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认识:中国传统哲学中“知”的典型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中国传统哲学的认识论,首先要分析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认识论极为不发达,甚至可以说对认识论问题根本不感兴趣.比如有的论者说:“中国哲学的思维传统向以重社会、伦理和人生问题为特征,对认识论问题从未表现出像西方那样浓厚的兴趣,研究水平也从未达至到西方哲学那样的广度和深度.”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中国传统哲学确是以重社会、伦理和人生问题为特征的.但这种说法必然导致认为认识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大缺损甚至中国传统哲学根本没有认识论的结论.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与西方传统哲学认识论无有区别,持此主张者常以中国先秦墨家和名家以及一些经世致用哲学的认识论为主要根据.但是,墨家和名家等在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中并未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其认识论亦不能代表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的主脉和基本特征.这两种观点固然有合理和正确的一面,但却将西方以自然客体为对象、以理性分析为方法、以探索自然规律为目的的自然认识论(这是仅以西方传统哲学认识论的主流而言)为认识论的全部内容和唯一标准来衡量一切认识形式:前者以西方自然认识论为唯一标准贬低、忽视甚至否认中国传统哲学有认识论;后者则以西方自然认识论为认识论的唯一形式来量度中国传统哲学认  相似文献   

2.
正导语:中国哲学从其产生伊始就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返本开新",即要从哲学传统的逻辑出发开创新的哲学形态和研究路径;其二是"经世致用",即要将一种理论推向社会实践,使之能够在社会中寻求到发挥其现实作用的空间。由张立文教授所开创的"和合学"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在当代学术体系中实现"自己讲",构建自身学术独特性的重要代表。从"和合学"在目前的发展来看,它充分展示出了中国哲学的这两个特点。早在2005年,我刊就"和合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研究中国教育及其传统,追溯其文化根源和哲学内涵,道家的自然论说及儒家的中道传统便是其主流.道家文化以其特定意义的自然之"道",强调教育应该合乎"自然";儒家文化注重社会伦理,强调"学道"之核心.然而,社会的进程乃传统与现代不断冲突和演化的过程.康有为的"学为时异"的"经世致用"教育观以及五四时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理念堪称中国近代传统教育的典范,它们促成了中国教育的本土化和现代化,诠译了中国哲学传统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提出了在反思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设新的民族文化的课题。反思传统文化要克服偏激 ,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非宗教性 ,以伦理哲学作为文化的核心 ,宗教与宗教理论相对不发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特性是其致用性 ,不注重自然科学与原理的研究 ,而关心经世致用的为人处世之道。中国古代应用技术方面取得若干成就 ,但在理论科学方面几乎是空白。非宗教性与致用性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世俗性特征。这一特征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天人”问题的含义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问题有广狭二义。广义地说,“天人”即宇宙、人生,实际上包括了中国古代哲学讨论的全部问题,这些问题,按照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在结构,可区分为天道(自然观)、人道(人生观与社会历史观)和知天人之道(认识论和道德修养方法)三大部分。狭义地说,“天人”指“天人关系”,即所谓“天人之际”,其具体含义,大体可析而为三: 其一、宇宙与人类、人类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又包括人类起源问题,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即人生意义问题,人类、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6.
按中国传统的休闲哲学,休闲的本体为适度之闲,闲即各得其分的生命本真,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生存体验。休闲的工夫为适,既指对生存活动和生存方式的适度把握,亦指通过心适达到物闲的境界生成,其深层含义指人在身心欲求得以合乎限度地舒适满足之后,在当下的人生境遇中享受生命之安闲。传统的休闲审美境界分为三种,即遁世境界、谐世境界、自得境界。超然自得是休闲审美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休闲审美哲学对当代人类生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许全兴 《社会科学》2008,8(2):128-133
中周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经世致用,实事求是;阴阳互补,辩证思维;民贵君轻,以人为本;大同理想,止于至善,其中最核心的是自强不息精神."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具有辩证法的因素,我们应充分发掘"和"的积极因素,为建构和谐社会服务.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和",反对斗争,不讲转化,主张维护现状,因此,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片面讲"和"同片面讲"斗"一样,都离开了唯物辩证法.试图用"和"的哲学来化解当代世界和中国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善良的主观愿望.提倡和弘扬什么样的哲学精神,是关乎培养和铸造什么样的国民人格的大问题,值得国人与提倡"和"的哲学的学者深思.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又是思想家、哲学家。他为领导革命而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他继承中国古代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又受中国传统唯心论的影响;他吸取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来改造中国传统哲学的范畴和命题,又受近代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其注重实践、经世致用的哲学,是一个以唯物主义为基本倾向,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又夹杂着不少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矛盾体系。它建立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突破了古代朴素唯物丰义,又以十九世纪的三大发现为依据,而高于机械唯物主义,但它并没有达到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仅仅是一种向辩证唯物主义过渡中的带有矛盾因素的唯物主义。其突出特点是既活又杂。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的发展不在于重新构建,而在于如何在原有基石上的创新。中国哲学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可以借鉴程朱理学发展特点,民族文化传承性、经世致用时代创新性、社会大众性和理性科学性也正是中国哲学在新世纪发展的最基本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李祥俊 《阴山学刊》2006,19(6):44-47
近年来,有些学者通过对“Ontology”的翻译及含义的新阐释,提出中国传统哲学没有本体论的论点,但这种论点有把西方哲学史上某种特殊形态的本体论与作为哲学核心问题之一的本体论等同的倾向。本体论是关于终极存在的学说,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丰富的本体论,并且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特色。本体论作为哲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中国哲学史必不可少的内容,更是进一步发展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生长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周昌乐 《中国社会科学》2012,(10):30-46,205
哲学实验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哲学研究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它试图厘清哲学基本问题研究中错综复杂的局面,迫使哲学家改造传统的哲学理论以及概念思辨的方式,因而对传统哲学研究方法构成了一种挑战。尽管哲学实验方法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由于结合了科学实验手段来重新审视传统哲学问题,从而拓宽了传统哲学研究的疆域,提供了开展哲学问题研究的新机遇,推动了当代哲学研究的发展。如何适应并掌握这种哲学研究方法,使之与传统研究方法相互补充,从而更好地顺应当代哲学的发展趋势,值得国内哲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12.
哲学的批判,是指哲学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灵魂,出于对人之生存意义、行为方式和终极理想的关怀以及表达这种关怀的一种特有的方式或方法。本文从自哲学的批判、对哲学的批判和哲学的自我批判三个向度揭示了哲学的批判,不仅是哲学自身演变和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在社会转型期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振兴中国传统哲学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实践”范畴的主要含义是“躬行践履”。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道德实践;二是以道德实践为基础的社会实践。这种具有双重内涵的“实践”既是物质性活动,也是精神性活动。这一点决定了中国传统哲学实践精神的内在性品格。  相似文献   

14.
马迅 《社会科学》2004,(1):125-128
近年来 ,国内哲学界有关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可谓蔚成风气 ,其研究的路径已跨越了对单个人物 ,或某一特定知识部门和领域进行的比较研究 ,而呈现出走向哲学形态比较的趋势。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于 2 0 0 3年 9月 5~ 8日在浙江新昌举办了新一轮中西哲学比较研讨会。对哲学比较研究的趋势、特征及应回答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评价。基本问题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一轮比较哲学研究的含义和根据新一轮比较研究的标志是 ,破除了哲学须依西方传统哲学为准则的观念。哲学所方松华先生回顾了过去一百年里 ,中国哲学的建设“依傍”西方哲学…  相似文献   

15.
走向"身体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西方传统哲学不同,就实质而言,中国传统哲学与其说是一种意识范式的哲学,不如说是一种后意识的身体范式的哲学;与其说是以意识→范畴→宇宙为其哲学图式的话,不如说是以身体→两性→族类为其哲学图式;与其说是以事物之还原的分析主义为其哲学方法,不如说是以生命之生成演变的系谱学为其哲学方法。走向"身体哲学",才能认识到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才能使中国哲学研究告别以西方哲学为元话语的庞大叙事,同时,我们也才能使中国传统哲学与人类哲学新的时代精神接轨,并继往开来地使其重焕生命的青春。  相似文献   

16.
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根本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存在”范畴含义的不确定性,抽象表述的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需要具体化,才能被切实理解和把握.哲学基本问题具体化表述的关键在于对存在领域的具体划分.把哲学基本问题具体表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的依据在于把存在的范围确定为物质和精神两大领域,这是有史以来传统哲学对存在领域进行分割的一种基本模式.这一基本模式确定了传统哲学的基本论域和一般性质.哲学的根本转向在于对哲学基本问题具体表述内容的变革,其基础则是对存在领域分割模式的创新.迄今为止,人类哲学理论的发展虽然在某些研究领域中实现了研究重点和关注问题的转换,但是在其存在论与认识论的根基上却从未实现过任何根本性改变,这就是对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关系的基本性承诺与具体化解读.因此,人类哲学的发展从未发生过真正意义上的根本性的理论转换.由于把信息概念作为哲学的最基本概念之一引入哲学,信息哲学阐明了一种全新的存在领域分割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表述方式,因此,信息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的第一次根本转向,并因而导致了人类哲学的全方位的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17.
政治哲学在世界范围尤其是近年在中国的兴起是一件重大的哲学事件,政治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兴起是学界对中国面临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一种积极回应。政治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从政治社会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入手,建构自己的、适应于现实生活并能引导时代思想潮流的政治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8.
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中西哲学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区别似乎被忽视了,即如果说传统西方哲学是一种以意识为其根本的哲学,是一种意识本体论的哲学的话,那么与之迥异,中国古代哲学则为一种以身体为其根本的哲学,是一种身体本体论的哲学.不是"意识"而是"身体"始终被置于中国哲人关注的中心,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安身方可立命"应被视为中国哲学的堪称纲领性的结论.该哲学不仅以身体构建世界图式,从身体推出社会伦理,由身体企求精神超越,而且该哲学的历史亦是循着身体运行的模式而非意识运行的模式展开的.  相似文献   

19.
传统哲学面临被“文化哲学”终结的危险,“哲学走向文化”仅是一道曙光。对“哲学如何被文化涵摄”的开发性研究能够将哲学研究引向光明,并且能充分表述“原生态的形下→文化哲学→哲学文化性反思→哲学文化学推动→升华了的形下”这种“从文化到哲学再回到文化”的哲学发展历史循环。笔者的探索是将中国哲学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类型进行深层生态学研究,讨论与“哲学文化性”相关的“哲学之场、能、效”等基本内容,描述中国传统哲学在“大文化”涵盖下各类新型的文化形态、生态特性及其今后的发展路向,研究在“后文化哲学”阶段中“文化形态的哲学”或“哲学的文化”所能够影响人类社会的基本能效,以此建构一种有益于中国传统哲学继续发展的“哲学文化学”。  相似文献   

20.
牟钟鉴在《哲学研究》86年第9期发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一文,《红旗》杂志87年第2期予以转载,现将其主要观点摘登于后:牟钟鉴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对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影响十分深广,以至于在近代历史上产生了一种常见的现象,即社会每进入新的转折时期,总要引起一场对传统文化的大反省,并且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