展需要一个头面人物主持政府 ,而袁世凯尚未来归、黄兴拟将赴宁代黎元洪“暂任”大总统职权而尚未成行、孙中山却适时归国并主动要求承担大计等条件下的一个权宜之计 ,“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的决定并未因此而有根本性改变。孙中山的最终辞职荐袁仅是“践前言” ,实为还位。此外 ,“让位”论还存在理论上的缺陷 ,制约了辛亥革命有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